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晚刷牙”不一定对?50岁后这5个刷牙习惯,医生建议改掉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03 13:16 2

摘要:很多人以为,刷牙这事儿,小时候怎么学的,现在还怎么干。可人这一到五十岁,身子骨变了,嘴里的这口牙,也跟着起了变化。你还在早晚一遍、三分钟搞定就完事?那可真得注意了,不少口腔问题,就是从“以为刷对了”开始的。

很多人以为,刷牙这事儿,小时候怎么学的,现在还怎么干。可人这一到五十岁,身子骨变了,嘴里的这口牙,也跟着起了变化。你还在早晚一遍、三分钟搞定就完事?那可真得注意了,不少口腔问题,就是从“以为刷对了”开始的。

牙龈出血、口臭反复、牙齿松动、牙根暴露……这些不是老了才有,是刷错了年年种下的“因”

一项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显示,50岁以上人群中,超过六成存在不同程度的牙周病变,却有一半以上的人依旧盲目坚持“早晚刷牙”铁律,忽略了更关键的细节。

今天咱们就来掰扯掰扯,五十岁以后,那些看似“老实本分”的刷牙习惯,其实正悄悄把你的牙往沟里带

你以为的“认真刷牙”,可能正是牙齿出问题的罪魁祸首。

先说个扎心的:“早晚刷牙”这句话,本身没错,可放在50岁以后,光靠它就不够了。

一来,唾液分泌量开始走下坡路,嘴巴干,细菌滋生得快;二来,牙龈开始萎缩,牙根暴露在外,刷牙方式不改,反而容易“刷伤”

有些人早起一杯水都没喝,就对着镜子开始“火力全开”,牙刷横冲直撞,牙膏泡沫都没冒起来,就草草了事。你还别说,这种刷法,比“没刷”还危险。

刷牙,真不是“力气活”。尤其是五十岁往上走,“轻柔慢刷”才是正道。

你要是还在拿着硬毛牙刷,手腕一抬,牙龈就得受罪。有研究发现,使用硬毛牙刷的人,牙龈退缩的风险提高了将近三倍。

不少人讲究“刷得干净”,其实是“刷得太狠”。牙齿不是锅底,不能使猛劲儿。刷牙这事儿,得讲究“温柔又持久”。

再说个你可能没在意的事:刷牙时间选错了,等于白刷。

很多人习惯饭后一小时后才刷牙,想着等食物残渣“沉淀沉淀”再动手。其实这样做,反倒让细菌有了“繁殖黄金档”。特别是晚上,睡前不刷牙,细菌整宿开趴,等你早上一睁眼,口腔已经成了“垃圾场”。

口腔医生建议,刷牙时间要选在饭后30分钟内,特别是晚饭后的一次,必须认真对待不要以为“早上刷一遍就够”,晚上那一刷,才是守住牙齿的最后一道防线。

还有个常被忽略的细节:牙膏不是越辣越好。

五十岁后,牙釉质变薄,牙本质敏感,再用那些“清凉爆表”的牙膏,简直是自讨苦吃。一些“劲爽型”牙膏里含有高浓度的薄荷醇或刺激性发泡剂,刷完嘴巴清凉,实则牙齿在“发抖”

更严重的是,长期使用强刺激牙膏,可能掩盖牙龈出血、牙根敏感等早期信号,让你错过了就医的最佳时机。

还有人说:“我刷牙讲究得很,用牙线、漱口水一样不落。”听起来挺专业,但问题恰恰出在“太依赖”。

牙线和漱口水是“补充手段”,不是主力军。

不少人晚上懒得刷牙,就在嘴里漱一漱香香的漱口水,图个心理安慰。可真相是,这些东西顶多杀杀表面细菌,牙垢、菌斑根本清不掉。研究显示,单靠漱口水清洁口腔,有效率不到30%,远远达不到刷牙的清洁标准。

说白了,刷牙才是“主力部队”,牙线漱口水顶多是“辅助兵”。别把顺序搞反了。

咱们再提一个更容易被忽视的细节:很多人一把牙刷用半年,毛都炸成“刺猬”了还舍不得换。

牙刷毛一旦开花,清洁力会大打折扣,而且还容易藏污纳垢,刷着刷着,细菌比牙垢还多建议每三个月换一次牙刷,如果是电动牙刷,也要定期更换刷头。

如果你发现刷完牙后口腔依旧异味重、牙龈老是发炎出血,那就要警惕了:可能不是刷得不勤,而是刷得方式不对

有一类人更危险,就是“假牙族”。老觉得戴上假牙就万事大吉,刷牙也随便了。殊不知,假牙清洁更讲究,刷牙之外还得用假牙清洁片、定期泡洗不然细菌在假牙上生根发芽,反过来还祸害真牙和口腔黏膜。

五十岁以后,牙齿问题不只是“老了掉牙”那么简单。它和全身健康息息相关。数据显示,牙周病与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的相关性超过70%,口腔健康,早就不只是“牙的事儿”了。

还有人问,刷牙到底要刷多久、怎么刷才算合格?

答案其实很简单:每次刷牙不少于两分钟,刷头与牙龈呈45度角,轻柔画圈,覆盖每颗牙齿的里外上下

听起来细致,但做起来也就是个习惯问题。别拿“没时间”当借口,刷牙这点事儿,比你刷手机省多了。

再啰嗦一句,牙齿健康,不是靠“刷得多”,而是靠“刷得对”。别以为牙疼是小事,小病不治,大病缠身,到时候连饭都吃不香。

牙齿不是零件,换了就好。真要掉了,装假牙也不是那么回事儿,吃口苹果都费劲

五十岁以后,身体许多地方要“减法”,但刷牙这事儿,要做“加法”——加细心,加方法,加科学

别再迷信“早晚刷牙”这八个字了,它只是个起点,不是终点。

你每天刷牙的动作,决定了你十年后的牙齿还能不能“站着”。

建议从明天起,对着镜子,好好看看自己刷牙的样子,别让牙齿在你不经意间,悄悄离家出走。

你还有哪些刷牙的“老毛病”?或者有没有自己坚持多年的小窍门?欢迎留言,说不定还能帮到别人。

参考文献:

[1]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第四次中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报告[R]. 2023.

[2]王海燕, 李宝华. 老年人牙周健康状况与相关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22, 42(17): 4273-4276.

声明:以上内容为健康科普信息,不构成医学诊断或治疗建议。如有口腔不适,请及时就医。本内容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图文素材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来源:小医说健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