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吉林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和长春市农业农村局的指导下,8月24日至28日,长春市高素质农民培育学用贯通综合试点项目农机社会化服务省外进阶培训班顺利完成。 培训突破单一农机技术学习框架,以“综合赋能、学用转化”为核心,串联科研实践、红色研学、商贸探索、文旅共富等多
在吉林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和长春市农业农村局的指导下,8月24日至28日,长春市高素质农民培育学用贯通综合试点项目农机社会化服务省外进阶培训班顺利完成。 培训突破单一农机技术学习框架,以“综合赋能、学用转化”为核心,串联科研实践、红色研学、商贸探索、文旅共富等多元主题,让学员在跨领域学习中吸收浙江乡村振兴先进经验,为长春农业高质量发展注入综合动能。
产学研用,破解农机适配痛点
围绕长春黑土地农业发展核心需求,培训精准联动浙江优质科研与产业资源。在金华市农科院科研基地,学员实地观摩“丘陵山地智能耕作机”“果蔬采收机器人”等前沿装备。农科院专家围绕“黑土地保护性耕作机械”适配性改造开展专题座谈,结合长春黑土区土壤特性、耕作模式,提出设备优化方向,为本地农机升级提供“靶向性”技术参考,破解农机与区域农业需求适配难题。随后,学员们走进金华群飞御雄科技有限公司,深入农机生产一线,从多功能耕地机制造全流程学习到农用机械实操实训,系统吸收企业“专精特新”技术经验。“以前只懂怎么用农机,现在连设备改造、生产逻辑都摸透了,回去就能试着优化我们合作社的农机方案!”学员王立梅有感而发。
党建引领,拓宽产业发展综合视野
培训以党建引领为思想内核,以商贸探究为实践延伸,探索精神赋能和路径拓展的双维学习模式。在分水塘村系统学习“真理味道”党建品牌经验,深入分析党员带头创业的示范机制与实践路径。走进义乌国际商贸城,学员深入农业配件交易区,解析浙江农机零配件“供-销-储”一体化供应链体系,学习其高效整合资源、降低流通成本的运作模式;探索“跨境电商+农机”创新销售路径,了解义乌依托全球商贸枢纽优势,助力农机产品拓展国际市场的经验,为长春高素质农民带动本地农机企业搭建线上渠道、打开省外及海外市场提供新思路。
多业态融合,解锁乡村共富新范式
培训跳出农机单一领域,引入文旅、生态、品牌等多元主题。在游埠古溪水韵风情共富带,学习“产业升级+文旅融合”模式,通过非遗体验,掌握以“早茶文化”激活乡村经济的运营逻辑;在熊猫猪猪两头乌国际牧场,聚焦“传统产业品牌化升级”,研究沉浸式体验设计、IP文创融合、线上营销等策略,学习如何将低附加值产业转化为高溢价网红品牌,为长春农业从“生产导向”向“多元融合”转型提供参考。
带着问题学,揣着方案回
培训尾声,学员结合长春实际进行总结探讨,不仅输出农机适配改造、跨境电商推广等专项方案,更整合多领域所学,构思“农机+文旅”“党建+共富”等综合行动计划,将浙江经验转化为可落地的长春方案。“以前觉得养猪、种粮只能赚辛苦钱,现在才知道做好品牌,普通农产品也能变成‘香饽饽’!”学员刘迎的感慨,道出了大家对农业“多元融合”发展的全新认知。
长春市作为全国首批高素质农民培育学用贯通综合试点城市,长期以来积极探索“靶向选学+实地研学+方案输出”的闭环模式,让农民从“被动听课”转向“主动转化”,真正将省外先进经验转化为适配长春黑土地农业发展的实操路径。
长春市双阳区建兴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苗金英,是试点项目的直接受益者。2013年她放弃城市工作返乡创业,初期因缺技术、少经验陷入困境,2016年起通过长春市农业广播学校培训掌握先进种植与管理技能,推动合作社实现玉米全程机械化,收益稳步提升;2024年参加省外进阶培训班后,她进一步学习农机适配改造、电商营销、多业态融合等知识,归来后创新“承包+托管”模式,带动600多户农户增收,2025年初承包及托管土地超500公顷,提供全流程机械化社会化服务,解决30余人就业,服务辐射8个村,还吸引年轻人返乡,以“培训+实践+带动”的模式,成为乡村振兴的鲜活样板。 据悉,长春市农民职业教育中心与长春市人才发展集团紧密协作,打造“基础人才库→骨干人才池→领军人才精英班”的金字塔乡村人才培养体系。目前试点项目已完成进阶提升培训,未来,将在科技成果、金融资本、供应链网络等为农民赋能,着力破解产业资源错配痛点,强化小农户、家庭农场、农村合作社、新型金融服务主体的发展能力,带动形成以人才培养为手段,人才队伍建设为支撑,农业产业发展为目标的试点经验。
来源:东北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