既是稳固后方 又是斗争前沿~抗战胜利80周年之际,探寻陕西在全民族抗日战争中的独特地位和重要贡献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03 17:01 1

摘要:8月31日,秋雨蒙蒙。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青砖黛瓦厚重沧桑。“今年是抗战胜利80周年。我专程带孩子到这里参观,深刻感受伟大的抗战精神。”来自安徽的游客张进说。

8月31日,秋雨蒙蒙。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青砖黛瓦厚重沧桑。“今年是抗战胜利80周年。我专程带孩子到这里参观,深刻感受伟大的抗战精神。”来自安徽的游客张进说。

八月三十一日,游客在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听讲解员讲述抗战故事。郑斐文/图

1937年至1946年,八路军西安办事处承担为八路军领取、采购物资,组织广大爱国青年奔赴延安,以及开展统一战线工作和发动群众,开展抗日救亡运动等任务。

诞生于民族危亡之际的八路军西安办事处,见证了陕西抗战的烽火硝烟,承载着无数仁人志士为救亡图存而奋斗的热血记忆。

抗日战争期间,陕西作为衔接西北与西南的战略枢纽,是输送物资、补充兵员、指挥抗战的大后方;作为黄河天堑的最后屏障,是直面日寇铁蹄的最前线,在全民族抗日战争中具有独特地位,作出了重要贡献。

全民族抗战的政治指导中心

“我说陕北是两点,一个落脚点,一个出发点。”1945年,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大上指出。

这个陕北,就是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全国硕果仅存的完整革命根据地——陕甘革命根据地。

全民族抗战时期,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是中共中央所在地,也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政治指导中心。中共中央在延安召开了洛川会议、党的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党的七大等一系列重要会议,制定了一系列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革命实践,为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指明了方向,成为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

1935年10月19日,中共中央率领中央红军历尽千难万险抵达吴起镇,正式落脚陕北。在同年12月召开的瓦窑堡会议上,中共中央确立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中国共产党促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对推动国共再次合作、团结抗日起到了重大作用。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在中国共产党的积极推动下,经过多次谈判沟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1937年8月22日至25日,中共中央召开洛川会议,指出争取抗战胜利的关键,在于使已经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会议通过《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指明了坚持长期抗战、争取最后胜利的具体道路。

全民族抗战进入相持阶段以后,中共中央提出坚持抗战、团结、进步三大方针。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依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结合中国抗日战争实际,在延安创作了《论持久战》《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等大批重要理论著作,指明必须持久抗战才能取得最后胜利的前景,完整提出了一整套切实可行的办法,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发挥了重要的思想和战略指导作用。

抵御日军西进的斗争前沿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

1938年,日军侵入山西、进逼潼关后,陕西不仅是抗战的后方基地,也是守卫黄河抵抗日军西进的前沿阵地,成为日军飞机轰炸、炮火攻击的重点地区。

1938年至1942年,八路军河防部队与日军作战70余次,粉碎敌人数十次进攻。国民党部队负责府谷、神木以及宜川到潼关一带的黄河防线。国共两党河防部队众志成城,以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道坚固的河防防线。

“不足4万人的吴堡,艰苦奋斗7年之久,守住东大门,保卫了陕甘宁边区,保卫了党中央。”吴堡县地方和史志编纂室主任赵婷说。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1938年3月,日军攻占风陵渡,隔黄河炮击潼关县城。潼关保卫战正式打响。

据统计,仅1938年,日军向潼关发射炮弹5400余发,炸毁陇海铁路钢轨36根、枕木650余根,击毁火车机车12台、客货车34辆。但直到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日军始终未能攻克潼关。

抗战爆发后,陕籍将士英勇杀敌,血洒华北、华中战场,立下赫赫战功。

1937年8月下旬至10月上旬,朱德等人率领八路军3个师,从韩城芝川渡口东渡黄河,抗击日寇,取得平型关大捷,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1938年5月,陕军三十一军团驻防中条山,在孙蔚如、赵寿山、孔从洲等陕籍将领统领下,坚守两年半之久,让日寇惊呼中条山是中国战区的“盲肠”。

1940年5月1日,日军飞机对安康进行狂轰滥炸。“敌机即飞临安康上空……而乒乒之声连续不绝……死伤惨重。”时任兴安师范教员的李敬泰在日记中记下日寇的暴行。

面对暴行,安康人民把怒火变成行动,先后征调6万余人次修建、扩建安康五里机场。“中国空军从这里起飞,多次空袭山西运城和河南信阳、新乡、郑州等地日军,震慑日寇。”安康市汉滨区地方历史文化研究者罗先余说。

“河声岳色无惊句,写出秦人血战功。”于右任先生这句诗,不仅展示了秦人在战斗中的英勇事迹和卓越贡献,更赞扬了中国人民面对外敌侵略时展现出的无畏精神和坚定决心。

支撑全民族抗战的稳固后方

“人民以树皮橡实为食,而以粮输之国家。”时任陕西省临时参议会参议员的李梦彪的话,道出了陕西人民把有限的粮食送到前线,让士兵奋勇杀敌的家国情怀。

为赢得抗战胜利,陕西军民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从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竭力支援抗日前线,培养了大批抗战干部,成为支撑全民族抗战的稳固后方。

卢沟桥事变爆发后,1937年7月10日、12日,中共陕西省委相继发出《为日军进攻卢沟桥事件告西北各界同胞书》《关于日本进攻平津与党的任务及工作的指示》,要求全省各级党组织加紧进行抗战的宣传鼓动工作和抗日人民的组织工作。据不完全统计,到1938年,中共陕西组织领导建立的较大抗日救亡团体有15个,成员近4万人。

抗战期间,陕甘宁边区和陕西国民党统治区人民积极在后方加紧生产、踊跃支前。据不完全统计,陕甘宁边区缴纳救国公粮100多万石,支前154万多人次,组织150多万匹牲畜运送物资。陕西国民党统治区纳粮数及人均负担均超过全国其他省,1941年至1945年赋粮征起占整个国民党统治区总数的7.7%,全国纳粮各省平均每人负担0.574石,而陕西人均达1.564石。

陕西还为抗战贡献了充足的兵源。陕甘宁边区前后总计动员3万多名青年参军。陕西国民党统治区约937万人,累计征兵115.6万余人。连同 志愿兵等兵员在内,全省共训练壮丁160万人以上。按当时陕西总人口计算,不到9人中就有1人应征。

抗战中,陕西工商业界在日军飞机的狂轰滥炸下日夜不息,奋力生产,保障军需民用,为抗战前线提供坚实的物资支撑。

从上海迁到宝鸡的荣氏企业申新纺织四厂在长乐塬山脚下建成窑洞工厂,纺织棉布制成军装运往前线;西安大华纱厂每月贡献抗战军需价值70万元以上;陕籍爱国商人王铭轩把重要军用物资运送到山西、河南前线。

八百里秦川倾尽所有,九百万秦人共赴国殇。抗战期间,陕西以900多万人口、3692万余亩耕地,从人力、财力和物力等方面踊跃支援前线,以血肉之躯筑起救亡图存新的“长城”,铸就中华民族不屈的钢铁丰碑。

来源:榆林传媒中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