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朝历代中医药著作简介—金朝时期(95—1)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3-27 21:50 1

摘要:金朝(公元1115—1234年)是中国历史上由女真族建立的封建王朝,共传十帝,享国120年。1234年宋蒙联军攻克蔡州,金哀宗自杀,金末帝死于乱军之中,金亡。凡十帝一百二十年。

【历史小知识】金朝(公元1115—1234年)是中国历史上由女真族建立的封建王朝,共传十帝,享国120年。1234年宋蒙联军攻克蔡州,金哀宗自杀,金末帝死于乱军之中,金亡。凡十帝一百二十年。

【导言】上期桃花岛陈药师介绍了历朝历代医药著作简介之张从正《儒门事亲》和《伤寒心镜别集》;本期介绍李杲《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

李杲的《脾胃论》

(九十五)金朝时期(公元1115—1234年)中医药著作简介


1、《脾胃论》内容简介

《脾胃论》是金代著名医家李杲(字明之,晚号东垣老人)所著的一部中医经典著作,成书于公元1249年。李杲继承其师张元素“古方今病不相能也”的革新思想和扶养脾胃的学术观点,结合自己的临证经验,创立脾胃学说,著成《脾胃论》一书。全书分卷上、卷中、卷下共三卷,是李杲脾胃学说的代表作,他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观点,强调脾胃为元气之本、后天之本,是精气升降的枢纽。这一理论对后世中医理论及临床实践产生深远影响,被赞誉为“补土派”的创始人。《脾胃论》主要内容有:

1、卷上:为全书的基本部分,包括脾胃虚实传变论、脏气法时升降浮沉补泻之图、脾胃胜衰论、肺之脾胃虚论、君臣佐使法、分经随病制方、用药宜禁论、仲景引内经所说脾胃等文章,其中书中引用大量《黄帝内经》原文来阐述作者脾胃论的主要观点和治疗方药。提出了脾胃虚实传变论等理论,并讨论了脾胃与五脏的关系,如“脾胃虚则九窍不通”、“胃虚元气不足诸病所生”等观点。


2、卷中:包括气运衰旺图说、饮食劳倦所伤始为热中论、脾胃虚弱随时为病随病制方、长夏湿热胃困尤甚用清暑益气汤论、随时加减用药法、肠澼下血论、脾胃虚不可妄用吐药论、安养心神调治脾胃论、凡治病当问其所便等多篇阐述脾胃病的具体论治。


3、卷下:详述脾胃病与天地阴阳、升降浮沉的密切关系,并提出多种治疗方法,列有方药60余首,并附方义及服用法。作者所创补中益气汤、调中益气汤、升阳益胃汤、升阳散火汤等至今为临床所习用。明代医家王肯堂、张介宾、李时珍等人都对《脾胃论》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李氏善用补法,为“医之王道”。

《脾胃论》现存较早版本有《济生拔萃》本、《东垣十书》本等,近代有多种注释本、排印本、影印本。

2、《内外伤辨惑论》内容简介
《内外伤辨惑论》是金代著名医家李杲成书于公元1247年的又一部中医经典著作,主要针对当时医家混淆内伤与外感疾病(如伤寒)的误诊问题,系统辨析两者的病因、病机与治法差异,对中医理论发展影响深远。其主要内容有:

一、卷上:主要讨论外感与内伤的证候差异以及内外伤病的鉴别诊断,包括辨阴证阳证、辨脉象、辨寒热等13篇论文。

二、卷中:主要论述饮食劳倦所致内伤的病理机制与治法,提出用补中益气汤等“甘温除大热”的治法及方药。

三、卷下:主要讨论内伤饮食的治法,列述枳术丸等消导行滞的方剂,并探讨酒客病、随时用药等问题。

《内外伤辨惑论》的作者通过严谨的辨证体系,解决了内伤与外感混淆的临床难题,确立了脾胃内伤学说的框架,其“重脾胃、扶正气”的思想对中医治疗慢性病、虚损病具有深远意义。

【作者李 杲简介】

李杲(公元1180—1251年),字明之,晚年自号东垣老人,出生于公元1180年,卒于公元1251年,享年71岁。金代真定(今河北省正定县)人,是中国医学史上“金元四大家”之一,也是中医“脾胃学说”的创始人,他师从金代名医张元素,是易水学派的重要传承人。

李杲自幼天赋聪颖,沉稳安静,喜读书特别是古代医书,他出生书香门第,其父亲是当地的豪门望族,富有钱财,也崇文好读。李杲早年学习过儒家经典,曾师从名儒王从之、冯叔献等,为其奠定了深厚扎实的传统文化基础。李杲二十岁时,母亲患病卧床不起,后因众医杂治而死,李杲痛悔自己不懂医而痛失生母,于是立志学医,不惜离乡四百多里,拜当时的名医张元素为师。凭着李杲扎实深厚的文学功底,经过多年的刻苦学习,他尽得师傅张元素的真传,名声还一度超出张元素,成为金代的著名医学家。李杲医术高超且医德高尚,常免费救治贫苦患者。据史料记载,他在汴梁(今开封)行医期间,治愈瘟疫患者无数,声名远播,被当时人称为“国医”。

李杲创立了“脾胃学说”,提出了“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强调脾胃为元气之本,是生命活动的动力来源。他认为脾胃属中央土,化生精气血津液以滋养五脏六腑,若脾胃受损,则元气不足,百病丛生。针对这一情况,他创立了“益气升阳”法,用甘温除热和补中益气汤以补益脾胃,升发阳气,清退虚热;他构建了“四时五脏用药模式”

即根据药物的四气五味及气味厚薄,结合四时五行理论,将药物与五脏对应,形成系统的用药模式。例如:

春(肝):用味薄、阴中之阳药(如防风、升麻)以祛风升肝气。

夏(心):用气厚、阳中之阳药(如附子、干姜)以温阳祛寒。

秋(肺):用气薄、阳中之阴药(如茯苓、泽泻)以利湿降肺气。

冬(肾):用味厚、阴中之阴药(如大黄、黄连)以清降火热。
李杲晚年致力于整理医案与医学理论,将其毕生的临床经验传授给弟子罗天益、王好古等。弟子罗天益继承其学术,并整理编撰了《东垣试效方》,进一步传播李杲补土派理念。李杲一生以救治苍生为己任,其学术思想融合儒家“重土德”哲学与医学实践,开创了中医脾胃理论的新纪元,被世人誉为“补土圣手”。

他的著作颇丰,主要著作有《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兰室秘藏》《医学发明》、《脉诀指掌病式图说》、《东垣试效方》、《药类法象》、《用药心法》、《珍珠囊补遗药性赋》等。

来源:福建桃花岛陈药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