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立秋后的持续高温,没有挡住人们走进山东枣庄铁道游击队纪念园追思抗战英雄的脚步。77岁的王金国每天都在这里,不知疲倦地讲述着铁道游击队队员“小石头”“李二牛”等人的故事。在他的讲述中,大家仿佛又回到战火纷飞的铁道线上。
立秋后的持续高温,没有挡住人们走进山东枣庄铁道游击队纪念园追思抗战英雄的脚步。77岁的王金国每天都在这里,不知疲倦地讲述着铁道游击队队员“小石头”“李二牛”等人的故事。在他的讲述中,大家仿佛又回到战火纷飞的铁道线上。
王金国是铁道游击队副大队长王志胜的儿子。“小石头”“李二牛”的故事,是王志胜70年前讲给他听的,也是他耗时18年、行程5万公里寻找回来的铁道英雄。
“写漏了!写漏的人太多了。”1984年,根据刘知侠同名小说《铁道游击队》改编的电视剧热播。和全国观众一样,王志胜每天守在电视机前,观看这部电视剧,可是,从头看到尾,当他发现剧中没有小石头、李二牛以及微山湖那7个为了保护电台而被日本鬼子烧死的渔民等角色,王志胜连连叹息。
“这不是我父亲第一次说这样的话。”王金国清楚地记得,父亲看小说《铁道游击队》时,就曾在相关章节写下这样的批注:“此处应为3人,并非1人”“此战有渔民支队支援,不可不提”……
王志胜,这位亲历铁道游击队成立、壮大全过程的老兵,与日本鬼子作战英勇无畏,可一提到战友名字,就像换了个人。从王志胜口中,王金国才知道,1943年那场伏击战,正是小石头抱着炸药包冲进敌阵,炸毁日军军列,用自己的牺牲换来大部队的转移;就是那个连坟头都没有的李二牛跳进冰冷的湖水中,把落水的王志胜托上岸,自己却因体力透支再也没上来……
“父亲病危时,拉着我的手流着泪对我说,金国啊,刘知侠同志的小说让我们出了名,可那些没留下名字的兄弟,谁还记得他们……”这句话让王金国刻骨铭心。
2005年,退休后的王金国,做了一个让家人意外的决定:寻找那些“被写漏”的铁道英雄。
王金国寻找的第一站是滕州柴胡店,那里是铁道游击队伏击日军军列的地方。大冬天,王金国在柴胡店老街转了3个来回,才找到90岁的老交通员赵大爷。
“大爷,您还记得铁道游击队吗?”王金国俯下身,对着老人的耳朵喊,老人浑浊的眼眸亮了下。他又凑近些,提高音量:“小石头!您认识小石头吗?”这一次,老人突然坐直了身子,枯枝般的手指紧紧抓住他的胳膊,嘴里反复念叨着:“石头……炸火车……”
那天下午,王金国花了3个多小时,终于把小石头的故事听完整。这个连真实姓名都没人知道的年轻队员,在伏击战中负责炸日军军列,怕雨淋湿引信的他,抱着点燃的炸药包冲进日军军列,与鬼子同归于尽。“石头牺牲时才17岁,比我儿子还小。”听到老人的喃喃自语,王金国心头一颤。
“你是王志胜的儿子?”2008年冬天,微山县湖西村渔民后代周广田得知眼前的王金国是王志胜儿子时,扔下渔网拉着他就往低矮的船屋里走。他从床底下翻出一个装有7枚被火烧过的铜纽扣的铁皮盒,告诉王金国“这是1942年7位渔民为保护游击队秘密电台,被日军烧死在船上时留下的遗物”。“我爹他们把电台藏在船底的夹层里,鬼子往船上泼汽油点燃,他们宁可被烧死也没说电台在哪……”周广田声音颤抖,“火灭了之后,只找到这些纽扣,还有我爹偷偷埋在湖边的电台零件。”
到2023年,王金国寻访的行程超过5万公里,20本笔记本记得满满当当。同年10月,枣庄市博物馆举行《铁道游击队精神展》,展厅最后一面墙上,挂上了王金国寻访到的37位被刘知侠“写漏”了的铁道英雄名单,每个名字旁边都有王金国手绘的肖像。
“今天我给你们讲讲小石头的故事吧。”那年春天,第一次受邀到枣庄市市中区实验小学讲铁道游击队故事的王金国,没讲那些耳熟能详的铁道英雄,而是蹲下身子,把17岁少年英雄抱着炸药包冲进敌阵的画面,一点点铺展在孩子们眼前……
故事讲完,一个扎羊角辫的小姑娘跑过来,拉着王金国的衣角问:“爷爷,小石头太勇敢了,我们能给他献朵花吗?”这句话让他瞬间红了眼眶。
从那天起,王金国开始了边寻访边宣讲的历程。他走进党政机关,给年轻干部讲渔民护电台的赤诚;踏入工厂车间,给工人们讲李二牛冰湖救人的担当;站在校园的讲台上,给学生们讲小石头的勇敢……
15年来,王金国先后被12所学校聘为校外辅导员,义务作报告300余场次。
如今,王金国的儿子王磊也加入寻访队伍,并拍摄了50集纪录片《寻找英雄》。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