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一个问题困扰了大家很长时间,那就是明明8月15日日本已经宣布投降,那为什么抗日战争胜利的纪念日却偏偏要选在9月3日这一天?这十几天的时间差里到底隐藏着什么不为人知的秘密?今天我就好好聊下这个问题。
有一个问题困扰了大家很长时间,那就是明明8月15日日本已经宣布投降,那为什么抗日战争胜利的纪念日却偏偏要选在9月3日这一天?这十几天的时间差里到底隐藏着什么不为人知的秘密?今天我就好好聊下这个问题。
首先告诉大家一个基本常识,战争投降日的选择是一个非常严肃且严谨的事情,因为它关乎到历史事件的最终定义,和对历史贡献的盖棺定论,是一个要被史书大幅记载的重大事件,再说明白点就是,你在战场杀了几个鬼子,千百年后可能无人得知,但是全世界都会记住,9月3日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最终胜利的日子,这是要传承千年的重要历史记忆。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当欧洲战场快要结束的时候,英美联军和苏联就发生过著名的投降日之争。
具体是怎么回事呢?
1945年4月30日,穷途末路的希特勒在总理府的地下室选择自杀。
当天晚上9点50分,苏联红军把军旗插上了国会大厦,定格了历史的重要时刻。
按照斯大林的想法,柏林是苏联红军打下来的,纳粹德国理应向苏联投降,可没想到的是,德军害怕遭到苏联红军的清算,所以在得知苏军进城之后,疯狂的向西边逃跑,他们的想法很简单,德国和英美没有太大的仇恨,就算投降也能得到妥善的处置,可如果向有着血海深仇的苏联投降,那肯定会是极其悲惨的结局。
所以就出现了战争史上非常魔幻的一幕,一边是苏联红军在追击德军,一边是德军一路狂奔主动向英美投降,最后赶在苏联之前,德军投入了英美的怀抱。
5月5日,希特勒的接班人邓尼茨向英美传达了自己投降的愿望。
5月7日,艾森豪威尔率领盟军接受了德国的投降。
听闻消息,斯大林雷霆震怒,因为一旦接受了这个既定事实,那就意味着欧洲战场的胜利果实将会被英美窃取,历史会记载是英美联军击败的纳粹德国,后人将无法得知事情的真相。
所以为了避免出现历史虚无主义,也为了维护苏联的战争成果,5月7日,斯大林对外宣称:德军必须向苏联重新投降一次!否则战争还会继续!
斯大林一边放出狠话,一边命令百万苏军向布拉格90多万的德军发起了猛攻。
眼看苏联人不好应付,最后德国人无奈的宣布,再次投降一次!
5月8日,在朱可夫元帅的主持之下,德国在柏林又一次向苏、美、英、法军队统帅部的代表签署了无条件投降书,两天之内连续投降两次,这成了世界战争史的一大魔幻案例。
为什么苏联要坚持按照自己的时间去签订投降协议?原因很简单,因为时间是一个非常神奇的东西,他能让人们忘记历史的细节,如果在苏联不在场的情况下,德军宣布投降,那后人只会认为是英美击败了纳粹德国,而忘记苏联的贡献,所以苏联一定要把这个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
那同样的道理,为什么我们不选择8月15日作为抗战胜利纪念日,而要选择9月3日呢?
因为战争进行到了1945年8月份的时候,日本人还在负隅顽抗,他们并不打算直接投降,而是妄想拉苏联下水,让斯大林去进行“调停”,以争取以体面的方式结束战争,甚至他们还想保留一部分的侵略成果。
所以哪怕是美国丢下了两颗原子弹之后,日本人依然心存幻想,8月15日,日本裕仁天皇通过广播发表了著名的《终战诏书》,表示接受中美英三国敦促日本投降的《波茨坦公告》。
很多人以为这就是代表日本正式认输了,实际上所谓的《终战诏书》与其说是一个投降公告,倒还不如说是日本单方面宣布战争结束的一个通知,压根就看不到一点诚意。
比如说诏书几百个字没出现投降二字,日本天皇的用词始终是终战,那什么叫终战呢?答案是结束战争的意思,大概意思就是,我大日本帝国不打了,战争就此结束吧。
你说这叫投降吗?这简直就是给盟军发了一个通知书。
而且诏书的内容更加离谱,一个投降声明,日本没有任何反思战争的字眼,也没有认错的态度,他们在里面多次强调:我们(日本)忍受了难以忍受的痛苦,还有为万世开太平这样的描述,最离谱的是,日本人直接将侵略定义成了为东亚的解放而战。
你看完完整的诏书就清楚,里面充满了“壮志未酬”的遗憾情绪,搞得像他们受尽了委屈似的。
最让人不能接受的是,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投降,同一时间,在中国的日军不愿意接受投降的结局,依然在负隅顽抗,零星的战斗持续了很长时间。
所以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8月15日不是我们战胜日本真正的纪念日,因为战事并未结束,日本天皇的投降声明也毫无诚意可言。
我知道有人会说了,既然8月15日我们不能接受,那为什么不选择9月2日当作抗战胜利的纪念日呢?
学过历史的都清楚,1945年9月2日,日本外相重光葵和参谋总长梅津美治郎分别代表日本政府和日军大本营,在美国军舰密苏里号上正式签署了无条件投降书,在场的不仅有英美苏联的代表,还有我国的代表徐永昌将军,从法律意义上来讲,这标志着日本正式向盟国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式宣告结束。
原本把这天当作抗战胜利纪念日是没有问题的。
但是1951年,在经过慎重的考虑之后,教员还是决定将9月3日定为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之所以这样决定,主要有三层考虑:
第一,8月15日之后,中国境内依然有一些零星的战事,真正的战争结束是9月2日之后的事情。
第二,9月2日日本投降之后,4亿多中国人得知消息是9月3日的事情,当时举国同庆也是9月3日才发生的事。
第三,教员认为,对重要历史时间的定义,应该以我为主(中国),不受西方标准的限制。
所以基于这三层考虑,把9月3日定为抗战胜利纪念日,既符合中国人民的民族记忆,也符合既定事实,这是对历史的尊重,同时也是在告诉所有人—— 抗日战争,中国人民不是靠美苏才取得的胜利,中国人民的历史贡献不容抹去。
所以从那时候开始,9月3日就成了中国人民纪念抗战胜利的重要日子,2015年9月3日,我们举行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再一次向全世界强化这个历史记忆。
10年之后的2025年,我们依然选择在9月3日这天举行阅兵仪式,这实际上就是在打破西方对历史的解释权,毕竟谁来定义历史,谁就能影响未来的认知。
不信你看看美国是如何抹黑苏联的。
2020年5月8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战胜法西斯德国的纪念日里,美国直接编造了一条谎言,他们说:二战中,是美国和英国共同战胜了法西斯德国。
他们不仅只言未提苏联,甚至还撤掉了那张全球知名的苏联红军攻入柏林后将红旗插上国会大厦的照片。
最离谱的是,苏联还从二战的战胜国,直接变成了二战的发起国。
还有2025年刚刚发生的事情,作为二战的死敌,美国防长竟然在硫磺岛公开称赞日军的“勇气”。
这种倒反天罡的事情在告诉我们,如果我们不争取历史的解释权,那舆论的阵地就会被敌人占领。
所以9月3日大阅兵我们想传递给世界的信号非常清晰:
第一, 告诉全世界,我们才是二战的战胜国,日本应该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历史记忆不容篡改。
第二, 对日作战,中国才是主力军,中国人民的历史贡献不容抹去。
第三, 重新制定标准,告诉世界,新的秩序已经来临,西方国家说一不二的时代已经彻底结束了。
这才是选在9月3日这天举行大阅兵背后的深层次博弈。
来源:时光漫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