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疾控发布九月健康风险提示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03 01:28 4

摘要:夏秋之交,昼夜温差大,芜湖疾控提醒广大市民,要注意预防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基孔肯雅热/登革热等虫媒传染病。正值开学季,重返校园,人群流动增加,流感、水痘、手足口病、诺如病毒感染等学校常见传染病传播风险也有所上升。此外,还需注意预防结核病、食源性疾病等。

夏秋之交,昼夜温差大,芜湖疾控提醒广大市民,要注意预防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基孔肯雅热/登革热等虫媒传染病。正值开学季,重返校园,人群流动增加,流感、水痘、手足口病、诺如病毒感染等学校常见传染病传播风险也有所上升。此外,还需注意预防结核病、食源性疾病等。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主要通过蜱虫叮咬传播,常见临床表现包括发热、乏力、恶心、呕吐等,严重者可出现多器官衰竭。该病流行期主要集中在4—10月,多见于丘陵和山地地区,从事农活及野外作业的人员更为易感。

健康提示

1.定期清理居住环境周围的杂草和灌木丛,清理蜱虫孳生地,减少蜱虫的栖息场所。

2.生活在丘陵、山地、森林等地区的居民,应当注意家居环境中游离蜱和饲养家畜身上附着蜱的清理和杀灭工作。

3.户外活动时,避免在蜱虫栖息地(如草地、树林)长时间停留。如需进入,应穿长袖衣裤、扎紧裤腿。在裸露的皮肤上涂抹含有避蚊胺(DEET,只推荐2岁以上的人员使用)的驱避剂。

4.户外活动后,应及时对全身进行检查。重点检查头皮、颈部、耳后、腋窝、腹股沟、膝盖后侧等皮肤褶皱处,这些部位是蜱虫常附着的地方。

5.如发现蜱虫叮咬,不要用手直接捏碎或强行拔出,建议尽快前往附近的医疗机构进行处理,出现发热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蚊媒传染病

登革热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主要经伊蚊(俗称“花蚊子”,身体黑白相间)叮咬传播的急性病毒性传染病,潜伏期一般为3~15天,感染后常出现发热、头痛、眼眶痛、关节肌肉痛、皮疹等症状。

基孔肯雅热

基孔肯雅热是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的急性病毒性疾病,通过伊蚊叮咬在人群中传播。临床表现与登革热相似,容易被混淆,主要为发热、皮疹、关节和肌肉疼痛。多数患者1周内会好转,但部分患者关节疼痛可能会持续数月甚至数年,对生活质量造成明显的长期影响。

健康提示

1.清除蚊虫孳生地。仔细检查阳台、院子、小区等角落,及时将花盆底碟、水桶、废弃瓶罐等容器中的积水清理干净并彻底刷洗。需要注意的是,干净的小积水是“花蚊子”最喜爱的产卵地。

2.防止叮咬。外出时建议穿着宽松透气的浅色长袖衣裤,可在暴露的皮肤和衣服上涂抹、喷洒正规有效的驱蚊剂。建议安装纱门纱窗,睡觉时挂蚊帐,如住所无相关设施,可使用蚊香或灭蚊气雾剂。

3.避开蚊虫活跃高峰期。蚊子在清晨(日出后2小时)和傍晚(日落前2小时)最为活跃,这段时间尽量不去草丛、树林或积水多的地方。

4.及时就医。如果在登革热或基孔肯雅热流行地区出现可疑症状,应尽快就医;从流行地区返回后两周内如出现发热,应及时就诊并主动告知旅居史。

学校常见传染病

学校是学生集中学习与生活的场所,易感人群聚集、日常接触频繁,是各类传染病传播的高风险场所。常见的传染病种类有流感、水痘等呼吸道传染病,手足口病、诺如病毒等肠道传染病。

健康提示

1.家长应注意观察孩子的身体情况,如出现发热、咳嗽、呕吐、腹泻、出疹等症状,不能带病上学,根据病情需要及时就医。

2.教育孩子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和生活习惯。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毛巾或者手肘遮住口鼻;勤洗手、适量运动、保持规律作息;适时增减衣服,避免着凉。

3.注意家庭环境卫生,做好室内通风、居家环境卫生和清洁消毒;若家中有患儿,患儿居家隔离治疗期间,被患儿污染的物品或表面均要做好消毒工作,尽量避免外出,不与其他儿童接触,避免传染他人。

4.学校应做好晨午检、因病缺课登记;保持空气流通、室内外环境整洁;定期对玩具、教具、餐饮具等物品进行清洗消毒,对门把手、楼梯扶手、桌面等物体表面进行擦拭消毒;对卫生间、校车等进行清洁消毒;加强师生传染病防控知识宣传。

5.鼓励家长主动带符合条件的儿童接种流感、水痘、手足口病等疫苗,增强孩子的免疫力。

结核病

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患者通过咳嗽、咳痰、打喷嚏等将结核分枝杆菌播散到空气中,健康人吸入带菌飞沫可能被感染。结核病可发生在人体多部位,主要侵害肺部。当结核病变发生在肺部时,即称为肺结核,常见可疑症状包括持续2周以上的咳嗽、咳痰,咯血或痰中带血;部分患者还会有午后低热、夜间盗汗、体重减轻、胸痛等表现。

健康提示

1.注意室内通风换气。经常开窗通风,确保室内,尤其是教室、宿舍、办公室等人员密集场所的空气流通,是预防结核病传播最简单有效的方法。

2.及时就医。如果出现咳嗽、咳痰超过两周,或伴有痰中带血、盗汗、午后低热、胸痛等症状,须及时到医院检查。一旦确诊,务必遵医嘱规律、全程服药,不可自行停药。

3.保护易感人群。新生儿应及时接种卡介苗。与肺结核患者有密切接触者,应配合疾控部门进行相关筛查。

4.养成良好生活习惯。不随地吐痰,注意均衡饮食,加强体育锻炼,保证充足睡眠。生活用品应定期进行卫生清洁,勤晒被褥。

食源性疾病

食源性疾病是指由食品摄入进入人体的致病因素所引起的一类感染性或中毒性疾病,主要包括食物中毒、肠道传染病、人畜共患传染病、寄生虫病以及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所引起的疾病。

这类疾病往往发病急骤,具有明显的聚集性特征,常见于家庭、学校、托幼机构等集体场所。发病人员通常有共同就餐史,一旦停止供应可疑食物,发病便会显著减少甚至停止。

健康提示

1.注意食品卫生安全。处理食物前后、饭前便后,都要用肥皂和流动水彻底清洁双手。厨房的砧板、刀具和餐具要做到生熟分开,用后及时清洗并保持干燥。

2.确保食物做熟煮透。烹饪食物,尤其是肉、禽、蛋和海产品,必须彻底加热。

3.选择安全食材与水源。不喝生水,不吃腐败变质或过期食品,水果和蔬菜在食用前应清洗干净。

4.保持环境清洁。厨房和食物储存场所应保持清洁,防止蟑螂、苍蝇、老鼠等害虫接触食物。垃圾要及时清理,避免孳生细菌。

供稿:急传科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

来源:健身慢漫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