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是指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俗称“澳抗”)和/或乙型肝炎病毒核酸(即HBV DNA)阳性持续6个月以上。
肝脏默默承担着解毒、代谢等重要功能
但有一种“无声的威胁”
叫做“病毒性肝炎”
这是由多种嗜肝病毒引起
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一组全身性传染病
在我国
乙肝感染率高、患者众多
如何预防乙型肝炎是大家十分关注的问题
但是不必过度恐慌
乙肝可防可治有办法!
今天是第十五个世界肝炎日
主题是
社会共治,消除肝炎
今天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肝病专家
带大家了解乙型肝炎
该如何防治?
希望全社会共同参与!
问
什么是慢性乙型肝炎?
肝炎家族有"五兄弟"——甲型肝炎、乙型肝炎、丙型肝炎、丁型肝炎、戊型肝炎。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是指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俗称“澳抗”)和/或乙型肝炎病毒核酸(即HBV DNA)阳性持续6个月以上。
如果化验发现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或者HBV DNA阳性,或者两者同时阳性持续6个月以上,那么就可以确认为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而由乙型肝炎病毒持续感染引起的肝脏慢性炎症性疾病就是慢性乙型肝炎。
问
慢性乙型肝炎有什么危害?
慢性乙型肝炎的危害在于感染人数多,部分人群可最终进展至肝衰竭、肝硬化或肝细胞癌,从而降低患者生活质量、影响寿命。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呈世界性流行。2019年全球有2.96亿慢性感染者,82万人死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所致的肝衰竭 、肝硬化或肝细胞癌等相关疾病。2016年我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为8600万例。
未经抗病毒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肝硬化年发生率为2%-10%,代偿期肝硬化进展为失代偿期的年发生率为3%-5%,失代偿期肝硬化5年生存率为14%-35%。
非肝硬化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的肝细胞癌年发生率为 0.2%-1.0%,肝硬化患肝细胞癌年发生率为3%-6%。年龄>40岁、男性、肝硬化、有肝癌家族史、乙型肝炎病毒高水平复制、饮酒、吸烟、合并糖尿病、肥胖、接触黄曲霉毒素等均与肝癌高发相关。
问
乙型肝炎是怎样传染的?
乙型肝炎病毒主要通过血液传播。
患者的血液里含有较多的乙型肝炎病毒,这些含有病毒的血液或被患者血液污染的器具,如注射器、手术刀、牙刷、剃须刀等接触到了健康人的皮肤破口或黏膜的破口处,病毒就会进入健康人的血液,导致乙型肝炎病毒感染。
常见的传播途径主要有母婴传播(母亲是乙型肝炎患者,在怀孕或分娩时将病毒传给自己的孩子)、医源性传播和性传播。
还有一些情况也可能会传染乙型肝炎,例如,消毒不严格的文身、扎耳朵眼儿、修脚、共用牙刷或剃须刀等。
问
预防乙型肝炎的最有效方法是什么?
慢性乙型肝炎是可以预防的!而接种乙型肝炎疫苗是预防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最简便、最有效的方法。
应推广安全注射(包括一次性使用的取血针、注射器和针灸针等器具),服务行业所用的理发、刮脸、修脚、穿刺和文身等器具也应严格消毒。
若性伴侣为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者,应接种乙型肝炎疫苗,性生活时使用安全套。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的孕妇,应尽量避免羊膜腔穿刺。
母亲为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的新生儿,在出生24小时内尽早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及乙型肝炎疫苗,并在1月龄和6月龄时分别接种第2针和第3针乙型肝炎疫苗。
如果孕妇体内乙型肝炎病毒含量较高,还应该在孕期适当的时候口服抗乙型肝炎病毒药物以降低病毒含量,减少孩子感染的风险。
问
乙型肝炎高危人群如何预防?
乙型肝炎高危人群
医务人员及经常接触血液或体液的工作人员
器官移植患者或免疫功能低下者
静脉吸毒者
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者的家庭成员或密切接触者
上述高危人群应做好防护措施——
预防措施
通过疫苗接种+防护措施+定期监测,可有效降低乙肝感染风险。
规范接种乙肝疫苗:按 “0、1、6个月” 程序全程接种3针乙肝疫苗;接种后需检测 乙肝表面抗体(抗-HBs)水平,确保抗体滴度 >10 mIU/mL,若不足需补种。
避免血液和体液暴露:不共用针具、剃须刀、牙刷等可能接触血液的个人物品;医疗操作时严格遵循无菌规范,防止职业暴露。
安全性行为:若伴侣为乙肝感染者,应 正确使用安全套,降低性传播风险。
定期监测:高危人群应定期检查 乙肝五项(两对半)和肝功能,早发现、早干预。
问
发生乙肝病毒的意外暴露该如何处理?
意外暴露是指暴露者的皮肤或黏膜不慎接触了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人群的血液或体液,或被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者污染了的针头刺伤或刀具割伤。
意外暴露紧急处理措施
皮肤或黏膜完整无破损:立即用用肥皂液和流动水冲洗伤口或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或清水冲洗暴露的黏膜;
若眼部黏膜暴露,需撑开眼睑,用生理盐水或清水持续冲洗15-30分钟,确保冲洗到结膜囊各个角落,冲洗时眼球应转动,以便彻底清除污染物;
口腔黏膜暴露后,要用清水反复漱口,同时用手指或棉签辅助清理口腔内残留物质,尽可能减少有害物质在黏膜表面的附着时间,降低损伤和感染风险。
如有皮肤破损伤口:首先应该在伤口周围进行挤压,尽量挤出伤口中的血液,再用肥皂水和流动水进行冲洗;最后用消毒液消毒伤口。
接下来应该去医院抽血检测乙肝五项及HBV DNA,并记得在3-6个月后复查。
如暴露者以前接种过乙型肝炎疫苗,并且近期化验乙型肝炎表面抗体是阳性的,可不必做进一步处理;
如果既往从未接种过乙型肝炎疫苗,或者虽然接种过乙型肝炎疫苗,但近期化验乙型肝炎表面抗体是阴性,或者乙型肝炎表面抗体水平不详,那么在伤口清理完毕后应立即注射1支200~400 IU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同时在不同部位接种1针乙型肝炎疫苗,1个月和6个月后分别接种第2针和第3针乙型肝炎疫苗。
问
得了乙型肝炎需要做哪些检查?
如果患者HBV DNA阳性,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持续异常,并且排除了其他原因导致的肝功能异常,建议立即抗病毒治疗;
如果患者已存在肝硬化或发生了肝衰竭、肝细胞癌,即使HBV DNA检测不到,但只要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也建议立即抗病毒治疗;
如果患者有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相关的肝外表现(如肾小球肾炎、血管炎、结节性多动脉炎等),建议抗病毒治疗;
如果患者HBV DNA阳性,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持续高于治疗阈值(男性 30 U/L、女性 19 U/L),且排除其他原因所致者,建议抗病毒治疗;
如果患者HBV DNA 阳性,无论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高低,只要符合下列情况之一,建议抗病毒治疗:有乙型肝炎肝硬化或肝细胞癌家族史;年龄大于30岁;无创指标或肝活体组织检查,提示肝脏存在明显炎症或纤维化。
问
哪些乙型肝炎患者需要抗病毒治疗?
乙肝疫苗小知识
你们知道中国第一支血源性乙肝疫苗怎么诞生的吗?
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国还是乙肝大国。1975年7月1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陶其敏教授团队率先成功研发出我国第一代血源性“乙型肝炎疫苗”,并命名为“7571疫苗”。为确保疫苗安全可靠,在缺乏实验条件的特殊时期,陶其敏教授毅然将第一支疫苗注入自己体内。
点击图片,了解中国第一支乙肝疫苗故事
“乙肝疫苗”的诞生使长远防治乙型肝炎成为可能。此后,陶教授带领团队不断突破创新,创造了中国肝病研究领域的多项第一,为我国肝炎防治事业筑起了一座座不朽的丰碑。
编辑:孙 晨
初审:曹 阳
复审:李慧龙
终审:薛晓冬
来源:白山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