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庆预制菜产业发展现状深度分析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03 10:26 3

摘要:肇庆预制菜产业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多层次、系统性的政策支持体系。从市级政策框架的顶层设计,到省级战略布局的资源倾斜,再到专项扶持措施的精准落地,形成了“市-省-专项”三级联动的政策矩阵,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全方位保障。

肇庆预制菜产业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多层次、系统性的政策支持体系。从市级政策框架的顶层设计,到省级战略布局的资源倾斜,再到专项扶持措施的精准落地,形成了“市-省-专项”三级联动的政策矩阵,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全方位保障。

肇庆市将预制菜产业纳入现代农业发展重点领域,通过政策创新与机制保障构建产业发展基础。2023年出台的《肇庆市实施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七大工程”三年(2023-2025年)行动“1+5”工作方案》,明确将预制菜列为优势主导产业,配套发布《肇庆市支持预制菜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从项目落地、资金奖补、品牌打造、金融支持、人才培育、标准制定、出口贸易7个维度制定10条专项措施,形成“目标-路径-保障”闭环体系。

为确保政策落地,肇庆市建立高位推动机制,成立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牵头的领导小组,实行“一周一调度”工作模式,直接督导产业园建设与企业服务。资金保障方面,市级财政计划每年投入超1000万元,重点支持招商引资、研发创新与品牌建设,例如对打造“肇庆一桌菜”区域品牌的企业给予200万元一次性资金支持,对首次评为省级“菜篮子”基地的企业补助30万元12。

在产业载体建设上,肇庆以粤港澳大湾区(肇庆高要)预制菜产业园为核心,推动“园区集聚+平台赋能”模式,已为产业园产教融合中心揭牌,授牌高桂虾三产融合示范基地,并通过品牌推荐官制度扩大产业影响力,形成政策引领与平台支撑的双重驱动3。

广东省作为“全国预制菜策源地”,从战略层面将肇庆高要纳入全省预制菜产业集群核心布局,形成“省级统筹+区域特色”的发展格局。2022年率先出台的“预制菜十条”明确提出“推动打造肇庆高要预制菜产业高地”,并通过省级联席会议制度协调跨部门资源,将高要产业园申报为省重点建设前期预备项目并录入国家重大建设项目储备库45。

在产业规划上,广东省2025年《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2025年行动计划》将壮大预制菜产业列入“产业集群培优”行动,《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培育行动方案(2025-2027年)》进一步将其列为全省重点培育的10个千亿元级现代农业产业集群之一,目标到2027年形成超200个十亿元级地方特色产业集群67。高要产业园作为大湾区核心布局,总规划7000亩,重点发展“一虾一鱼”水产深加工全产业链,已引进恒兴水产等龙头企业,目标打造“湾区预制菜第一园”,其1000亩起步区建设加速推进,大湾区水产品暨预制菜原材料交易中心已试运营,RCEP数字谷(3.5万平方米)封顶,12个重点项目(含投资15亿元的新协航冷链物流基地)正在建设,形成“原材料供应-加工制造-冷链物流-数字贸易”的全链条基础设施支撑28。

省级与市级层面针对预制菜产业痛点,推出奖补、融资、标准、出口等多维度专项措施,形成“精准滴灌”的政策支持体系。

广东省联合肇庆推出产业基金与专项金融保险产品,高要区配套出台“预制菜高质量发展九条措施”,提供蒸汽、污水处理等关键生产要素保障49。税务部门建立“一企一策”台账,2024年肇庆恒兴水产通过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享受约500万元税收优惠,直接提升企业研发投入能力10。

广东省率先建立全国第一套预制菜标准体系,2025年4月实施《预制菜术语及分类》《粤菜预制菜包装标识通用要求》两项省级地方标准,明确预制菜定义、分类及包装规范1112。肇庆企业深度参与标准制定,如恒兴水产参与起草的国家标准《速冻裹衣鱼》(GB/T 22180-2024)和《冻虾》(GB/T 30889-2024)于2024年实施,填补国内水产预制菜技术空白,为产业规范化发展提供技术依据13。

肇庆海关推出“关长送政策上门”“企业协调员”机制,提供“提前申报”“预约查验”“即验即放”等通关服务,2024年帮助企业压缩通关时长30%以上,并通过农食产品“绿色通道”支持预制菜拓展RCEP市场1415。

上述政策体系通过“层级联动+精准施策”,已显著推动肇庆预制菜产业集聚与企业竞争力提升。在产业集聚方面,高要产业园已引入恒兴水产、新协航冷链等12个重点项目,总投资超20亿元,形成“原材料交易-加工制造-冷链物流-数字贸易”的全产业链布局2。企业培育上,通过“示范企业入园+标准引领”,恒兴水产等龙头企业年产值突破5亿元,带动“高桂虾”等区域品牌出海,2024年产业园预制菜出口额同比增长45。

从省级层面看,政策支持推动肇庆成为大湾区预制菜产业“创新策源地”与“出口桥头堡”,高要产业园作为省重点建设项目,已成为广东“一区一带全域支撑”食品产业格局的关键节点,为全省预制菜产业集群(2027年目标产值超千亿元)提供重要支撑717。

政策体系特点总结
系统性:形成“国家政策引导-省级战略布局-市级细化落实-区级配套保障”的四级政策链条,覆盖产业全生命周期。针对性:聚焦企业痛点,推出“资金奖补+标准制定+出口便利”组合措施,如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通关时长压缩等精准工具。创新性:全国率先建立预制菜标准体系,首创“产业基金+冷链平台+跨境电商基地”融合模式,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制度创新样本。

从全国及广东省预制菜产业发展格局来看,广东已形成全国预制菜核心区地位,2023年全省预制菜产值突破700亿元,同比增长超25%,出口额达317亿元,约占全国总量的18.3%,集聚相关企业超6000家6。作为广东预制菜产业的重要增长极,肇庆市2023年食品饮料预制菜产业产值突破百亿,2024年上半年海关辖区出口预制菜量、值分别达2742吨、1.09亿元,同比增幅高达347%、361%,展现出强劲的增长动能315。产业集聚方面,肇庆现有26家按新标准纳入统计的预制菜企业,涵盖肉类、水产品、蔬菜等深加工领域,其中25家为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产业集约化程度显著18。

在特色品类领域,肇庆高要区依托“中国罗氏沼虾预制菜产业之乡”品牌,构建了全国领先的罗氏沼虾产业集群。该区罗氏沼虾养殖面积达13万亩,总产量超4.8万吨,一产产值超50亿元,综合产值突破100亿元,产量与产值均占全国第一,其中养殖产量占广东省的60%以上99。这一产业基础不仅为预制菜加工提供了稳定原料供给,更形成了“养殖—加工—销售”的完整产业链条,推动高要区跻身全国预制菜产业基地百强县前10名,并入选“全国十大预制菜创新发展地区优秀案例”18。

作为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肇庆恒兴水产科技有限公司以“种苗—养殖—加工—冷链—销售”全产业链布局为核心竞争力。其2024年投产的预制菜加工中心总投资2.2亿元,配备5条高度自动化黑鱼生产线及1条罗氏沼虾生产线,年产能达5万吨,年产值12亿元,带动3000余户农户发展313。通过“共享工厂”模式与“叮叮懒人菜”合作,恒兴水产线上销售额突破4亿元,其中酸菜鱼单品占比达70%,依托集团全产业链优势实现从塘头到餐桌的可溯源管理9。此外,公司参与起草两项预制菜国家标准,2024年荣登中国预制菜企业百强榜第44位,彰显技术与品牌实力13。

肇庆市振业水产冷冻有限公司作为高要区首家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专注于水产品深加工与国际化布局。公司拥有8条现代化水产品生产流水线及3条液氮生产设备,日加工原料规模120吨,年加工能力3万吨,年产预制菜产品1.8万吨8。其产品覆盖烤鱼火锅、百香果罗氏虾、免浆黑鱼片等,远销美国、加拿大、欧盟等国家和地区,2024年出口量达658.69吨,销售额超3410万元,成为肇庆预制菜出口的核心力量915。

恒兴水产与振业水产通过差异化路径推动肇庆预制菜产业升级:前者以“共享工厂”整合产业链资源,实现“单品爆款+农户带动”的规模化扩张;后者以国际化标准构建出口渠道,提升区域产品全球竞争力。两家企业合计带动超3000户农户参与生产,形成“企业+基地+农户”的协同发展模式,为肇庆预制菜产业规模持续扩张提供核心支撑313。

核心数据速览
产业规模:2023年肇庆预制菜产值破百亿,2024年上半年出口额同比增长361%细分优势:高要区罗氏沼虾产量占广东60%,综合产值超100亿元企业实力:恒兴水产年产能5万吨、年产值12亿元;振业水产2024年出口额3410万元

肇庆预制菜产业已形成“原材料供应—精深加工—冷链物流—贸易销售—科技研发”的完整闭环体系,各环节通过资源整合与技术赋能实现高效协同。

上游原料保障以特色农产品规模化生产为核心,依托肇庆作为大湾区“菜篮子”“果盘子”的资源优势,培育形成高要罗氏沼虾(养殖面积12万亩,总产量4.8万吨,占全省60%)、黑鱼、广宁肉鸽等10个百亿级产业集群。通过高桂虾三产融合示范基地等载体,推动原料培育标准化,如振业水产深化“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向养殖户推广优质种苗、饲料及规范生产标准,从源头保障预制菜加工原料的稳定性与品质一致性。

中游加工转化聚焦智能化与标准化升级,龙头企业引领产业向“智造”转型。恒兴水产预制菜加工中心引入自动化生产线,实现黑鱼、罗氏沼虾加工的规模化与智能化,产能从2万吨提升至5万吨;振业水产建设8条自动化生产线,日加工能力达120吨。技术创新层面,企业深度参与国家标准制定,如恒兴水产主导起草《速冻裹衣鱼》《冻虾》等标准,填补国内技术空白,规范加工工艺与质量控制关键环节,其生产的黑鱼片获国内水海产品工厂加工类首张“湾区认证”证书,实现“一次认证,三地通行”。

下游流通效率通过冷链物流基础设施与渠道创新双轮驱动。全市建成农产品田头冷库容积8.9万立方米、产地冷藏保鲜设施78个,肇庆(怀集)绿色农副产品集散基地、新协航冷链物流基地等项目形成覆盖大湾区的冷链网络,实现“田头到餐桌”4小时直达,仓储成本降低60%。销售端整合“零售商+消费端”渠道品牌,依托恒兴集团全产业链资源及“叮叮懒人菜”等电商平台,2024年线上销售额突破4亿元,同时通过粤港澳大湾区(高要)预制菜产业园产教融合中心强化人才培育,支撑产业链末端的品牌推广与市场拓展。

全链条溯源体系是闭环核心支撑。以恒兴集团为代表的龙头企业构建从“塘头到餐桌”的全程溯源机制,通过智能工厂的自动化装备与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种苗、养殖、加工、物流等环节数据实时监控,结合“湾区认证”等质量标准,形成食品安全精准把控能力,为产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信任基础919。

肇庆通过“共享工厂”“三产融合”等模式创新,打破传统农业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低的瓶颈,推动预制菜产业向价值链高端延伸。

共享工厂模式有效降低中小企业成本门槛。恒兴水产与“叮叮懒人菜”合作打造“互联网+预制菜工厂”,通过轻资产运作实现产能共享:工厂归属恒兴,产品归属合作方,解决中小企业原材料供应、生产加工及品牌渠道短板。该模式下,双方联合开发的免浆黑鱼片成为线上爆款,2024年线上销售额突破4亿元,印证了共享产能对市场响应效率的提升作用。

三产融合模式推动产业价值链条延伸。高要区以“一虾一鱼”为核心,建设高桂虾三产融合示范基地,实现罗氏沼虾从养殖向深加工、文旅餐饮的跨界拓展。例如,哈哈乐农耕文化园结合罗氏沼虾产业开发研学游、亲子游业态,将农业生产与文化体验融合,形成“养殖+加工+文旅”的复合价值链。同时,粤港澳大湾区(肇庆高要)预制菜产业园通过“八大中心”(研发联盟、标准制定、质量安全等)与“六大功能区”(加工区、冷链物流区等)布局,集聚原材料交易、中试研发、检验检测等生产性服务,进一步强化三产融合的产业生态支撑。

模式创新的附加值提升效应体现在两个维度:一是通过“共享工厂”实现中小微企业与龙头企业的资源互补,降低行业平均生产成本约30%;二是“三产融合”使预制菜产业从单一生产加工向“生产+服务”转型,产品附加值提升40%以上,如得宝食品通过“资深粤菜厨师团队+中央厨房集约生产”模式,将鲍汁鲍鱼排骨等小众菜品转化为日常化预制产品,拓展了农产品应用场景1620。

此外,技术创新与标准化建设为模式落地提供保障。企业应用自动化加工设备、速冻锁鲜技术及远程监控系统,如恒兴智能工厂通过信息化管理实现产能提升150%;广东省《预制菜术语及分类》《粤菜预制菜包装标识通用要求》等标准的发布,将“煲”“浸”等粤菜工艺纳入规范,为产业创新提供统一技术框架,推动肇庆预制菜从“区域特色”向“标准化产品”跨越,2024年相关创新产品带动广东“年菜”市场规模达1708.1亿元,2026年有望突破2626亿元。

综上,肇庆预制菜产业通过产业链各环节的深度协同与模式创新,构建了“工业锅”炒旺“农业菜”的发展范式,为现代农业工业化转型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经验。

肇庆预制菜产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需应对外部竞争加剧、内部规范缺失、消费信任不足三重核心挑战,同时依托政策红利与产业基础,正从技术研发、市场拓展、区域协同三个维度构建高质量发展路径。

外部竞争:区域同质化与特色壁垒突围压力广东省预制菜产业呈现“全域开花”态势,佛山、湛江等城市已形成差异化集群优势——佛山依托家电制造业基础发展智能烹饪设备配套,湛江聚焦海鲜预制菜打造“菠萝+海鲜”地标产品矩阵,而梅州以客家菜传承为切入点构建文化赋能型产业生态821。肇庆虽拥有罗氏沼虾、杏花鸡等特色原料,但在大众化产品赛道已陷入同质化竞争,酸菜鱼、免浆黑鱼片等标准化产品成为投资热点,导致价格战频发,中小企业利润空间被持续压缩21。与此同时,全球预制菜市场规模快速扩张(预计2024-2035年全球市场年复合增长率达9.8%),肇庆企业在海外高端市场准入中仍面临认证壁垒,如欧盟市场对水产预制菜的抗生素残留标准、北美市场对标签标识的严苛要求,均需提升国际质量认证水平以突破瓶颈2223。

内部规范:标准体系碎片化与生产现代化滞后尽管广东省已发布《预制菜术语及分类》等地方标准,但全国性标准尚未统一,导致产业出现“多标并存”现象。以金汤酸菜鱼为例,市场产品分别执行QB/T5471(调味鱼制品)、GB10136(动物性水产制品)、SB/T10379(速冻调制食品)等多类标准,企业生产执行成本增加,消费者知情权亦受影响24。生产端方面,肇庆多数中小企业仍采用传统加工设备,智能化自动化率不足30%,导致口味稳定性差、损耗率高达8%-12%,与现炒菜品存在明显口感差距25。龙头企业如肇庆恒兴水产虽已深度实施国家标准,但行业整体标准化生产覆盖率不足40%,制约产业规模化发展13。

消费认知:信任度构建与品牌价值提升困境消费者对预制菜的“新鲜度焦虑”与“知情权缺失”构成市场拓展主要障碍。调研显示,72%的消费者担忧预制菜“含防腐剂”“营养流失”,而部分企业存在产品未明示预制属性、热透指引不清晰等问题,进一步放大负面认知2425。区域品牌建设滞后加剧认知困境,尽管“高桂虾”等特色产品具备地理标志潜力,但在全国市场的品牌辨识度不足,与湛江对虾、梅州盐焗鸡等成熟IP存在明显差距3。

面对上述挑战,肇庆预制菜产业正以“技术突破—市场扩容—区域协同”为主线,构建高质量发展体系,目标到2027年成为广东省万亿元级现代农业与食品产业集群的核心增长极7。

技术研发:破解锁鲜与标准化瓶颈省级层面已将预制菜列为10个千亿元级现代农业产业集群之一,计划3年内建成全国领先的全产业链研发平台,重点攻关低温锁鲜、风味保真等核心技术5。肇庆企业正加速技术转化——振业水产计划投入2000万元升级智能生产线,目标将黑鱼预制菜的保鲜期从现有15天延长至30天;恒兴水产则深度对接国家标准,通过全产业链溯源系统将产品合格率提升至99.219。高要区预制菜产业园已集聚8家研发机构,重点开发罗氏沼虾深加工技术,推动“高桂虾”预制菜的风味损失率从12%降至5%以下8。

国际市场:借力RCEP政策拓展出海通道全球预制菜市场正以9.8%的年复合增长率扩张,2035年规模预计达5215.3亿美元22。肇庆正把握RCEP关税减免与规则对接机遇,推动罗氏沼虾、酸菜鱼等优势产品出口。振业水产计划联合广州五粒星企业开发差异化产品,通过“共享工厂”模式降低出海成本,目标2025年出口额增长30。为突破高端市场壁垒,恒兴水产已启动BRC(英国零售商协会)认证,预计2026年前获得欧盟市场准入资格,填补肇庆高端预制菜出口空白26。

区域协同:深化大湾区产业融合依托粤港澳大湾区区位优势,肇庆正构建“研发在广深、生产在肇庆、市场在湾区”的协同模式。高要区重点打造预制菜特色产业集群,规划建设跨境电商平台,推动“肇字号”产品通过香港转口进入东南亚市场3。在业态创新方面,三产融合示范基地已形成“养殖—加工—文旅”一体化模式,游客可参与罗氏沼虾预制菜DIY体验,2024年带动相关产品销售额增长45。根据《肇庆市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七大工程”方案》,到2025年全市食品饮料加工业产值将突破300亿元,预制菜产业占比预计提升至35%1。

产业转型核心方向:从“规模扩张”向“高质量发展”跃迁,需实现三个转变——产品端从同质化大众品向特色地标品升级,技术端从传统加工向数智化生产转型,市场端从国内区域市场向全球价值链延伸。

未来,随着广东省预制菜全产业链标准化试点的推进与大湾区资源整合深化,肇庆有望凭借“技术研发—国际市场—区域协同”的三位一体路径,成为华南地区预制菜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标杆城市。

来源:博学多才的生活小能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