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居杂谈】邻里、邻里区、邻里关系(上)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3-27 18:04 1

摘要:加拿大籍华人,加拿大女王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学院原院长、教授。(2009年荣誉退休)。2003年入选《加拿大名人录》。1986年开始回国讲学,并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自然资源部高级顾问和专家组成员。除城市规划外,在科技、经济、金融、贸易、文化等

栏目主笔 | 梁鹤年(Hok-Lin Leung)

加拿大籍华人,加拿大女王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学院原院长、教授。(2009年荣誉退休)。2003年入选《加拿大名人录》。1986年开始回国讲学,并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自然资源部高级顾问和专家组成员。除城市规划外,在科技、经济、金融、贸易、文化等方面出版了大量的专著与论文。2002年由中国国务院授予外国专家最高奖—“国家友谊奖”。

1985年首次回国,在广州老城游逛。一处街头,看见墙上挂着一块黑板,写满密密麻麻的粉笔字,祝贺某巷某号的孩子考上清华。他的名字,上什么小学、中学,父母在哪里工作,都一清二楚地向所有过路的人公告。又写着某里某号的某某,亏空了公款若干,被抓了,大家要以此为戒。相信除了我,过路的人都司空见惯,更不会觉得震撼。

这是几十年前的街头,相信“城市更新”早把这些破旧、肮脏的陋巷拆光,换上高楼大厦的住宅、五光十色的商场。今天想看到这些把个人私隐公诸于世的街景不容易了。若然是大城市的年轻人看到,更有可能跟当年来自西方的我一样,感到惊讶。我不知隐私权是不是代表着进步,但我可以肯定这是“西化”。

我是干规划的。专业上,邻里、社区等理念都是用西方的。邻里单元(neighborhood unit)更是典型洋货。发展过程是这样子的。

先从社区说起。社区(community)的字根是拉丁语(communitas、 communis),有共同和服务的意思。一个常用的定义是“由一定数量居民组成,具有内在互助关系与文化维系力的地域性的生活共同体”。作为一个规划理念,它起源于处理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问题,尤其是福利和救济,目的在于鼓励社区居民的自治和互助精神,去改造社区的生活条件。

邻里与社区的分别主要在规模而已。在很大程度上,邻里就是小社区(社区也可以按种族、行业等来分类别)。一般来说,小至1000~2000人,大可以上万。

1920年代中开始,克伦斯·皮雷(Clarence Perry)的邻里单元(neighborhood unit,也译邻里单位)就是邻里规划的“金科玉律”。每次我从多伦多皮尔逊(Pearson)机场出行,飞机升空之际往下看,棋盘式的城市主干道,每一格里面就是一个个弯曲路网的邻里单元。

多伦多城市俯瞰

皮雷的原则是“把一般家庭生活和正常发展所需的公共设施和条件都涵盖在内的,以住宅为核心的区域”。每个单元都有6个元素:规模(相当于一间小学学生人数所代表的家庭人数)、边界(要明显,通常是城市主干道)、空地(足够单元内居民休闲之用)、中心(由学校、教堂、图书馆或类似设施组成)、购物区(放在边缘地带)和内部道路网(弯曲和狭窄以减低车速,不鼓励非当地居民车辆进入)。

当然,邻里单元是个规划“想象”,但近百年来都被视为一个“有用的想象”。例如,“地方性设施的布局应尽量使居民容易得到或到达服务”“如果把某些有关联的设施配置在一个共同的中心,会为服务供应者和使用者带来更大的便利”。甚至可以说,就算没有规划,邻里单元都会“自生”于工业社会城市。当城市居民以满足他们对“通达、便利、安全”“活动空间充足”“交通流动安全有效”“不相容的用途相互隔离”等的需求去组织土地用途、道路和服务设施,像邻里单元式的城市布局“自然”出现。

可以说,邻里单元是城市现代化(相对于工业革命前)的自然产品。但是,现代城市有一个特征:居民的生产、生活、生态方式和行为变得快(有别于工业革命前的世世代代不变),相对来说,城市的物质环境来不及变。

以小学为中心和定规模的邻里单元很快就出现问题。对家长来说,孩子不断成长,以孩子上学来组织家庭生活的意义日减。对成长了的孩子来说,谁愿意被禁锢在一个自闭的、有限选择的小区内。另一方面,除非不断有新家庭(有小孩的)进住,否则,小学也维持不下去。还有,不单是孩子成长,成人也不断变老,所需的服务设施也随着年纪增长而改变。皮雷邻里单元的规划对象是“一般家庭”(父母和两三个小孩)。但随着经济、社会、文化、人口和公共政策变化,“一般家庭”越来越“不一般”,对各种服务和设施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

于是有人提出:生育率下降、人口老化或人口自区内迁出,各项设施的服务范围就必须扩大才能“生存”。要邻里单元内的“硬件”跟居民需求的变化同步是不可能的。为此,邻里单元只能开放它的“硬”界线(例如,周边的城市交通主干道),让各项设施(包括学校)的服务范围可以超出邻里边界。当然,让更多人穿越城市干道,就大大增加了交通危险和时间延误,但更核心的问题是,没有“硬边界”的邻里单元还有什么意义?

我在一个典型的邻里单元住了40多年,看透了这些变化。区内全是小平房,刚来的时候,家家户户都有小孩,上学的步行距离不超过10分钟。小学操场是开放的,与旁边的公共草坪连在一起。单元内的小街只有单元居民的车,孩子在街上玩会很安全,各家有来有往。唯一“缺憾”是比较吵,尤其是小孩放学的一段时间。

十多年前出现大变化。当年的孩子长大离家。当年的家长年老“上楼”(这里的俚语,指搬到高层公寓,夏天不再用铲草,冬天不再用铲雪),搬出了。来买房的,看准跟邻里单元隔着一条大路的社区学院(比中学高、大学低的职业训练学校)。不少学生不是来自本市,而学院又没有提供足够的宿舍,于是,邻里单元内的房子,一间一间地被改为分房出租的非正规宿舍。一下子,年轻人多了。他们只住一两年,而且不一定每年都住在同一个地方。草长了、垃圾多了,他们少理,业主更少理。屋前屋后,甚至街上,都是啤酒瓶。而且还有飙车行为,我上街要小心多了。他们也吵,但不是小孩的嬉笑声,是叫嚣、是大喇叭播出的所谓音乐。街坊们受不了,就跟学院交涉,跟政府投诉。不愉快极了。

近几年又有另外一批人进来。他们是南亚人,有家庭、有学生,都是移民或想做移民的。噪音量低了,但好像人人都有车,街上泊满车,听说都是做生意的,有快递员、有滴滴从业者。问题是冬天市政府的铲雪车开不过去,街上厚厚积雪难清,走路吃力了。这些南亚家庭都有孩子,每天早上在大路边等校车。不知怎的,校车总是停在路的对面,十几个孩子从等车的一边跑跑跳跳走到上车的一边,其他车辆停着让他们过马路,从前步行几分钟就到的邻里单元小学去了哪儿?做了老年中心。

我现在才知道,老年中心与小学的分别在哪?10分钟步行可达的邻里单元小学因为邻里单元内部孩子人数不足而停办,改为老年中心。你以为10分钟步行范围内会有足够的老人去支撑一个老年中心吗?当然不会。这个中心是为全市服务,服务半径当然不是步行10分钟,是20分钟,甚至是车行30分钟。可以想象,当年只供小学老师和一些接送家长用的停车场,肯定不够来自全市,而且绝大部分是不走路,一人开一辆车的老人们用。结果约在5年前,学校操场旁边公共大草坪的一半铺上了水泥。听说另一半也快要铺了。当年的公共草坪已经不是草坪,更不是公共了。

今天,近郊开发仍多采用皮雷的邻里单元规划理念。可能是积习难改,也可能是“懒改”。邻里单元是邻里在空间上的物质形态。邻里当然不单只有物质层面。我们谈邻里关系、谈邻里精神,我们可否问,邻里单元是不是表达了邻里关系?邻里精神又是什么东西?我认为,邻里关系是邻里精神的基础。

邻里关系有其物质层面。再用皮雷的邻里单元定义:“城市居民所需的公共设施都涵盖在内的,以住宅为核心的区域”。但上面说过,邻里是小社区,而社区是“具有内在互助关系与文化维系力的地域性生活共同体”。互助关系带有社会和经济意识,而文化维系更有心理和灵性味道。

其实,西方文献对邻里有过这样的描述,“人们也许描述不出其邻里的确切边界或明确特征,但有一种‘本地’归属感,因为他们拥有共同的社会价值、文化或制度组织。”“你也许不知道邻里的边界,但当你踏出边界时,你马上感觉到你是个陌生人。”有学者甚至认为邻里是小型“民主”,建立在“对等互惠”(reciprocity)的原则上。但同时,对某些内向的人来说,邻里是一个完全脱离城市生活的隐居处,是个熟悉的、安全的避难所。这种感觉通常随着居住时间越长变得越强烈。

人们对自己邻里小区的热爱往往是强烈和深远的,这种“自豪感”不是因为什么客观的事实,只因为你认为这是“你的”邻里区。这份归属和自豪使人“安居”——安稳、安定、安全。这特别容易从离乡别井的乡愁感受到。在一定程度上,乡愁会为记忆镀金,有点假;但也是一个“提点”,使你珍惜并热切盼望重获某些有价值的东西——并不是因为这些东西有普世性的价值,而是因为它们有特殊性的价值,特殊对你。

你爱你住的小区不是因为它值得你爱,而是你选择去爱它,因为它属于你。这种爱不是理性的,但是真实的。想想,城市到处的方盒子建筑多丑陋、街头的广告牌多庸俗、路边的小摊子多凌乱。你住的小区也不例外。但它的丑陋、庸俗、凌乱,却好像被一种亲切感、熟悉感,甚至一种自嘲抵消了。住得越长久,这种归属和自豪感越强。也就是“日久生情”。

现来看看中国。作为治理理念,中国的“邻里”历史悠久。均田制度是用来维护乡村的社会与经济秩序,其下面的“乡里”制度是用来方便授田和征税,以家为单位。五家为一邻,五邻为一里,是基本的赋役征纳单元(二十五家为一闾,不同朝代有不同户数,可以超过百家),再上面就是乡。与此平行有保甲制度,是军事和户籍管理的制度,也是以家(户)为单位。十户为一里,设里长;十里为一保,设保长,以上还有大保、都保。保甲制度的实际工作是维持安宁,保卫地方。可见,长久以来,邻里就是中国基本的社会组织单元,在社会、经济和治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保甲制度到1949年才被废止。按现今的治理制度,市以下通常是区,区以下是街道,再以下有社区、小区、居民区或居住区不等,设有居民委员会。

邻里单元规划是在建国初引入中国,最早的实践是北京百万庄的设计(上海的曹杨新村也是差不多时间)。当时的百万庄地段仍是农田和小村。整块地四边是城市主要干道。设计是以3条东西向、2条南北向的内部通路把地分为12个区块;周边8个区是普通干部住宅(3层高);中间4个区块错位,使内部道路不是直通到底,以利降低车速。其中一块是高级干部住宅和办公楼;一块供商业、小学用;其余是一大片公共绿地和预留地供未来使用。可见,设计完全引用皮雷的邻里单元六大原则。1955至1956年间入住时,都是从全国各地抽调入京的干部和家眷居住。

文字上,“邻”代表接近、附近、亲近,“邻里”意味友善、友爱、友好。关键在“近”“友”,有云“远亲不如近邻”。理想的邻里是“守望相助”。守望有关安全,相助有关互惠。安全和互惠自然使人产生出归属感。若此,邻里单元只不过是这些社会、经济、心理元素在空间上的表述,是“硬件”而已。并无必然的因果关系。把邻里单元规划得安全、方便、舒适、美观,当然是好事,但不自动带来“守望相助”,需要更多元素。

本文刊载于《人类居住》杂志

2024年 第 4 期

欢迎在朋友圈转发,转载请联系后台

本文配图及图注由编辑部提供

来源:人类居住杂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