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发现:不容易得肝炎的人,一般都有4个“特质”,你占几个?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3-27 16:02 1

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在各种慢性疾病中,肝炎属于比较隐蔽、进展缓慢、前期没啥症状但一旦爆发问题很大的那种。

有些人身体明明没啥大问题,却在一次体检时查出转氨酶升高,检查才知道是慢性病毒性肝炎,甚至已经到了肝纤维化阶段。

而另一些人生活环境差不多,饮食也不特别清淡,年年查都没问题,肝功能指标稳定得很。

医生观察多了,也就总结出规律:确实有一类人群天生不太容易感染肝炎,或者说即使感染了,病毒也不太容易在体内复制,发展成慢性病。

关键就看这些人身体里有没有几个关键特质,有些跟生活习惯有关,有些纯属先天条件,混在一起才形成了防护。

有一类人群,肠道菌群特别稳定。他们平时肠胃没啥毛病,很少腹泻或者便秘,饮食杂一点也不容易拉肚子。这不是说肠子有多强,而是菌群结构比较健康。

大量研究已经发现,肠道菌群在调节肝脏免疫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尤其是那些能产生短链脂肪酸的有益菌,会通过肠肝轴影响肝细胞的炎症水平。

南京医科大学在2021年做过一个临床数据分析,把一组慢性乙肝携带者和一组健康人群的肠道菌群做对比,发现慢性肝炎患者的肠道多样性明显下降,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的数量偏低,而炎症相关菌种如梭状芽孢杆菌比例上升。

短链脂肪酸比如丁酸、丙酸这些的浓度也显著下降。研究人员进一步分析这些物质在体内的代谢路径,发现它们对抑制肝脏Kupffer细胞释放促炎因子具有显著作用,也就是说,菌群稳定的人,肝脏不容易“被激怒”,即使有病毒,也没法轻易诱发严重炎症反应。这类人的体质就是对病毒传播路径的“天然屏障”。

另一类人,体内维生素D水平总是处于比较理想的范围。这个看着没啥关系,实际上非常关键。维生素D不只是对骨骼有用,它对免疫系统尤其是细胞免疫的调控能力特别强。

研究发现,缺乏维生素D的人,T细胞功能会出现异常激活或抑制,病毒清除能力下降。在肝炎这种病毒性疾病里,T细胞是关键武器,一旦调控能力不行,病毒清除不干净,就容易慢性迁延。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肝病科曾经在门诊病例中观察到,维生素D水平低于20ng/ml的人群中,慢性乙型肝炎发生率比维持在30~50ng/ml之间的人高出近两倍。

研究人员还指出,补充维生素D后部分人群病毒载量确实下降,而且肝酶水平有所恢复。这说明维生素D不只是维持钙代谢,而是一个间接影响病毒清除效率的重要因子。

还有一类人,从来不乱吃药,尤其是解热镇痛类和保肝护肝这类“看起来安全”的药。这些人对药物有敬畏,哪怕头疼脑热也不轻易吃药。

这类习惯其实对肝脏是极大的保护。临床上很多病毒性肝炎发作,不是因为病毒复制速度快,而是因为肝脏在药物代谢过程中本来就负担重,病毒一来,肝细胞应激能力下降,诱发一系列免疫风暴。

解热镇痛药中常见的对乙酰氨基酚,就是肝毒性反应的高风险药物,在体内代谢过程中生成的NAPQI代谢物对肝细胞具有直接损伤作用。如果解毒能力不够,比如谷胱甘肽储备不足,毒性物质积累,就会加剧肝损伤。

再有一种人,生活节律特别稳定,不熬夜、不饮酒,作息规律。这听着像老生常谈,但对肝脏影响深得很。

肝脏有自己明确的代谢节律,尤其是胆汁分泌、解毒酶表达、糖脂代谢,全部依赖昼夜节律。长时间熬夜或者作息紊乱,会打乱肝细胞中的生物钟基因表达,导致代谢效率下降。

美国德州大学的研究团队曾做过一个动物实验,让实验鼠处于昼夜颠倒环境两周,发现其肝细胞中的Clock和Bmal1基因表达发生紊乱,胆汁酸合成通路异常,血清ALT水平升高,肝脏脂肪堆积增加。

这些变化一旦发生,病毒感染之后的肝细胞修复速度会变慢,炎症范围扩散更快,最终引发急性肝炎或者慢性肝功能减退。

而那些生活规律、不喝酒、不熬夜的人,他们的肝细胞处于一种“基础修复能力充足”的状态,即使遇到病毒侵袭,也能比较快地完成清除和自我修复,不容易走到重症那一步。

很多人总以为肝炎是传染病,只要不接触血液、不乱用针头就没事,但忽略了身体内部的“接受能力”才是真正决定结果的关键。

病毒是外来的,但发病与否、轻重程度,全看机体的免疫系统和代谢系统怎么处理。

一些人即使感染了乙肝病毒,但自身免疫控制能力强,病毒无法有效复制,也就成了所谓的“携带者”,几十年都没啥事。

另一些人感染后病毒迅速激活,肝细胞遭到破坏,很快就走向慢性化、纤维化。这背后最大的差异,其实就在于上面说的这几个身体内部的特质。

那有没有一种人,体检肝功能正常,乙肝抗体阳性,看起来都挺好,却更容易在未来发展成肝炎?

这个问题确实存在,而且不少人都被这个“假象安全”给误导了。有一类人,表面上肝功能指标正常,乙肝抗体也阳性,看起来像是“有抗体、有保护”,但其实体内的免疫记忆反应早就衰退。

这类情况常见于接种乙肝疫苗超过15年以上的人群,尤其是没有完成全程免疫的,或者中途抗体滴度没达到标准值的。

研究发现,部分中年人群虽然抗体还在,但滴度低于10mIU/ml,属于低反应状态,这种状态下,如果遇到高强度病毒暴露,依然可能感染。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曾发布数据,显示35岁以上人群中乙肝疫苗接种后抗体滴度低下率高达27%,其中不少人对自身抗体状况完全不了解。

这类人群的危险在于,一旦感染后身体以为“已经有抗体”,反应不够迅速,导致病毒有机会扩散复制,反而更容易进入慢性状态。

医生建议这类人要定期监测抗体滴度,必要时考虑加强针,以确保真正具备足够的保护力。这个细节未来可能成为肝炎筛查体系中的重要补充点。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1]陈玥舟.病毒性肝炎相关明清文献中医诊治经验挖掘的方法学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2014.

来源:梁医生科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