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是一部伟大的地理总志,据其《凡例》所云:“近代《一统》《寰宇》《名胜》诸志,及十三司《通志》,余皆得见之,其天下郡县志,见者十未六七也……”其参考借鉴的资料繁多,错误自不可免。
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是一部伟大的地理总志,据其《凡例》所云:“近代《一统》《寰宇》《名胜》诸志,及十三司《通志》,余皆得见之,其天下郡县志,见者十未六七也……”其参考借鉴的资料繁多,错误自不可免。
《读史方舆纪要》卷六十六:“郭仲产云:峡江两岸,重岩叠嶂,蔽日隐天,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犇御风,不能及也。”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
按:顾祖禹此说,当是节选自明曹学佺《蜀中名胜记》卷二十二,而《蜀中名胜记》该段又是节选自《水经注·江水》。
明曹学佺《蜀中名胜记》
《蜀中名胜记》卷二十二:“《经》云:江水又东迳巫峡。《注》云:杜宇所凿以通江水也。郭仲产云:‘按《地理志》巫山在县西南。’(按:此实际为《汉书·地理志》注引应劭之文。)而今县东有巫山,将郡县居治无恒故耶?(按:《蜀中广记》引《水经注》时,于此处节略二百九十余字。)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峰,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
而据《太平御览》卷五十三、《方舆胜览》卷五十七,至少“自三峡七百里中”至“猿鸣三声泪沾裳”一段,实为郦道元引自盛弘之《荆州记》,并非出于郭仲产。
宋李昉等《太平御览》
盖古籍无标点,引文知起而不知讫,难分直引和间引,如不详查原书,分别源流,极易张冠李戴,误导读者。顾祖禹以为《蜀中名胜记》所引“按《地理志》巫山在县西南”至“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一段均为“郭仲产云”,即是如此,他又节略原文,以为己用,致有此误。
《读史方舆纪要》【[清]顾祖禹撰;贺次君等校;中华书局2005;中国古代地理总志丛刊】未指出该错误
《读史方舆纪要》卷七十九,“习凿齿曰:秦兼天下,自汉以北,为南阳郡,自汉以南为南阳郡。”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
按:顾氏此说,当是节选自明曹学佺《大明一统名胜志》之误,而《大明一统名胜志》此段又是源自《舆地纪胜》。
宋王象之《舆地纪胜》
《舆地纪胜》卷八十二云:“……襄阳城本楚之下邑。习凿齿《襄阳记》。秦兼天下,自汉以北为南阳郡,今邓州南阳郡是也;自汉以南为南郡,今荆州是也。《元和志》引《楚地记》云。又《汉志》南郡之下有襄阳县,应劭注曰:在襄水之阳,王莽改相阳。襄阳乃南阳、南郡二郡之地。《通典》。……”
《大明一统名胜志》云:“习凿齿《襄阳记》云:‘襄阳本楚之下邑。’秦兼天下,自汉以北为南阳郡,今邓州南阳郡是也;自汉以南为南郡,今荆州是也。襄阳乃南阳、南郡二郡之地……”与《舆地纪胜》记载雷同。明朝建置,并无“邓州南阳郡”,而《大明一统名胜志》仍云“今邓州南阳郡”,仅将“襄阳(城)本楚之下邑”的尾注“习凿齿《襄阳记》”前置。可见《大明一统名胜志》此段实抄录《舆地纪胜》无疑。
据《舆地纪胜》的引注,“秦兼天下……”云云,实引自《元和郡县志》,而《元和郡县志》又是引自《楚地记》。(今本《元和郡县志》并无注明引自《楚地记》。)《太平御览》卷一百六十八及《太平寰宇记》卷一百四十五引《楚地记》曰:“汉江之北为南阳,汉江之南为南郡。”亦可证之。
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
《楚地记》素无著录,汉北为南阳、汉南为南郡之说,多出现在唐以后,则《楚地记》当作于唐朝。刘纬毅《汉唐方志辑佚》云:“撰人不详,未见著录,约唐代作。”
因《大明一统名胜志》的错误影响,后人多误以“秦兼天下,自汉以北,为南阳郡”为习凿齿《襄阳记》之文。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外,尚有吴卓信《汉书地理志补注》卷十四、周寿昌《汉书注校补》卷二十一、王先谦《汉书补注》卷二十八、吴士鉴《晋书斠注》卷十五、杨守敬《水经注疏》卷三十一等。
今人黄惠贤《校补襄阳耆旧记》辑入“秦兼天下,自汉以北,为南阳郡”一条。其题注云:“据明崇祯六年编《名胜志·襄阳府》引习凿齿《襄阳记》补。”《名胜志》即《大明一统名胜志》,亦属误辑也。
《校补襄阳耆旧记 附南雍州记》【[东晋]习凿齿撰;黄惠贤校补;中华书局2018;中国史学基本典籍丛刊】误辑
《读史方舆纪要》【[清]顾祖禹撰;贺次君等校;中华书局2005;中国古代地理总志丛刊】未指出该错误
来源:马铃薯是白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