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42年仲春,太平洋波涛汹涌、狂风怒吼,美国航母“大黄蜂”号,如巨鲸在汪洋中破浪前行。甲板上一字排开16架银光闪闪、威风凛凛的B-25轰炸机,他们此行要执行一项秘密任务,这次行动将改变二战进程……
潮新闻客户端 许建
一、愤怒的火焰倾泻,目标东京
1942年仲春,太平洋波涛汹涌、狂风怒吼,美国航母“大黄蜂”号,如巨鲸在汪洋中破浪前行。甲板上一字排开16架银光闪闪、威风凛凛的B-25轰炸机,他们此行要执行一项秘密任务,这次行动将改变二战进程……
事情还是要回到1941年12月7日日本袭击珍珠港,美国对日宣战之时。
彼时,美国举国上下要求严惩日本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罗斯福总统召见军方高层下了死命令,要求轰炸日本本土,狠狠打击日寇的嚣张气焰。陆军航空队(美国当时没有空军军种,只有陆军航空兵和海军航空兵)詹姆斯·哈罗德·杜立特中校受命筹备领导此次行动。
杜立特。
杜立特何许人也,他是美国航空界一位传奇人物。他1917年加入美国海军航空兵,曾创下24小时飞越美国的纪录,成为全美偶像。
他不仅拿下麻省理工航空工程博士学位,而且还革新了航空仪表,被誉为“航空教父”。他参加过一战,开轰炸机麻溜,据说能蒙着飞机驾驶舱降落机场,而且与降落位置误差不超过1米。
美国和日本相距遥远,轰炸机够不着,怎么办?
军方有人提出:用航母把轰炸机送过去不就够着啦。这个想法惊世骇俗,够大胆、够有创意,然而怎么执行。且不说日本近海强大的海空防御圈,庞大的陆基轰炸机怎么搬上航母,在短窄的甲板上如何加速起飞?然而对轰炸机手拿把掐的杜立特认为可行。
首先他选择了B-25中型轰炸机,这款机块头适中,翼展离舰塔还有两米的空间。
其次要对轰炸机进行改装,增加副油箱,航程能提升1倍以上。增多外挂架,可以多挂重磅炸弹和燃烧弹。拆除机炮机枪,减轻自身重量。改造的同时着手在航空兵中招收技高胆大、心理素质过人的飞行员,听说是执行重大任务,报名者踊跃。经过数月训练后最终确定了80位精英。
临上舰时,杜立特对飞行员说:此次行动风险重重,有可能有去无回,现在退出还来得及,军方决不追究。但这些小伙子无一退缩。
1942年4月2日,搭载16架B-25轰炸机的“大黄蜂”号和担任掩护任务的“企业”号航母起锚出征,突袭轰炸东京的“杜立特行动”正式实施。
航母驶向茫茫无垠、波诡云谲的洋面。他们原本的计划是19日抵近日本400海里处开始起飞攻击,回程降落中国浙江衢州机场(后有一架在轰炸时驾驶舱挡风玻璃和发动机被击穿,被迫降落在苏联海参崴)。然而人算不如天算,距离日本650海里时发现了一艘日方巡逻侦察艇,虽被“企业”上的战斗机击沉,但对方发现美国特混舰队的电报已发回。
瞒己瞒不下去了,航母多待一分钟就有一分钟的危险,突袭计划也有可能泡汤。杜立特当机立断提前攻击。然而提前一天、提前250海里起飞,是要付出沉重代价的。
风萧萧兮易水寒,这80位死士义无反顾进入驾驶舱,启动满载复仇炸弹的飞机出发。发动机发出咆哮,轮胎在甲板上嘶鸣,杜立特驾机第一个驶出甲板,冲向雾霭迷漫、风急浪高的大洋。
飞行编队先贴近海面80米疾进,以避开敌方雷达,接近海岸时突然拉起(据说还看见了日本首相东条英机的专机),在300公尺高度扑向东京。
看到了、看到了,天际线下,东京的城廓、街道、军事设施近在眼前。杜立特打开了投弹器,率先投弹,一枚枚炸弹雨点般落下,烈焰在大地上燃烧。此时正是东京中午时分,16架B-25大闹苍穹,除东京30秒外,还轰炸了大阪、横滨、名古屋、神户的军事和工业目标。和后来的“李梅烧烤”不一样,杜立特行动按计划没有触及民居和皇宫。由于行动的突然性和日本方面的没想到,地面的防空火力软弱无力。
任务完成了,因为提前攻击,又多飞了200多公里,这一折腾,油料不够了,返航去中国衢州只能听天由命。
杜立特行动前,美方和盟国中方约定好,4月19日,衢州机场打开无线电静默,有美国轰炸机前来。因为保密,来多少架飞机、执行什么任务都没有说,连史迪威都不知道。
浙江方面为迎接美机到来,动员民工,不惧日机轰炸袭扰,短时间内扩大修缮了衢州、丽水机场。因为提前了一天,又没有无线电联络,所以原计划没有实施。但技术高超、经验丰富的杜立特还是看到了衢州机场的灯火,然而不明就里的衢州机场以为是日机来临,便关了灯火(日机经常来袭),这下天上抓瞎了,盘旋几周后,油料罄尽的红灯亮起,在一遍遍呼叫地面机场依旧杳无音信的情况下,杜立特做出了悲伤而无奈的决定——弃机跳伞,最后时刻杜立特对部下说:“我不知道下面是中国人还是日本人的地盘,大家小心点,我们在衢州见!”
大片《决战中途岛》再现了那惊心动魄的时刻。他让战友们都跳伞后,最后一个离开座舱跳入茫茫黑夜……
左一为奥扎克,最高个为曼奇。
二、是美国人,他们是来打鬼子的
从风向和时间来推断,杜立特航空队飞行员落地,应该是先在象山沿海,然后是衢州、江西、安徽的大山丛中。
18日下午4、5点,天刚要黑,太阳也渐渐要落下海岛山峦,收起了它最后一抹余晖。
浙江象山石浦镇檀头山岛,麻良水、赵小宝夫妇正在家里收拾东西,准备做晚饭,忽听外面天空一声巨响,把小夫妻俩都吓了一跳,以为日本人来了。不远的石浦镇驻有日本兵,他们经常开着炮艇出来,上岛搜查抢劫,百姓十分害怕。
他俩赶忙拿了点东西,往后山上跑去,到了半夜没了动静,便偷偷回到了家里,等寻到了猪圈,吓得愣住了,里面躺着4个陌生人。这4人长相和中国人不一样,黄头发、高鼻梁,手臂上的毛老长,浑身稀湿、又累又困都睡着了。
听到动静,那些人醒了过来,看见麻良水夫妇便打着手势,叽里呱啦说些听不懂的话。麻良水当过船老大,跑过运输,去过宁波、上海,见多识广,知道他们不是日本人,便招呼妻子将他们扶到家里,换上干净的衣服,做了点吃的,安顿歇息。
第二天早上他去村里找来小学老师,老师会一些英语,经过交谈,知道他们是美国飞行员,是打日本的盟军,知道他们还有一位同伴没找到。大家立刻分头去找。不久就在海边的树林里找到了,身上还有伤。
天已大亮,知道日本人昨晚听到动静,今天肯定会来搜查,众人忙把15号机组五位飞行员藏到后山的石洞内,把降落器具也藏匿起来,不留痕迹。大家知道,要尽快把飞行员送出去,如果让日本人搜出来,不仅美国人会没命,全村人也会被杀光。
麻良水联系了地下自卫队,决定把飞行员送往国统区的三门县。
要避开日本人石浦据点,船只要在海上绕很大一个弯,而且也会遇上日本的巡逻艇,险情免不了。麻良水夫妇给美国人换上了便服,用锅灰抹了脸、化了妆,用卤水擦了橹杆,消除摇橹声,乘夜出发。据说半路上还是发生了枪战。护送的自卫队枪法准,天又黑,日本人不敢追上来。天亮时分终于到达三门县。分手时,15号机组的美国人流泪了,送给麻良水手表、指南针,以谢救命之恩。
18日傍晚,象山鹤浦镇大沙村村民许尚标、许尚友、孔先登收工后坐在海滩边,突然天空亮起两颗照明弹,把个沙滩照得亮如白昼,一架飞机犹如一只大鸟,盘旋而下,想在沙滩上迫降,没料机翼碰到石壁,折断掉入海中,飞行员全部落水,都在海里拼命挣扎。
岸上的人看见后,一部分跳水救人,还有的回村喊人。海边的人水性好,没多久就把7号机组5名人员全部救上岸。由于迫降时的撞击,5人中有4人受伤,其中两位情况严重。村民把伤员转移至学校,进行了简单的包扎。鹤浦镇离日据点很近,这么大的动静日本人怎会不知。村保长许尚春和王小富等甲长商量后,决定每小组派4个年轻人,当夜把机组人员护送去三门县。
村民抬着负伤的飞行员摸黑前行,到达小百丈村后,又转移到小船上离去。29日到达了三门县城。第二天,机组人员全部安全抵达临海恩泽医院,机长劳逊左腿伤情恶化、危及生命。随队的美军医生和医院大夫对劳逊进行了截肢手术,从死神手中夺回一条命。半个多月后,5名人员基本康复。劳逊回到美国后,撰写了《东京上空三十秒》,轰动一时。
在大沙村送走美军人员第二天,嗅到味道的日军便包围了村庄,挨家挨户搜查拷问,大沙村男女老少咬死统一口径:机组人员让潮水冲走了,没有一个上岸。正当日军一无所获时,突然从村民郑士明家中搜出一顶降落伞。于是把全村老小赶到村口小庙前的空地上,把郑士明双手反绑悬空吊在房梁上拷问,要他供出美军人员的下落、以及是谁救了美军飞行员。
这下全村人的心都拎起来了。只要郑士明说错一个字,还在半路上的美军飞行员要遭殃,全村百姓都要赔上性命。郑士明,这位普普通通的打鱼汉子,一口咬定降落伞是海上捕鱼时捞的,其他没吐一个字,直到被活活打死……
18日,6号机迫降象山爵溪牛门洋面,2名军人在游向岸边时溺水牺牲,3名飞行员被乡长杨世淼等人救助,并安葬了两位死者。在护送过程中,因汉奸告密,日军在白沙湾设伏,10名护送队员被枪杀牺牲,3名飞行员被俘。
其余飞机继续在黑夜中滑行,通讯全无、航线不知、油料用净。各机组或跳伞或迫降,掉落在浙赣徽茫茫大山里。
三号机组在浙江江山和遂昌交界的山脉上空跳伞。跳伞时后舱的法克特因被器械卡住无法脱身,后与飞机一起坠毁,是第一位在飞机上牺牲的飞行员。副驾驶员曼奇降落,天明后发现自己身处群山之中。江山廿七都乡东积尾村陈裕有、陈裕发到山上干活,发现地上有一尺多长的脚印,以为是什么野兽,循迹一看,发现一位高个子,鹰钩鼻子,蓝眼珠,穿着古怪的“野人”,吓得扭头就跑,下山叫来帮手后,只见他脸和手都被茅草拉破了,鲜血淋漓,又困又乏,而且饿得走不动路了。
甲长的外甥毛继富算是强壮的,背着这个1米90的大个子,走了30多里山路才回到村里。23日将他护送至衢州,到达他们的目的地——衢州汪村空军第十三总站,曼奇看到了被中国人先期救下来的战友们。
在杜立特航空队的照片中,3号机领航员奥扎克是很好辨认的。他个头不高,接近东亚人的身材,有点娃娃脸,眉毛下的大眼,含着姑娘般的妩媚,让人过目不忘。奥扎克那晚降落在江山长台镇大见坑尾山上。他小腿受伤,骨头都露出来了,无法移动,已在山上待了两天,他想再这样下去不行的,不被野兽吃掉也要饿死在这里。他弄了根树棍,挣扎着站起来,踉踉跄跄往山下走去,也不知捱了多少时辰,巡山人看见了这个坐在石头上的“怪物”,忙下山报告。
村民廖诗元、廖诗清等人用竹躺椅做的“滑竿”把他抬下山。为了辨别他的身份,村里拿出来中、日两面国旗。他对日本膏药旗做鬼脸,对中国国旗伸出大拇指。知道他是美国飞行员后,廖诗元采来草药,给他清创敷上,廖诗元的妻子周兰花为他清洗染血的裤子。为了给奥扎克补身子,周兰花给他烧了山村里的稀罕物鸡蛋面,仍有防备之心的奥扎克不敢喝,她就让7岁的儿子先喝一口,奥扎克才敢吃。
廖诗元有四个兄弟,住在同一幢房子里,每个兄弟一间。二弟廖诗清还没结婚,就让奥扎克住在二弟房里,这样,他在廖家休整了5天。后由长台镇派专人送至衢州。
降落在内陆的机组陆陆续续都有消息了——
2号机迫降在宁波鄞县海南乡大礁面村,全体获救。
4号机人员跳伞至江西上饶,全体获救。
5号机组在浙江江山至江西玉山上空跳伞,很幸运,均没有受伤,全体获救。
8号机因一台发动机和挡风玻璃被击穿,去了苏联海参崴,后经伊朗、印度回国。
9号机在江西宜黄上空跳伞,5人在当地民众的护送下来到宜黄县城,受到英雄般的欢迎。
19号机组降落在浙江遂安横沿乡。全部获救。
11号机组在安徽歙县上空跳伞。全部获救。
12号机组降落在浙江遂安铜山村。全部获救。
13号机组跳伞落在江西鄱阳县朗埠村。全部获救。
14号机组跳伞降落在江西广丰。全部获救。
16号机组跳伞降落在江西南昌日占区,五名飞行员不幸被日军第十一军三十四师团俘获。
各机组都有着落了,那么行动的“领头羊”杜立特又到哪里去了呢。
杜立特当年降落地,现在已是竹林和菜地。
那晚杜立特最后一个离开他心爱的1号机,他不知道机身下是日本人占领的地盘,还是中国人活动的地方。他跳伞技术还是一流的,虽然天幕漆黑,他还是稳稳地落在一处山岙的稻田里,这里是浙江临安西天目乡盛村畈。
他看见远处一家民舍还亮着灯火,便向那间农舍走去,他在那户人家的木窗户上敲了几下,屋里的主人叫季永信,马上吹灭了灯,不敢吱声。战乱年间,又是深更半夜,谁敢开门啊。杜立特无奈,只能向溪坑边的水磨房走去,打算在那将就一夜。
第二天,季永信去田里干活,发现了杜立特,他马上去找了初通英语的教员朱学三,知道了他们是美国飞行员,是轰炸东京的英雄。
另一个版本说是杜立特落地后,游击队发现了他,围了上来,要下他的枪。老杜不肯,他拿出一张早已备好的公函,上面写着:我是美国人,我是来帮你们打日本的,请把我送到重庆。后来来了一位浙西行署的营长,会几句英语,通过交谈,营长知道他就是大名鼎鼎的杜立特中校。
杜立特被救后来到了坠机现场,看到满地的飞机残骸,想到战友们下落不明,不禁悲从中来。他对后来相遇的副驾驶科尔(他在树上睡了一夜)说,如果机组人员有什么三长两短,他是要上军事法庭的,轰炸东京的行动就不能算成功。是的,如果没有中国百姓出手相救,彪炳史册的“杜立特轰炸”只是一次失败的冒险。
不久浙西行署把另外三位飞行员也找到了。行署主任贺扬灵把他们接到风景秀丽的留椿山庄居住休养。
不同落点、相距甚远的飞行员获救后,怎么把他们护送到衢州,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飞行员有的化妆为客商,走山间崎岖小道。有的变身“洋行雇员”,坐船沿江而下。浙赣铁路已被日军部分控制,有3名飞行员在途经金华时,因日军临时设卡,曾躲进当地中药铺的地窖,药铺老板哄骗日军避过了搜查。
从4月18日至25日,64名获救飞行员从各地辗转护送至衢州。至此,“杜立特行动”80位勇士(每机组5人),5位去了苏联海参崴,一位机上牺牲,两位落海殒命,8位被日本俘获(3位在上海被枪毙,5位入战俘营。一位死亡,4位等到了二战胜利),其余64位飞行员经中国勇敢善良的百姓及游击队冒死营救,历经千难万险全部获救,创造了二战史上的一项奇迹。
4月底,64名美国飞行员坐机经江西、湖南至重庆,宋美龄出席授勋仪式。后又从重庆坐美机转道印度回国。他们继续参加了反法西斯战斗。有数位飞行员受中国抗战精神的感召,活跃在中印缅航线上,为抗击共同的敌人——日本侵略者贡献青春和热血。
笔者在临安抗战及杜立特纪念馆。
三、报复,那25万条生命
正当杜立特为摔了这么多飞机、未按照原计划降落衢州机场而懊恼自责时,他不知道轰炸东京的行动取得了多么大的成功……
杜立特编队轰炸了东京等地4小时后,东京电台播报了这一消息,女播音员在播音室号啕大哭。
这次轰炸是日本立国上千年来本土首次遭遇外来战火,也是日本1923年关东大地震以来最大的“震荡”。东京对外一向吹嘘是安全的,据说,轰炸时天皇都躲到地下室。
罗斯福“龙心大悦”,同盟国一片欢欣鼓舞、士气大振,“杜立特行动”被称为美国二战首次胜利。晋升杜立特为准将的命令已在途中。
笔者与杜立特行动研究会秘书长、资深研究者郑伟勇(右)。
为了保证本土安全,杜绝东京再次遭受美军轰炸,天皇召开御前会议,首相东条英机提出加强本土防空力量,并要求中国驻军拟定计划展开报复。山本五十六主张调集舰队开展中途岛海战(中途岛一线岛屿可起飞轰炸日本)。
1942年4月30日,日本大本营下达了“大陆命”第621号命令,要求中国派遣军总司令畑俊六尽快发起浙赣战役,占领并摧毁衢州、丽水、江西玉山航空基地,粉碎利用该地区轰炸帝国本土之企图。
中国派遣军总司令畑俊六和第13军司令泽田茂最终调集了11、13军九个师团及附属部队,兵力达到了15万余人,南北对进,展开凶猛的攻击和疯狂的报复。
日寇对沦陷城镇实行“三光”政策,同年五月,古城衢州陷落,日军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尸横遍野、房倾屋毁。当地流传着一首“十无”民谣:“市无人,田无谷。山无木,村无屋。食无粮,着无衣。病无药,死无棺。家无丁男,室无贞女。”
占领破坏了衢州、丽水、玉山机场后,为防民众以后再次修复机场,将机场边的村庄夷为平地。凡是在家里搜出美国飞行员赠送的手表、小刀、硬币、指南针等,一律杀死。抓住曾给飞行员送过吃的,先逼其吃屎,然后枪杀。如此暴行还嫌太慢、不够狠,遂实行细菌战,臭名昭著的七三一部队参与,敌酋石井四郎从南京赶来亲自策划。日军用飞机播撒带菌的麦粒、棉絮、跳蚤等。七三一的支队,在水井、河流、食物中投放霍乱、伤寒、炭疽病菌。
更为恶毒的是,骗三千战俘食用掺有病菌的麦饼并释放,使病毒在军队、城镇、村庄人群中蔓延开来。霍乱、鼠疫使人成片成片死亡,炭疽病让人烂手烂脚。衢州、江山、金华、义乌、萧山等地,至今都有烂脚病人。
“反细菌战第一⼈”王选起先对江山也出现日军投放的细菌有点不解,后来知道江山在救援美国飞行员作出不小的贡献,救出了6位飞行员,便知道了日军的恶毒用心。而且江山民风彪悍,对凶残的日军并不是一味忍让,遇到落单的鬼子会用锄头、扁担将其打死,然后逃入莽莽大山,鬼子每次扫荡都不敢深入腹地,所以这次报复就很歹毒,不仅用上了细菌战,还把江山县城数千栋屋宇烧得只剩三间房。
据统计,为报复轰炸东京,浙赣战役中国死亡的百姓就有25万。
美国历史学家大卫·伯戈尼写道:“日军于1942年8月中旬最后撤出时,共杀害了25万中国人,绝大多数为平民。接待过美国飞行员的村庄都化为灰烬,男女老幼死于屠刀之下。”
斑斑血泪,连国际专家都为之震惊。
飞虎队的陈纳德在他的回忆录中说:“成百的村庄,只要有一点被怀疑是营救过我们飞行员的,都遭洗劫。靠近机场的城镇均被夷为平地,3个月内,25万中国军人和平民惨遭屠杀。”
衢州地方媒体《大明报》曾这样描绘:田野无人迹,午夜多哭声,沿途只见抬棺材……25万人换了64人。
四、海那边的人没有忘记,我们亲如家人
美国人民也没有忘记冒死营救美国军人的中国人民。浙江衢州有一个杜立特行动纪念馆,当年获救的美国军人的后代经常来到这里,向见义勇为的中国人民表达敬意。我相信,血与火铸造的中美两国人民友谊一定能够代代相传。
杜立特纪念馆。
二战的硝烟已在历史的天空中消弭殆尽,然而在烽火中那种生死相托结成的情谊却永难忘怀。
二战结束后,美国每年都要举行杜立特行动纪念活动,也举行B-25飞行表演。那些当年参战的机组成员在讲述惊心动魄的东京上空30秒时,也忘不了舍生忘死、历经千辛、付出巨大代价拯救他们的中国百姓。可以这么说,他们每一个活着回来的“二战英雄”,都是经过中国百姓的救援之手。他们铭记中国人的大恩大德。
1990年秋季,由杜立特好友亨利·波特领队的考察团回访浙江致谢。所到之处,考察团都会送上一面写有中文“多谢”的纪念铜牌,上面镌刻着44名当时还健在的飞行员签名。这是1942年他们获救后第一次重返故地。
1992年,杜立特行动50周年,美国友好组织邀请当年的救命恩人朱学三、刘芳桥、陈慎言、曾健培、赵小宝5位老人访问美国。时任国防部长的切尼接见了他们。老布什总统发来了贺电。杜立特将军写来了感谢信,信中说:“我代表杜立特轰炸机队协会的全体成员,尤其是今晚在场的杜立特突袭队的成员及他们的家属,向我们的中国朋友——那些不惜自己和他们全家承担巨大风险而搭救和照顾我们的人,表示由衷的感谢!”
时光荏苒,许多当年的飞行员相继过世,但感恩和友谊在年轻一代人中传承。大洋彼岸成立了杜立特突袭者子女协会,2015年9月,时任该协会主席的杰夫·撒切尔(行动队员戴维·J·撒切尔之子),应邀来华参加纪念抗战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时,来到衢州寻访。他提议在衢州成立以杜立特行动为主题的纪念馆。
2018年,纪念馆成立,该协会一行24人,远涉重洋,前来参加开馆仪式,赓续友谊。
奥扎克女儿苏珊出席廖宅修缮开放仪式。
50多岁的苏珊·奥扎克来了。
奥扎克,多熟悉的名字,他就是有着一双姑娘般大眼,小腿骨折在山上饿了两天被村民用滑竿抬下来的3号机领航员奥扎克。他的女儿苏珊·奥扎克在纪念馆一幅她父亲旧照前跪了下来,含着眼泪说:“当初要不是你们救了我父亲,也就没有我的生命。”
她又去了父亲当年养伤的旧居,看老屋年久失修、进风漏雨,便捐赠1.5万美元用于旧址保护,永远见证这段历史。
2023年9月,旧居修缮完工,苏珊又来了,她坐在老躺椅上,看着父亲当年养伤的木床,好像慈父仍在身边。离开的时候,苏珊亲手将老屋锁上,当年只有7岁、现在已年近古稀的廖明发把钥匙交到苏珊手中:“我家就是你家,希望你常常回家。”
是的,我们不仅是朋友,我们还是一家人。
“我想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中国上空坠落的美国飞行员。中国村民为他们提供住所、食物、衣物,并为他们疗伤。几十年后,一位中国人在谈到他救下的美国人时说:他就像手上的大拇指……而我就像食指………我们是并肩作战的兄弟。”
——美国第44任总统贝拉克·侯赛因·奥巴马
“转载请注明出处”
来源:钱江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