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尽美、邓恩铭赴俄参会填写的《调查表》(李家佳)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3-27 16:02 1

摘要:1922年1月,共产国际在莫斯科召开远东各国共产党及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以下简称“远东大会”),中国共产党派代表出席。此次会议正是于中共一大与中共二大之间召开的一次重要国际会议。大会阐明了列宁关于民族和殖民地问题的理论,对远东各国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的革

1922年1月,共产国际在莫斯科召开远东各国共产党及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以下简称“远东大会”),中国共产党派代表出席。此次会议正是于中共一大与中共二大之间召开的一次重要国际会议。大会阐明了列宁关于民族和殖民地问题的理论,对远东各国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起了积极推动作用,对于中国共产党制定当时的革命纲领给予了直接的帮助。王尽美、邓恩铭是党在山东地区所选派出席此次远东大会的代表。如今,中共一大纪念馆便珍藏着王、邓两人当年赴俄参会时所填《调查表》的复制件。这为我们探究远东大会的筹备、召开以及王、邓两人的赴会过程创造了条件。

图|左图:邓恩铭;右图:王尽美

《调查表》原件共2件,分别由王尽美、邓恩铭本人填写并签署(其中邓恩铭签署姓名为中英文“邓又铭”),极具历史价值。包括王、邓两人在内,当时参加远东大会的中国代表所填《调查表》原件共三十余件,均保存在俄罗斯国家社会历史政治档案馆(前身为苏共中央马列研究所中央党务档案馆)。该馆汇集了俄苏历史上许多著名档案馆及文献保存中心所留存的各类社会政治历史文献,其中涵盖了中国共产党及早期组织参与共产国际相关活动的诸多难得一见的珍贵历史资料。中共一大纪念馆以俄罗斯国家社会历史政治档案馆的档案史料为基础,结合相关研究,精心复制并收藏了王尽美、邓恩铭参加远东大会所填《调查表》。在全国各纪念馆同类复制件藏品中,中共一大纪念馆的这份《调查表》制作精良、还原度较高,为开展历史研究提供了便利,为进一步讲好中国故事夯实了基础。

《调查表》以油印方式印刷,所印表头“调查表”和“中华共产党部”为中、俄两种文字;表内正文中的12个调查项目名称,包括“1生年月日及姓名”“2受过几年的教育”“3职业”“4社会的位置”“5现有什么委任状”“6属什么党派或团体”“7属什么工会”“8什么时候到俄边什么地方”“9来俄的目的”“10会说哪一国的话”“11您已经在俄国多少日子”“12等等”,以及文末的“署名”均有中、英、俄三种文字,体现了国际性活动的多语言环境。《调查表》所填内容丰富,涵盖了重要历史信息,从侧面反映了此次远东大会的筹备情况。

1921年上半年,共产国际向中国、朝鲜、蒙古、爪哇等国共产党或革命团体发出这次远东大会的邀请书。当年秋季,中共中央收到伊尔库茨克共产国际远东局关于选派代表参加会议的通知,于是立即在全国各地开展了物色、选派代表工作。济南方面经研究协商,确定王尽美、邓恩铭、王象午、王乐平等人作为各界革命团体的代表参加中国代表团。这次会议,远东国家的代表总共148人。中国44人与会,其中,济南党组织派出了6人,是全国各地党组织中选派人员较多的一个。

根据共产国际相关资料统计,远东大会到会代表从社会成分来看, 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占绝大多数;从文化程度来看,受过中等以上教育的人占绝大多数;从党派来看,有共产党员和青年团员,也有民族革命党派的成员和无党派人士,而以共产党员和青年团员参会者占绝大多数。从王尽美、邓恩铭所填《调查表》中便可获得直观信息,如两人在“社会的位置”处均填写为“学界”,也就是知识分子;对于“受过几年的教育”的回答都表示有十余年。作为远东大会的记者代表,王尽美在《调查表》第3项“职业”处填写了“山东劳动报记者”。邓恩铭填的职业是“学生”,表内第5项写明自己有“山东励新学会委任状”。励新学会便是1920年由王尽美、邓恩铭等共同组织发起的进步学术团体,用通俗的语言传播革命理论,在山东济南等地区青年群众中有较大影响力。

继上海、北京之后,1921年春,济南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这是中共一大召开之前,国内六个共产党早期组织之一。7月23日,王尽美、邓恩铭作为济南代表参加了中共一大。在《调查表》第6项“属什么党派或团体”处王尽美、邓恩铭都填写了“中国共产党山东部”。随后,两人出席了此次远东大会。

图|王尽美、邓恩铭赴俄参加远东大会时填写的《调查表》(中共一大纪念馆馆藏复制件)

1922年1月21日至2月2日,共产国际在莫斯科(后移至彼得格勒)举行远东大会。然而在《调查表》第8项“什么时候到俄边什么地方”处,王尽美、邓恩铭两人反馈1921年11月1日到满洲里;在第9项“来俄目的”处,两人都写到“赴伊尔库茨克会议”。何以提前近三个月去另一地点赴会?满洲里又处在赴会过程中的什么环节?原来,远东大会原先安排于1921年11月11日在伊尔库茨克召开。相关会议文件,如张太雷受共产国际执委会委托起草的《关于召开远东人民代表大会的呼吁书》中提到“1921年11月11日,帝国主义者将要举行旨在肢解远东人民的华盛顿会议。正是在这一天,我们也将要在伊尔库茨克召开远东人民代表大会……”写明了远东大会原定的时间地点。此外,在《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决议》中写明“党与第三国际的联系……在必要时,应派一特命全权代表前往设在伊尔库茨克的第三国际远东书记处”,也可证明伊尔库茨克是远东会议召开的重要选择地。因此,王尽美、邓恩铭当时按原计划提前10日抵达中俄边境,拟在伊尔库茨克出席与华盛顿会议同时举行的远东大会。

赴会旅途艰难险阻。为避开国内反动势力的阻挠和破坏,代表们赴俄参加会议的各项准备工作均为秘密行动。当时北方天气严寒,王尽美、邓恩铭等人扮作商人,预先从济南购买一批昌邑丝绸(昌邑丝绸以前在俄国是有名的畅销商品,很多山东商人做此买卖),出山海关,经奉天(今沈阳)、哈尔滨,到满洲里,在满洲里的一家旅馆中找到了预定的联络点。在《调查表》第8项中,王、邓两人也写明“十一月一号到满洲里”。随后他们乘火车前往伊尔库茨克。当时,西伯利亚铁路刚恢复通车,路基崎岖不平,火车行驶过程中颠簸剧烈。由于物资有限,火车上没有煤,锅炉只能靠燃烧劈碎的木块,所以每次进站总要停十几分钟,加足了木块再开车。由于动力不足,火车开得很慢,走了三昼夜才到达伊尔库茨克。1921年11月,由于多数代表未能按期到达,远东大会延期举行。12月,大部分代表陆续抵达伊尔库茨克。鉴于各国代表有赴苏俄各重要城市参观等需求,同时考虑到共产国际指导会议的方便,大会改在莫斯科举行。1922年初,中国代表到达莫斯科参会。

除了时间、地点变更外,此次远东大会的会议名称在各类文献资料中也多有不同。由于大会筹备的时间长达十四个月之久,由几个委员会共同负责实施,且大会速记记录从未出版,所以大会名称说法不一。常见的会议名称,如“远东人民代表大会”“远东革命组织第一次代表大会”“远东共产党人和革命者代表大会”“莫斯科远东劳动者代表大会”“远东各国共产党及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等,多达十几个。其中“远东各国共产党及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当下使用相对较为广泛,而“远东人民代表大会”则是会议筹备早期较为常见的名称,中共一大纪念馆在《调查表》复制件入藏时也注明了这一会议名称。

远东大会突破重重阻碍成功召开,发挥了重要历史作用,揭露了华盛顿会议阴谋,阐明了列宁关于民族和殖民地问题的理论,指明中国“当前的第一件事便是把中国从外国的羁轭下解放出来,把督军推倒”,建立一个民主主义共和国。1922年5月下旬,中共出席远东大会的代表回到国内,带来了共产国际二大关于殖民地和民族问题的相关决议、此次会议通过的关于共产党与民主革命分子合作问题等决议。这些决议给中国共产党认识中国国情以及中国革命的性质、阶段等问题指明了方向。而中国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便是其后的7月,在上海召开的中共二大正式制定的。王尽美、邓恩铭也出席或参与了会议。

远东大会的思想,对于中国共产党制定当时的革命纲领给予了直接帮助,对随后召开的中共二大和此后的中国革命产生了非常积极的影响。

来源:近代史飙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