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欧美人不炒菜,只有中国有?美国记者:中国菜很无趣!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03 16:42 1

摘要:咱不仅能把炒菜玩出花,还衍生出烩、炝、溜、涮等几十种烹饪技法;可再看欧美那些发达国家,翻来覆去就只有烤、煮、蒸、煎、炸这几样简单操作,差距到底咋来的?

提起美食,中国说第二,估计没哪个国家敢说第一。

咱不仅能把炒菜玩出花,还衍生出烩、炝、溜、涮等几十种烹饪技法;可再看欧美那些发达国家,翻来覆去就只有烤、煮、蒸、煎、炸这几样简单操作,差距到底咋来的?

先看看欧美人的日常饮食:早餐是“干巴面包抹黄油”,那刮黄油的声音,跟装修师傅给墙刮腻子没两样;到了晚上,“贤惠的白人妈妈”下厨,无非就是开一堆罐头、塑料袋装的食材,一股脑倒在一起,淋上芝士、番茄酱搅和搅和,再铺层奶酪和千层饼塞进烤箱。

最后端出来的东西,他们还称之为“完美美食”,这可不是夸张,而是欧美大多数家庭的真实写照。炒菜在他们那里并不盛行,而且许多人都对炒菜有十分嫌弃的情绪,美国广播公司高级记者莫兰就曾表示:“中国菜很无趣,黏糊糊的,吃完只记得盐多了”。

其实对比咱中餐的家常菜,谁优谁劣一眼就能看出来。

有人可能会抬杠:“人家也有米其林餐厅,色香味俱全啊!”先不说我吃过不少米其林,真心吃不惯;关键是咱聊的是普通老百姓日常吃得起、吃得上的东西,犯不着拿中国高端餐饮去比。

要搞懂中外美食的差距,得从三大核心原因说起,首先是食材差异。

古代中国以农耕为主,种地多、牲口少,不少封建王朝还明令禁止老百姓宰杀牛马,毕竟牛马是农业生产的“主力军”。

这就导致老百姓肉食来源少,有一小块猪肉都得切碎了跟素菜混着炒,既能尝到肉香,又能让菜更下饭,炒菜的雏形就这么来的。

而欧美国家呢?土地牧草丰美,适合大规模养牛羊,就算在黑暗的中世纪,普通家庭也能顿顿吃上肉。肉多到吃不完,自然不用费心琢磨“怎么省着吃”,直接大块肉上火烤、平底锅煎就行,哪用得着复杂技法?

食材差异还直接影响了炊具:炒菜得用圆底锅,煎大块肉则适合平底锅,这时候双方还只是“各有千秋”,真正的差距在后面。

真正让中西美食拉开档次的,是冶炼技术的“代差”。早在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咱们的祖先就发现并使用煤炭了;到了汉代,用煤炭当燃料已经很普遍。

这意味着啥?秦汉时期的冶铁炉温度能达到1200-1300摄氏度,能把铁矿石熔成铁水,再倒进模具定型,完美的圆底炒锅就这么造出来了。

可同一时期的欧洲,冶铁炉温度顶多800摄氏度,只能生产半融化的“海绵铁”,做锅全靠把铁烧红了用锤子敲。敲平容易,想敲出圆润的圆弧底难如登天,根本没法满足复杂烹饪的需求。

更关键的是,先进的冶铁技术让咱们的铁具又坚固又耐用,以锄头为代表的农具大规模生产,让种地效率大大提升;再加上宋代油菜籽大规模种植,老百姓有了廉价的食用油。

炭、锅、油三样“神器”凑齐,煎、炒、烹、炸、烩、炝、溜、涮等技法自然就应运而生,中国美食文化直接迈上了一个大台阶。

而西方进入工业化后,饮食反而走上了“简化”之路。1805年法国人发明了罐头,资本家一看乐坏了,工人拿罐头热一下就能吃,吃完立马能回流水线干活,多省事!

于是各种蔬菜水果罐头、午餐肉罐头迅速普及,到现在,罐头配烤箱成了欧美家庭的做饭日常。数据显示,美国人人均每年吃180多斤罐头,是中国人的90倍,连很多平价餐厅也全靠罐头撑场面。

有人问“罐头健康吗?好吃吗?”其实不用问,看看欧美有钱人吃啥就知道,他们根本不碰罐头,而是去生鲜超市买昂贵的新鲜食材,一颗大白菜能卖100多块,两颗上海青20多块,普通老百姓哪吃得起?

这就是欧美的现状:有钱人吃新鲜的,普通人只能啃罐头。可咱中国不一样,就算有预制菜,只要你想,花不了多少钱就能在超市买到新鲜食材,回家做顿大餐。

为啥?因为国家从1998年就实施了“菜篮子工程”,国家统一部署,市长直接负责,建农贸市场、搞温室大棚、打通全国物流,运输新鲜农产品的货车上下高速全免费。

就靠这些,蔬菜价格降了又降,让每个老百姓都吃得起新鲜菜。

你平时忙得没时间做饭是一回事,但“只要想,就能吃得上、吃得起新鲜食材”,这是国家给咱的保证。

正是有了这样的历史传承,从古代的食材利用智慧,到先进的冶炼技术,再到现代国家层面的民生工程,中国美食文化才能碾压全球,连绵不绝地传承下来。

这可不是单纯的“厨艺好”,更是背后无数细节和努力的结果,也难怪中国美食能让全世界都为之着迷。

来源:苏医慧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