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中医临床中,很多被诊断为“癫证”或“郁证”的青少年,家属常误以为是“失心疯”。其实,这些病症属于中医的“神志病”,与西医的“神经疾病”有很大不同。
在中医临床中,很多被诊断为“癫证”或“郁证”的青少年,家属常误以为是“失心疯”。其实,这些病症属于中医的“神志病”,与西医的“神经疾病”有很大不同。
中医认为,这类疾病源于先天不足,再加上情绪问题,导致脏腑功能失调,气血不畅,阴阳失衡。根据《黄帝内经》的“脑为髓海”理论,常见以下三种情况:
一、髓海空虚,元神失养
先天肾精不足或脾胃虚弱,导致脑髓不足。患儿常表现为记忆差、情绪波动大,甚至闭门不见人。
二、痰瘀阻络,神明被扰
情绪不畅或胎毒未清,导致痰湿阻碍,气血不畅。患儿可能出现幻听、幻视,脉象滑数,舌苔厚腻。
三、阴阳失调,气机逆乱
气机不畅,阴阳失调,肝风妄动。患儿眼神呆滞,面色苍白,情绪淡漠,思维不清。
需要强调的是,这些病症并非性格问题,而是多种因素导致的。明代龚廷贤曾说:“癫狂之证,多因气血凝滞,痰火壅塞。”
我曾治疗过一位患者,小陈,17岁。从小身体较弱,常常有过敏性哮喘。大约半年前,由于学业压力增大,他的情绪开始波动。
最初只是独自待着,喃喃自语,后来逐渐出现妄听妄见的症状。他告诉我,说自己感觉“脑电波被监控”,坚信同学在合谋害他,还常看到黑雾缠绕,听到斥责的声音。
最近半个月,病情加重,晚上几乎无法入睡,开始拒绝进食,还怀疑食物被下毒,偶尔出现肢体抽搐。
那天诊断时,小陈面色苍白,眼神呆滞,舌质暗红,舌苔厚腻,像积了粉尘。他语无伦次,时而哭,时而笑,呼吸急促,表现出极度焦躁。
他说感觉“天象变化都因为我”,并且觉得体内有异物乱窜。脉象滑数而弦,尺部脉细弱,寸关脉则躁动不安。
我诊断为癫证,主要是痰火扰心,髓海失养,并有肝风内动的症状。
药方我用涤痰汤合羚角钩藤汤进行调整。
药材包括半夏、胆南星、茯苓、枳实、石菖蒲(后下)、郁金、羚羊角粉(冲)、钩藤(后下)、生龙骨(先煎)、珍珠母(先煎)、紫河车粉(冲)、丹参和竹沥水(兑服)。
开了首剂药后,小陈当晚睡了五个小时,明显安稳了许多,妄语也减少了。
两周后,他的幻视症状消失了,虽然偶尔还是有些怀疑别人看他,但情况已经大有好转。
我继续根据他的情况调理,保持着原方治疗了一个月。他的思维逐渐清晰,情绪稳定,准备复学。
三个月后我再次随访,他的成绩恢复到了病前的80%,社会功能也几乎完全恢复。
看着他重新回到正常生活,我心里感到十分欣慰。
什么道理?
小陈的病情,首先是因为先天不足。他有早产史,且表现出“五迟”的症状,这说明肾精亏虚,脑髓得不到足够的滋养。
其次,痰火扰神也是一大原因。他的舌苔厚腻,脉滑,显示痰湿积聚,导致幻视幻听,心神被痰湿蒙蔽。
再者,肝风内动的症状也很明显。小陈有时会抽搐,脉弦,这说明阴阳失调,肝气失养,生风扰乱了身体。
最后,气机逆乱让他产生妄想,神志不清,气火上冲脑部,扰乱脑络。
治疗上,我先治标,涤痰开窍,平肝熄风;再治本,填精补髓。
初期用了羚角、钩藤来平肝息风,定痉;石菖蒲则帮助清理脑部。痰火平稳后,我用紫河车来补充肾精,治疗癫狂。
现代药理也证实,丹参和郁金的组合有助于改善脑部血液循环,这与中医的“祛瘀通络”理论一致。
通过这样的治疗,小陈的症状逐渐缓解,恢复了正常生活。
大家明白了吗?
来源:中医李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