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珠三角西翼重要的工业城市,肇庆市锚定高质量发展目标,以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聚焦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赛道,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区域产业格局。近年来,通过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该市积极承接国家、省汽车产业重点布局,已构建起以新能源整车制造为核心、关键零部
作为珠三角西翼重要的工业城市,肇庆市锚定高质量发展目标,以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聚焦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赛道,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区域产业格局。近年来,通过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该市积极承接国家、省汽车产业重点布局,已构建起以新能源整车制造为核心、关键零部件配套协同的产业体系,正全力打造国内一流的新能源汽车制造基地1。
企业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载体,其结构特征与发展质量直接反映产业竞争力。根据肇庆市企业联合会、企业家协会发布的"2024肇庆企业100强"榜单及《2023年肇庆企业发展白皮书》,该市头部企业呈现出"制造业主导、民营企业引领"的显著特征:在100强企业中,制造业企业达91家,占比超过90%,民营企业数量达84家,且排名前列的头部企业以民营企业为主导23。这种"民营+制造"的双重属性叠加,不仅为区域经济注入了强大市场活力,更通过龙头企业的集群效应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重点企业对肇庆经济的拉动作用体现在多维层面:在产业规模上,以小鹏汽车首个整车制造基地、宁德时代华南最大储能电池基地为代表的龙头项目,带动形成45平方公里新能源智能汽车产业城,构建起"万亩千亿"级产业集群;在产业链协同上,通过龙头企业增资扩产与配套企业集聚,形成从核心零部件到整车制造的完整产业链条;在创新驱动上,科技创新企业群体的崛起为产业升级提供技术支撑,而政府对工业50强企业的表彰与培育,则进一步强化了企业创先争优的发展导向。这些核心作用共同构成了肇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底层逻辑,也为后续分行业深入分析奠定了基础。
核心数据亮点
产业结构:2024肇庆企业100强中制造业占比达91%,民营企业占比84%,形成"制造为基、民营主导"的格局2。产业规模:新能源智能汽车产业城规划面积45平方公里,重点培育"万亩千亿"级产业集群1。龙头布局:已建成小鹏汽车首个整车制造基地、宁德时代华南最大储能电池基地,形成双龙头带动效应1。
通过上述产业布局与企业发展特征可见,肇庆市重点企业已成为拉动GDP增长、扩大就业规模、完善产业链生态的核心引擎,其发展动态对区域经济格局具有决定性影响。后续章节将从细分行业视角,深入剖析重点企业在新能源汽车、先进制造等领域的具体贡献与发展路径。
肇庆新能源产业以广东瑞庆时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与肇庆小鹏新能源投资有限公司为双核心驱动力,形成“储能+整车”双轮驱动的产业格局,通过规模扩张、产业链辐射与区域能级提升,成为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支柱产业。
作为宁德时代在华南地区的核心布局,瑞庆时代自2021年落地以来便确立了标杆地位。该项目首期投资120亿元,是肇庆建市以来单体投资最大的产业项目,创造了“6个月厂房封顶、14个月投产”的建设速度纪录,2022年投产当年即实现产值90亿元,2023年进一步增长至210亿元,位列“2024肇庆企业100强”榜首,并跻身广东省民营企业100强第61位67。其绿色发展实践同样突出,2023年获SGS颁发的PAS2060碳中和认证,成为肇庆首个零碳工厂,为区域产业低碳转型提供示范6。
在产业链辐射方面,瑞庆时代通过“龙头+配套”模式带动储能产业生态集聚。截至2023年,已引进震裕科技、百汇达等关键配套项目,形成从电芯到电箱、电柜、集装箱的全链条储能产品体系,推动肇庆新型储能产值两年内从约250亿元倍增至500亿元68。产业集聚效应进一步推动肇庆高新区获批全省首个省级新型储能特色产业园,2024年园区锂电池产品出口额达3.3亿元,占全市“新三样”出口额的80%,成为区域外向型经济的核心增长点8。
关键数据里程碑
2023年新型储能产值:500亿元(两年实现规模倍增)产业链带动效应:引进配套企业超20家,形成全链条储能产品矩阵区域地位:肇庆高新区成为全省唯一省级新型储能特色产业园
作为全球首个自建整车生产基地的新能源汽车企业,小鹏汽车以“整车制造+产业链整合”模式重塑区域产业结构。其肇庆基地2020年投产后,迅速推动产业链本地化布局,截至2023年已带动80余家配套企业落户,涵盖电池、电机、电控等核心环节,形成“一市造车”的完整产业链体系910。市场端表现持续强劲,2024年新车型MONA M03上市48小时大定突破3万台,2025年1月交付量达30350台,连续4个月突破3万台,成为拉动产业规模增长的核心动力19。
产业规模方面,小鹏汽车2023年推动肇庆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突破近千亿元,较2020年的不足300亿元实现跨越式增长。作为“链主企业”,其不仅自身位列“2024肇庆企业100强”第4位,更通过产业链协同带动合普动力等本地企业转型为新能源汽车电机供应商,形成“整车引领、零部件升级”的产业生态1711。这一发展成果推动肇庆跻身广东省新能源汽车产业“第三城”,成为珠三角西岸新能源汽车产业带的核心节点9。
瑞庆时代与小鹏汽车的协同发展,构建了“储能电池—新能源汽车—回收利用”的产业闭环。瑞庆时代为小鹏汽车提供动力电池配套,而金晟新能等本地企业则通过锂电池回收技术(年处理能力达10万吨)完善产业链末端,形成从“生产到回收”的全生命周期管理12。2023年,两大核心企业合计贡献产值超300亿元,带动新能源产业整体规模突破800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比重提升至15%以上,成为拉动区域经济增长、优化产业结构的核心力量913。
政策层面,肇庆市出台《支持新能源汽车及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并推动肇庆高新区获批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为产业发展提供要素保障11。随着瑞庆时代二工厂(全省首个全链条储能基地)与小鹏二期项目的推进,预计2025年肇庆新能源产业规模将突破1500亿元,进一步巩固其在粤港澳大湾区新能源产业格局中的战略地位。
肇庆先进制造业呈现显著的“龙头引领、集群发展”特征,2024年“肇庆企业100强”中91%为制造业企业,前10名中有9家来自制造业领域,其中以电子信息、汽车零部件为代表的高端制造企业成为产业升级核心驱动力1415。以下从技术突破、产业升级到集群形成的递进逻辑,剖析风华高科与广东鸿图两家龙头企业的示范效应。
风华高科作为国内被动电子元件行业龙头,构建了以6个国家级研发平台(含行业唯一“新型电子元器件关键材料与工艺国家重点实验室”)为核心的创新体系,拥有1000余人的科研团队,在极限高容、车规阻容感产品等领域实现重大突破1617. 其自主研发的MLCC(片式多层陶瓷电容器)攻克低温烧结高性能Y5V瓷料国际性技术难题,0201超微型元件产线精度达纳米级水准,抗硫化电阻器技术填补国内空白,相关成果5项评价为国际领先水平.
广东鸿图则聚焦汽车轻量化技术革新,建成全球最大16000T超大型智能压铸单元,具备年产12万吨精密铝合金压铸件的能力,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与广东省唯一精密铸造工程研发中心,支撑了新能源汽车一体化压铸技术的突破,2023年研发费用同比增长4倍,成为行业技术创新标杆.
在电子信息产业链,风华高科的片式电阻器、MLCC双双获评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其5G基站用高端阻容元件国产替代率超90%,打破国外技术垄断17. 2024年上半年,公司汽车电子、通信板块销售额同比分别增长68%、35%,无人机领域销售大幅增长,产品广泛渗透至新能源汽车(单车近2万只MLCC)、AI服务器等万亿级市场17.
汽车零部件领域,广东鸿图为小鹏汽车等头部车企提供一体化轻量化解决方案,其铝合金压铸件应用于戴姆勒-克莱斯勒、广州本田等国际品牌,推动肇庆汽车制造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转型2022.
核心技术与产业价值关联
风华高科:6大国家级平台→高端阻容元件国产替代率超90%→电子信息产业链安全屏障广东鸿图:16000T压铸单元→新能源汽车轻量化方案→汽车制造工艺升级
风华高科作为广东省电子元器件产业链“链主”企业,联合上下游企业组建“广东省新型电子元器件创新中心”,带动广东晟辉科技等配套企业在肇庆端州区形成产业集群。例如,晟辉科技研发的超低温散热风机填补国内空白,国内每三台冰箱即有一台使用其产品,实现产业链协同创新1723.
广东鸿图所在的高要区,则依托其精密压铸技术优势,吸引铝加工、模具制造等关联企业集聚,形成以汽车零部件为核心的先进制造产业带。2024年,该公司位列广东企业500强第276位,带动高要区成为肇庆先进制造业重要增长极2122.
综上,风华高科与广东鸿图通过技术突破夯实产业根基,以国产替代推动价值链升级,最终形成覆盖端州、高要的特色产业集群,为肇庆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核心支撑。
旅游业肇庆市旅游业的高质量发展以资源整合、业态创新与品牌塑造为核心路径,肇庆市文旅投资集团作为区域旅游产业的核心运营主体,通过系统性改革与创新实践,显著提升了传统景区能级、培育了新型消费场景,并推动全市旅游经济规模实现跨越式增长。
肇庆文旅集团自2019年整合市属国有文旅经营性资产以来,以七星岩、鼎湖山两大5A级景区为核心资源,通过管理优化与服务升级实现游客量与营收的双增长。2024年国庆黄金周期间,七星岩接待游客23.1万人次,鼎湖山接待18.5万人次,两大景区经营收入达893.79万元,同比增幅43.42$。节假日数据显示,景区营收增长呈现加速态势:2024年清明假期鼎湖山收入同比增幅达716.86%,七星岩达307.82%,反映出资源整合后运营效率的显著提升。同时,集团整合酒店资源形成协同效应,2024年国庆期间鼎湖砚都酒店、半山揽月酒店入住率分别达68.93%和88.78%,构建起“景区+酒店”的全域旅游服务体系24。
在传统景区升级基础上,肇庆文旅集团重点打造紫荆西堤文创街区,探索“夜经济”与“文创+”融合的新业态模式。该街区自2022年10月开业以来,累计人流量超610万人次,拉动旅游消费超6200万元,成功入选“粤式新潮流”广东文旅消费新业态热门场景26。通过引入75个移动商铺、数十个网红打卡点及常态化主题活动,紫荆西堤形成了兼具文化体验与商业活力的消费场景:2024年8月举办的第二届“肇庆环星湖蓝带啤酒嘉年华”吸引参与超280万人次,带动星湖景区入园人数同比增长67%,会场摊位营收增长31';2025年春节期间,街区推出“趁文化墟 寻古年味”主题活动,单日最高人流量达18.74万人次,实现“文化活动—人流集聚—消费转化”的良性循环28。
通过资源整合与业态创新的协同推进,肇庆文旅集团成功打造“那么美,这么近”文旅品牌,推动全市旅游经济规模突破。2024年1-9月,肇庆市实现旅游收入150亿元,其中星湖景区接待游客398.4万人次,门票收入(含门票卡)达1.03亿元29。品牌影响力的形成得益于精准营销与产品创新:集团通过新媒体矩阵强化传播,2024年国庆期间发布推文22篇、短视频13条、直播17场,累计曝光量超54.5万人次24;同时推出“开心100星湖卡”“门票+酒店”套票等惠民产品,并联合北京巅峰智业引入“声光电水舞”光影剧IP,打造岩前休闲半岛、宋城骑楼街等city walk场景,构建起“山水风光+历史文化+现代休闲”的多元品牌内涵30。
核心成效:肇庆文旅集团通过“资源—业态—品牌”的三轮驱动,2024年推动全市旅游收入较2020年(41.8亿元)增长258.8%,紫荆西堤等新业态拉动消费占比提升至12.3%,“那么美,这么近”品牌已成为大湾区短途游核心IP,带动环星湖旅游圈形成年接待超1600万人次的消费市场2931。
当前,肇庆旅游业已形成以文旅集团为龙头,以41家A级景区、27家星级酒店、105家旅游民宿为支撑的产业体系,并通过“旅游+体育”“旅游+研学”等模式延伸产业链条,为区域经济注入持续动能29。
农业与食品加工肇庆市农业与食品加工产业以龙头企业为核心驱动力,通过产业链延伸构建产业闭环、品牌增值提升产品竞争力、利益联结推动乡村振兴,形成了外向型经济与全链条发展并行的特色模式。其中,肇庆市振业水产冷冻有限公司与广东恒兴水产科技有限公司作为代表性企业,分别以差异化路径展现了农业龙头企业对区域经济的深度带动作用。
振业水产作为第八批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以国际化市场布局推动产业链向精深加工延伸。公司日加工水产品能力达120吨,核心产品斑点叉尾鮰鱼片占全国输美总量的60%以上,远销美国、加拿大、墨西哥及欧盟等高端市场32。为支撑外向型生产,振业水产构建了从原料收购到精深加工的完整链条,2023年收购农产品约2万吨,年生产加工产品1.8万吨,总产值达3.2亿元32。这种“订单驱动+标准化加工”模式直接带动高要区水产养殖面积突破3万亩,联结农户2000余户,形成“养殖基地—加工中心—国际市场”的外向型产业集群32。近年来,公司进一步拓展预制菜产品线,开发百香果罗氏沼虾、芥末虾球等创新产品,实现从原料出口向高附加值成品出口的转型,为产业链延伸提供新动能。
恒兴水产作为省级农业龙头企业及全国水产预制菜领军企业,以“种苗—养殖—加工—销售”全产业链布局实现品牌增值与农户深度绑定。其总投资2.2亿元的预制菜加工中心配备5条自动化黑鱼生产线及1条罗氏沼虾生产线,年产预制菜5万吨,年产值达12亿元3334。通过合资组建广东叮叮恒兴未来食品有限公司,恒兴整合“高要罗氏沼虾”地理标志资源,打造“高桂虾”品牌,推动产品向免浆黑鱼片、酸菜鱼等终端消费品升级,助力粤港澳大湾区(肇庆高要)预制菜产业园建设33。在利益联结机制上,恒兴采用“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带动3000余户农户发展罗氏沼虾养殖,通过种苗供应、技术指导、保价回收等环节保障农户收益,实现户均年增收3.5万元,形成“品牌增值—农户增收—产业升级”的良性循环3334。
龙头企业核心带动效应对比
维度振业水产(外向型模式)恒兴水产(全链条模式)核心定位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国际市场供应商省级农业龙头企业,预制菜领军企业产业链重点环节加工出口、养殖基地带动种苗繁育、预制菜研发、品牌运营区域经济贡献带动养殖面积超3万亩,农户2000余户带动3000余农户,户均增收3.5万元市场布局欧美为主的国际市场(占全国输美量60%+)粤港澳大湾区及国内预制菜市场振业与恒兴的差异化实践共同推动了肇庆农业与食品加工产业的融合升级。振业水产通过规模化加工带动高要区水产养殖标准化发展,恒兴水产则以全产业链思维整合种苗、饲料、加工、物流等环节,两者分别从“外向拉动”与“内生驱动”角度破解传统农业产业链短、附加值低的难题。数据显示,2024年肇庆市新增省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6家,监测合格10家,涵盖水产、家禽、谷物等多个领域,形成“龙头引领、集群发展”的产业格局35。例如,广远家禽育种有限公司通过“公司+农户”模式带动2000多户农户养殖杏花鸡,户均增收3.5万元36;四会市肉鹅产业依托广东正利农牧有限公司建成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带动3310户农户增收37。这些案例印证了农业龙头企业在产业融合中的核心作用——通过延伸产业链条、完善利益联结,将小农户纳入现代农业发展体系,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产业支撑。
总体而言,肇庆市农业与食品加工产业以振业、恒兴等龙头企业为标杆,通过外向型经济与全链条模式的创新实践,实现了从“原料输出”向“价值输出”的转型,不仅提升了产业竞争力,更通过精准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共享发展红利,为区域农业现代化与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复制的“肇庆路径”。
肇庆市重点企业通过“经济拉动—就业支撑—创新驱动”的三维协同作用,构建了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体系。这些企业不仅在营收规模与产业能级上形成标杆效应,更通过产业链辐射与创新外溢,推动区域经济结构优化与发展质量提升。
重点企业通过工业生产、文旅消费与农业产业化的多维度发力,形成对区域经济的直接拉动。2024年肇庆企业100强数据显示,百强企业入围门槛达3.5亿元(同比增长1.58%),其中瑞庆时代以212亿元营收居首,小鹏新能源、金田铜业等4家企业营收突破百亿,10家企业超50亿元,构成经济增长的“第一梯队”338。工业领域,2023年全市工业50强企业贡献规上工业增加值的31.1%,其中风华高科作为国内被动电子元件龙头,主营产品MLCC、片式电阻器获评“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2024年前三季度归母净利润增长138.17%,通过AI算力、无人机等新兴市场开拓,推动电子信息产业链协同升级。
产业融合方面,农业与文旅企业实现“第二增长曲线”。恒兴水产预制菜加工中心预计年产值12亿元,带动3000余农户发展,通过全产业链布局提升农产品附加值3334;肇庆文旅集团2024年清明假期鼎湖山、七星岩景区营收同比增幅分别达716.86%、307.82%,国庆黄金周两大景区收入893.79万元(同比增长43.42%),紫荆西堤文创街区拉动消费超6200万元,形成“文旅+消费”的联动效应。
重点企业通过“核心企业+配套集群”模式,构建了就业创造的“乘数效应”。瑞庆时代与小鹏汽车作为新能源产业双龙头,直接提供就业岗位超1.2万个,间接带动上下游5万余人就业,推动高新区形成以新能源为主导的产业集群,41家企业入选2024肇庆百强,占比达41%。围绕瑞庆时代,肇庆引进19个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项目,计划投资122亿元,形成“万亩千亿”产业生态,带动震裕科技、铭利达等配套企业就业增长641。
农业领域则通过“公司+农户”模式实现就业与增收双赢。恒兴水产带动3000多户农户发展,广东正利农牧2022年带动农户增收3150万元,四会市肉鹅现代农业产业园惠及3310户农户,广远家禽育种带动2000多户户均增收3.5万元,形成“企业发展—农户受益—产业升级”的良性循环。
重点企业以研发投入为核心,以创新平台为载体,持续提升区域创新能级。2024年肇庆百强企业累计研发投入约34亿元,70%为高新技术企业,前十强企业中半数研发费用达亿元级,风华高科、星湖生物等企业研发投入增速显著1438。其中,风华高科作为广东省基础电子元器件产业链“链主”企业,片式元器件产能超1万亿只/年,电子材料产能3500吨/年,通过与上下游协同创新,推动先进材料国产化替代19;广东鸿图科技拥有全球最大吨位16000T智能压铸单元,技术突破支撑新能源汽车轻量化发展22。
创新平台建设方面,瑞庆时代、风华高科等6家企业建立国家级研发平台,高新区获批省级新型储能特色产业园,2023年锂电池产品出口额达3.3亿元(增长120%),占全市“新三样”出口额的80%。这种“研发投入—技术突破—产业升级”的闭环,使肇庆在电子元器件、新能源等领域形成核心竞争力,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持续动能。
三维贡献核心数据概览
经济规模:4家企业营收超百亿(瑞庆时代212亿元居首),百强企业贡献规上工业增加值31.1%就业带动:瑞庆时代、小鹏汽车直接就业超1.2万人,间接带动5万余人,农业领域带动超万户农户增收创新投入:百强企业研发费用34亿元,6家国家级研发平台,70%为高新技术企业
肇庆市重点企业通过“制造业当家”战略实施,已形成以新能源汽车为核心的产业增长极。以小鹏汽车、瑞庆时代为代表的龙头企业带动下,新能源汽车及相关产业规模实现跨越式发展,五年内从300亿元增至近千亿元,奠定了广东新能源汽车产业“第三城”的地位1。这一过程中,重点企业不仅直接贡献了区域经济总量,更通过产业集群效应推动了先进制造、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集聚,实现了区域产业结构从传统制造向高端化、智能化的转型。
尽管产业规模快速扩张,肇庆市仍面临产业链配套深度不足的结构性挑战。当前产业增长主要依赖“双龙头”企业的产能拉动,而上下游配套企业的数量、技术层级与协同效率尚未完全匹配龙头企业的发展需求。这一短板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产业集群的整体竞争力,也使得区域经济抗风险能力有待进一步增强。
未来,肇庆需以“双龙头”产能跃升为核心抓手,通过三方面路径实现高质量发展:一是推动小鹏汽车、瑞庆时代等龙头企业产能持续释放,目标2025年实现2000亿元产业规模,同时加快培育一批“专精特新”配套企业,完善从核心零部件到终端应用的全产业链体系1;二是深化跨产业融合,依托新能源汽车产业基础向智能网联、储能等领域延伸,培育新质生产力;三是深度对接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布局,以肇庆高新区“万亩千亿”产业集群规划为载体,强化与湾区核心城市的产业链分工协作。
核心价值:重点企业通过持续的规模扩张与产业升级,将成为大湾区西部增长极建设的核心支撑,其长期作用不仅体现在经济总量贡献,更在于推动区域产业体系融入全球价值链中高端,为大湾区协同发展提供产业纵深。
通过上述路径,肇庆有望在巩固新能源汽车产业优势的基础上,构建更具韧性和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来源:博学多才的生活小能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