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立大功?哈佛研究发现:高血糖常吃玉米,或有几个好处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03 14:05 1

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本文1878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60岁的周阿姨,今年体检时空腹血糖又飙到了8.1mmol/L,医生提醒她要警惕糖尿病前期。她一听就慌了,赶紧回去调整饮食,最显著的变化之一就是:每天午饭不再吃白米饭,而是换成了煮玉米

让她没想到的是,坚持三个月后,血糖稳稳降到了6.0mmol/L,连医生都说她控制得不错。玉米这种看似普通的粗粮,真的能帮忙稳住血糖吗?哈佛大学的一项研究给出了令人惊喜的答案。

很多人听到“玉米”,第一反应是“它是淀粉类,吃了会不会升糖更快?”确实,玉米属于高碳水蔬菜,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对高血糖患者有害。

关键在于它的“升糖指数”(GI值)与“膳食纤维含量”。

根据中国临床营养网的数据,玉米的GI值约为52~60,属于中低GI食物。相比白米饭(GI值约83)或白面包(GI值约89),玉米的升糖速度明显更慢。

更重要的是,玉米中的膳食纤维含量较高,每100克玉米含有约2.7克膳食纤维。这些纤维能减缓碳水的吸收速度,帮助控制餐后血糖波动。

也就是说,玉米虽然含糖,但它是“慢糖”,吃进去不会让血糖像坐过山车一样起伏。

早在2015年,哈佛公共卫生学院就联合多个国际研究机构,分析了超过20万人群的谷物摄入情况与慢性病风险的关系。

研究发现:每增加28克的全谷物摄入(约等于一根中等大小的玉米),2型糖尿病的发病风险下降9%。

其中,玉米被归类为完整谷物(whole grains),其稳定血糖的效果优于精制谷物。此外,2022年《中华糖尿病杂志》也刊登过一项国内研究,追踪北京地区近千名中老年人饮食习惯与血糖变化,发现常吃玉米、小米、燕麦等粗粮的人,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得普遍更好。

这说明,玉米不是“升糖元凶”,反而是饮食干预中值得推荐的主食之一

你可能会好奇,玉米到底是怎么发挥作用的?其实,它之所以被称为“粗粮界的稳定器”,靠的是以下3点:

1. 富含不溶性膳食纤维,有助于延缓糖分吸收

玉米的外皮含有大量不溶性膳食纤维,能在肠道中形成“网格”,减缓葡萄糖的吸收速度。这样一来,餐后血糖上升得更缓,胰岛β细胞也能“喘口气”。

2. 含有天然抗氧化物质,减轻胰岛负担

玉米中富含黄酮类类胡萝卜素等天然抗氧化成分,特别是深黄色玉米,其叶黄素玉米黄质含量较高,能减少氧化应激,保护胰岛功能。

3. 镁含量不低,调节胰岛素敏感性

100克玉米中含镁约120毫克,接近成年人每日推荐摄入量的三分之一。是参与糖代谢的重要矿物质,能提升胰岛素的敏感性,帮助细胞更有效地利用葡萄糖。

虽然玉米对血糖友好,但吃法不当,也可能让血糖“翻车”。以下几个建议,值得高血糖人群注意:

1. 整根煮着吃,比玉米制品更健康

玉米棒保留了最完整的膳食纤维结构,比玉米面、玉米糊、玉米饼等加工制品更优。后者往往加了油盐糖,升糖速度反而更快

2. 不要把玉米当“菜”,而要当“主食”

很多人喜欢一边吃饭一边啃玉米,这样碳水摄入会超标。建议用玉米替代部分米饭或面食,比如一顿饭吃半碗粗粮饭+一根小玉米,而不是“饭照吃、玉米照啃”。

3. 搭配蛋白质、脂肪类食物,降低整体GI

如果只吃玉米,仍可能导致血糖骤升。建议同时吃点鸡蛋、豆腐或坚果,帮助延缓整体消化速度,形成“糖脂蛋三搭配”的稳糖结构

4. 注意总量控制,别贪多

即便是粗粮,过量也会让血糖飙升。一般建议每餐玉米摄入量控制在100~150克,即一根中等大小的玉米棒即可。

除了高血糖人群,以下几类人也特别适合常吃玉米:

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提前干预更关键;

正在减肥、控制体重者,玉米饱腹感强;

有便秘问题的人群,膳食纤维助通便;

中老年人群,预防心血管疾病风险。

不过,有肾功能不全严重胀气的人群应控制玉米摄入量,避免加重肠胃负担。

玉米不是药,也不能替代降糖药物,但它是餐桌上的“慢糖高手”。与其天天焦虑“糖高了能吃什么”,不如学会科学搭配,把看似普通的粗粮吃出专业级的控糖效果。就像周阿姨说的:“我没别的,就是把饭换成玉米,身体就慢慢给了我回报。”

参考资料:

《中国食物成分表(第6版)》.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

《中华糖尿病杂志》2022年 第14期

Harvard T.H. Chan School of Public Health. Whole Grains and Diabetes Risk. 2015.

感谢每一位关注我们的你!有你在,我们会更好!

来源:精灵天使健康科普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