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工地摆摊5年,只因涨价1块险些被砸摊子,2个月后他们找上门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03 07:34 2

摘要:早晨四点,月亮还挂在深蓝色的天空,城市安静得像一块没有生命的石头。何志强拉开三轮车的防水布,露出里面整齐堆放的食材和锅碗瓢盆。

文:清风唏嘘语

早晨四点,月亮还挂在深蓝色的天空,城市安静得像一块没有生命的石头。何志强拉开三轮车的防水布,露出里面整齐堆放的食材和锅碗瓢盆。

“志强,又要出摊了啊?”路灯下,骑着电动车的刘婶停在他身边。

“是啊,刘婶,人总得活着。”他轻声回答,怕吵醒邻居。

“你这手艺,换个地方不也一样吗?”

何志强笑了笑,没有接话,推着三轮车消失在街角的黑暗中。生活就像这黎明前的黑夜,你永远不知道前方等待的是朝霞还是暴雨。

01

何志强的一天从揉面开始。

凌晨四点半,他已经把三轮车停在了建筑工地的围墙外。车上改装的简易灶台下面,小煤气罐发出轻微的嗡嗡声。他点亮了一盏节能灯,照亮了这个方圆两米的小天地。

他先把昨晚和好的面团从保温桶里取出来,放在案板上继续揉搓。五年来,他的手指被面粉浸泡得粗糙发白,指甲缝里总是有洗不干净的面粉痕迹。这双手曾经在工厂里操作过精密的机器,如今却只能和这些面粉、蔬菜、肉类打交道。

“手艺人的命。”何志强常这样对自己说。

天边刚泛起鱼肚白,工地上的喇叭就响了起来。工人们陆续从工棚里走出来,揉着惺忪的睡眼,朝着围墙外的几个早餐摊走去。

“志强,来碗刀削面!”

“志强哥,今天有小笼包不?”

何志强的三轮车前很快排起了队。他的动作又快又稳,切菜、烧水、煮面一气呵成。每个来吃饭的工人,他都能叫出名字,记得他们的口味喜好。

李大刚是最早来的。作为工地的工头,他每天都要比普通工人早到半小时,检查当天的工作安排。

“志强,老规矩,加个卤蛋。”李大刚拿出一张皱巴巴的十元纸币。

何志强麻利地舀了一碗热腾腾的刀削面,从保温桶里夹出一个卤得油亮的鸡蛋,放在面上。

“大刚哥,你看这个新来的小伙子怎么样?”何志强一边问,一边指了指站在队伍末尾的年轻人。

李大刚转头看了一眼:“小李啊,不错,勤快,就是太实诚,这行当里实诚人容易吃亏。”

何志强笑了笑,没有接话。他知道李大刚这话是什么意思。在这个城市里,像他们这样的打工者,太实诚确实容易吃亏。但他还是选择做一个诚实的人,虽然这让他的生意比不上对面的赵师傅。

赵师傅的摊子比何志强的大一倍,有两个帮工,能同时供应十几种早餐。每到早上七点,他那里总是人声鼎沸。赵师傅对谁都笑眯眯的,尤其对工头们格外热情。他的价格也比何志强便宜那么一两块钱,虽然食材的品质明显差一些。

“志强啊,你这面要是能便宜点,准能把赵师傅的生意都抢过来。”排队的工人们时常这样说。

何志强只是笑笑:“我这是良心价,用的都是好材料,便宜不了。”

这是他的坚持。五年前,当工厂突然倒闭,年过三十的他拿着最后一个月的工资和多年的积蓄,买下了这辆二手三轮车。妻子受不了生活的压力,带着儿子回了老家,留下他一个人在城市里挣扎。

那时他就下定决心,既然选择了这一行,就要做到问心无愧。他从不用劣质油脂,从不买过期变质的食材,哪怕这意味着更少的利润。

“志强,你这手艺,真该开个店。”李大刚吃完面,满足地打了个饱嗝。

“哪有那个钱啊。”何志强擦了擦额头的汗水,看了看排队的人群,“再说,开了店,你们还来吗?”

李大刚大笑:“那当然,只要你的手艺不变,我李大刚肯定捧场!”

何志强叹了口气,看着远处高耸的塔吊和钢筋水泥的森林。这座城市每天都在长高变大,可像他这样的小人物,却始终在原地踏步。

“志强哥,给我来份炒饭打包。”队伍中传来一个女声。

何志强抬头,看到王小芳站在那里。她是附近服装厂的女工,比何志强小六岁,是在一次偶然的相遇中认识的。那天,王小芳被厂里克扣了工资,在路边哭泣,何志强安慰了她,还给她免费做了一顿饭。就这样,两人慢慢熟悉起来,如今已经在一起快两年了。

“小芳,你今天怎么来了?”何志强赶紧给她做炒饭。

“厂里今天加班,我想着顺便来看看你。”王小芳说着,递给何志强一个保温杯,“给你带了点菊花茶,解解油烟味。”

这样的小细节,总能让何志强感到温暖。他接过保温杯,冲王小芳笑了笑:“今晚我早点收摊,去接你下班?”

王小芳摇摇头:“不用了,你忙你的。我们厂今天有新单子,可能要做到很晚。”

何志强有些失落,但没有表现出来。他知道,像他们这样的人,不能任性,只能顺应生活的安排。每个月为数不多的休息日才是属于他们自己的时间。

02

中午时分,何志强的生意稍微清闲一些。他坐在小板凳上,拿出一本破旧的账本,仔细记录着今天的收入和支出。这是他的习惯,每一分钱都要记得清清楚楚。

账本的最后一页,何志强画了一个小房子的简笔画。那是他和王小芳的梦想 —— 在这座城市里买一套属于自己的小房子。根据他的计算,如果两人继续这样省吃俭用,再有三年,也许就能付得起首付。

“志强,中午有什么好吃的?”

何志强抬头,看见赵师傅站在他的摊前。赵师傅今年五十出头,脸上永远挂着笑容,腰间挂着一个鼓鼓囊囊的钱包。

“赵师傅今天怎么有空过来?”何志强放下账本,有些警惕地问道。

赵师傅摆摆手:“别紧张,我就是来尝尝你的手艺。大家都说你这面做得好,我这个同行也想学习学习。”

何志强不动声色地给赵师傅做了一碗刀削面。他知道赵师傅来者不善,但他从不拒绝任何客人。

赵师傅吃了几口,点点头:“不错,确实有两下子。不过...”他凑近何志强,压低声音,“你这价格太高了,工人们哪吃得起啊?”

“我用的都是好材料,价格公道。”何志强平静地回答。

赵师傅笑了笑:“行行行,各有各的经营之道。对了,听说现在食材涨价了,你打算怎么办?”

何志强愣了一下。最近他确实注意到食材价格上涨,但还没想好如何应对。

“随行就市吧,”他说,“我也是小本生意,能坚持多久算多久。”

赵师傅意味深长地看了他一眼:“那我就拭目以待了。”说完,他付了钱,慢悠悠地走回自己的摊位。

何志强望着赵师傅的背影,心中升起一丝不安。他知道,赵师傅的到来绝非偶然,但他不明白对方到底想要做什么。

下午五点,工地上的工人们陆续下班。何志强的摊位又一次忙碌起来。他的菜单很简单:刀削面、炒饭、炒面和几种小炒菜。价格从八元到十五元不等,在这个城市的底层,算是中等价位。

“志强哥,听说城东的工地在招人,待遇比这边好。”小李啃着何志强特制的辣子鸡,小声地说。

何志强一边切菜一边回答:“那你打算去吗?”

小李叹了口气:“去不了,我户口在老家,城东那边要本地工人。”

这就是他们这些人的现实。无论城市如何发展,他们永远是局外人,只能在最底层辛苦劳作。

“别着急,小李,总有机会的。”何志强安慰道。

小李摇摇头:“志强哥,你在这摆摊这么久,也没见你往上走一步。这日子,什么时候是个头啊?”

何志强沉默了。他不知道该如何回答。确实,五年来,他的生活几乎没有任何变化,除了认识了王小芳,有了一丝希望。

“活着就有希望。”最后他只能这样说。

晚上七点,何志强开始收摊。他把剩下的食材分类整理,可以留到明天的放进保温箱,不能留的就自己带回去吃。他的原则是绝不卖隔夜食品。

正当他收拾餐具时,手机响了。是王小芳。

“志强,你收摊了吗?”电话那头,王小芳的声音听起来很疲惫。

“正在收,怎么了?”

“我提前下班了,身体不舒服。你能来接我吗?”

何志强立刻着急起来:“你等着,我马上来!”

他火速收好摊位,骑上三轮车就往服装厂赶。二十分钟后,他看到王小芳虚弱地靠在工厂门口的墙上,脸色苍白。

“怎么了这是?”何志强赶紧下车,扶住王小芳。

“可能是食物中毒吧,中午在厂里食堂吃的,下午就开始肚子疼。”王小芳虚弱地说。

何志强二话不说,把王小芳扶上三轮车:“我带你去医院!”

在医院挂号、检查、输液,一套流程下来,已经是深夜。所幸只是轻微的肠胃炎,经过治疗,王小芳的情况好转了不少。

“对不起,给你添麻烦了。”王小芳躺在病床上,愧疚地说。

何志强摇摇头:“说什么呢,你的事就是我的事。”

他看着王小芳消瘦的脸庞,心中一阵刺痛。他们这样的人,生病都是奢侈。一次看病下来,可能就是半个月的收入。

“等我们有了自己的房子,”何志强握着王小芳的手说,“你就不用去那个破工厂了,我们一起开个小店,做点干净卫生的饭菜。”

王小芳笑了笑,眼中闪烁着希望的光芒:“我相信会有那一天的。”

深夜回到出租屋,何志强累得几乎站不住。他打开灯,十几平米的房间里,除了一张床、一个衣柜和一张桌子外,几乎没有多余的空间。

他打开保温桶,拿出今天剩下的一份炒饭,默默地吃着。王小芳住院的费用,已经花掉了他这个月的大部分积蓄。但他不后悔,只是心疼王小芳受苦。

吃完饭,何志强拿出账本,仔细计算最近的收支。他发现一个令人担忧的事实:食材价格确实在上涨,尤其是肉类和油料,几乎涨了三成。如果他继续维持现在的价格,很快就要入不敷出了。

“要不要涨价呢?”他自言自语地问道。

这是个艰难的决定。涨价意味着可能会失去一些顾客,但不涨价又无法维持生计。更重要的是,如果赵师傅不涨价,他的处境将更加艰难。

“算了,先看看情况再说吧。”何志强关上账本,疲惫地躺在床上。窗外,城市的灯光依然璀璨,但那光芒似乎永远与他无关。他闭上眼睛,明天还要四点起床,开始新的一天。

03

一个月后的早晨,何志强坐在摊位前,心情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沉重。

昨晚,他再次仔细计算了账目,发现如果不涨价,他就必须降低食材的质量,而这是他绝对不能接受的。经过一晚的思考,他决定每样食品涨价一元。

“小芳,你觉得这个决定对吗?”何志强在电话里问道。王小芳已经出院,但还在家休养,暂时没有去工厂上班。

“你做什么决定我都支持你,”王小芳温柔地说,“但你要做好心理准备,可能会有人不理解。”

何志强叹了口气:“我知道,但我别无选择。”

他拿出一张纸,认真地写下告示:“因食材价格上涨,自明日起,本摊所有食品价格上调1元,敬请谅解。何志强敬上。”

当第一个顾客来到摊前,看到告示时,何志强的心悬了起来。

“志强,这是要涨价啊?”老马拿着告示,皱着眉头问道。

何志强点点头,解释道:“老马,最近食材价格上涨得厉害,我实在撑不住了。就涨一块钱,希望你能理解。”

老马思考了一会儿,掏出钱来:“理解理解,生意人嘛,总要赚钱的。给我来碗面吧。”

何志强松了一口气,感激地给老马做了一碗最好的刀削面,还特意多加了一勺肉臊子。

但接下来的反应就没那么友好了。

“涨价?现在谁不难啊!”一个工人看到告示后,转身就走。

“赵师傅那边没涨价,我去他那吃!”另一个工人大声说道,故意让何志强听见。

到了中午,何志强的生意明显冷清了许多。平时这个时候至少有七八个人排队,今天却只有三四个人。

更糟糕的是,李大刚来了。

“志强啊,”李大刚站在摊前,语气不太友善,“你这涨价,怎么不提前跟我商量一下?”

何志强一愣:“大刚哥,这是我自己的生意,为什么要跟你商量?”

李大刚压低声音:“你不知道工人们都在议论你吗?说你发了财忘本,看不起他们这些泥腿子了!”

何志强感到一阵委屈:“我哪有发财?这不是因为食材涨价吗?我自己都快亏本了才涨的价。”

李大刚叹了口气:“你是不知道,赵师傅今早特意宣布,他不但不涨价,还要在这个困难时期给工人们提供更实惠的饭菜。这一对比,你说工人们怎么想?”

何志强心里一沉。赵师傅这是明摆着要和他对着干啊。

“大刚哥,你是知道我的,我从来不用差材料,也不短斤少两。这一块钱,真的是我不得已才加上去的。”

李大刚摇摇头:“我知道你的为人,但工人们不是都了解你啊。算了,你自己想想办法吧。”说完,他就走了,连饭都没吃。

何志强站在摊位前,感到前所未有的孤独和无助。他看向对面,赵师傅的摊位前人头攒动,而自己这里冷冷清清。

这时,小李走了过来。

“志强哥,给我来份炒饭。”

何志强勉强笑了笑:“小李,你还来啊?”

小李挠挠头:“我觉得你的饭好吃啊,再说涨一块钱也不多。”

何志强感动得差点落泪,赶紧给小李做了份特别丰盛的炒饭。

“小李,谢谢你。”

小李不好意思地笑了笑:“志强哥,其实很多人都理解你,只是有些人被赵师傅煽动,说一些不好听的话。你别往心里去。”

何志强点点头,但心里明白,这场风波恐怕不会这么容易平息。

接下来的几天,何志强的生意越来越差。曾经的熟客大多转向了赵师傅的摊位,只有老马、小李这样的几个人还坚持来他这里吃饭。

“志强,要不你也降回原价吧?”老马担忧地劝道。

何志强摇摇头:“我算过账了,原价根本维持不下去。除非...”

“除非像赵师傅那样用差料。”老马接上他的话。

何志强沉默了。他知道赵师傅是怎么保持低价的 —— 用最便宜的食用油,买临近保质期的肉类和蔬菜,甚至连调料都是最劣质的。但他做不到那样。

“我宁愿少赚点,也不能坑害工友们的身体。”何志强坚定地说。

老马拍拍他的肩膀:“我懂你的心思,但现在的情况...”

老马的话没说完,几个工人走了过来。为首的是张工,他因为脾气暴躁在工地上出了名。

“何志强,你这个奸商!”张工大声吼道,明显是喝了酒,“我们给你捧场这么多年,你就这么对我们?”

何志强放下手中的活,平静地说:“张工,我涨价是因为成本上升,不是要坑你们。”

“放屁!”张工啐了一口,“赵师傅那边怎么不涨?你就是看不起我们这些打工的!”

小李站出来劝解:“张工,你喝多了,有话好好说...”

“滚开!”张工一把推开小李,走到何志强面前,“给我降回原价,否则别想在这摆摊!”

何志强的脸色变了:“张工,我尊重你是客人,但请你也尊重我的劳动。”

张工冷笑一声,突然伸手掀翻了摊位上的一锅热汤。滚烫的汤水溅了何志强一身,幸好他反应快,侧身避开了大部分。

“张工,你疯了!”小李和老马赶紧上前阻拦。

张工还想再闹,这时李大刚匆匆赶来:“怎么回事?都给我住手!”

看到工头来了,张工等人稍微冷静了一些,但还是指着何志强骂道:“他敢涨价,我就敢砸他的摊子!”

何志强看着满地狼藉,心如刀绞。他在这摆摊五年,从未遇到过这样的事情。

李大刚看了看现场,叹了口气:“志强,你先收摊吧,我处理一下。”

何志强默默地收拾着被打翻的食物和餐具,一言不发。

不远处,赵师傅站在自己的摊位前,看着这一切,嘴角微微上扬。

当天晚上,何志强带着一身疲惫回到出租屋。王小芳看到他的样子,惊呆了。

“志强,你这是怎么了?怎么衣服都湿透了?”

何志强把事情经过告诉了王小芳。说完,他坐在床边,双手掩面。

“我在那摆摊五年,没想到会有这样的结果。”

王小芳心疼地抱住他:“不怪你,是他们太不讲理了。”

“可我又能怎么办呢?”何志强抬起头,眼中满是无奈,“如果降回原价,我们的积蓄会越来越少;如果坚持涨价,可能连摊都保不住了。”

“要不,我们换个地方?”王小芳提议。

何志强摇摇头:“换到哪去?这座城市哪有容易做的生意?”

正在这时,房东刘婶敲门进来了。刘婶是个五十多岁的中年妇女,对何志强和王小芳一直很照顾。

“我在门外听到你们说话,”刘婶说,“志强,今天工地上的事我也听说了。我看,你暂时离开一段时间也好。”

“离开?去哪?”何志强问道。

刘婶想了想:“我有个远房亲戚在乡下,那边环境不错,你可以去那休整一段时间,等风头过了再说。”

何志强陷入沉思。离开,意味着放弃他经营了五年的生意;但留下,可能面临更大的麻烦。

“小芳,你怎么看?”他问道。

王小芳握住他的手:“我支持你的决定。如果你去乡下,我可以定期去看你。”

最终,何志强做出了决定。

第二天凌晨,天还没亮,何志强就悄悄收拾好了三轮车和简单的行李。他最后看了一眼这个他工作了五年的地方,轻声对王小芳说:“走吧。”

王小芳帮他推着三轮车,两人默默地离开了城市。

04

刘婶的远房亲戚住在一个叫“青山村”的地方,离城市有两个小时的车程。何志强坐在长途汽车上,透过窗户看着逐渐远离的城市轮廓,心中百感交集。

“你真的决定好了?”王小芳担忧地问道。她请了一天假,送何志强去乡下安顿。

何志强点点头:“嗯,先避一段时间再说。”

车窗外,混凝土森林逐渐被田野和山脉取代。何志强想起五年前来到这座城市时的场景,那时他满怀希望,以为勤劳就能换来好生活。如今,他不得不暂时离开,心中有说不出的苦涩。

青山村比何志强想象的还要偏远。汽车只能到达附近的镇上,之后还要步行半小时才能到村子。好在刘婶的亲戚——王大叔早已在镇上等候,帮何志强把三轮车和行李搬上了拖拉机。

“小何啊,刘婶跟我说了你的事。”王大叔是个六十多岁的老农民,脸上布满皱纹,但精神矍铄,“别担心,在我这住着,没人敢来找麻烦。”

王大叔的家是一座典型的农村平房,前面有个小院子,后面是几亩菜地。房子虽然简陋,但收拾得很干净。

“这是你的房间,”王大叔指着一间朝南的屋子说,“本来是我儿子的,他去城里打工了,很少回来。”

何志强感激地道谢:“王大叔,真是麻烦您了。我会付房租的。”

王大叔摆摆手:“什么房租不房租的,刘婶帮过我大忙,这点小事算什么。你安心住着,想住多久住多久。”

安顿下来后,王小芳要赶最后一班车回城。何志强送她到村口。

“志强,你自己照顾好,有事就给我打电话。”王小芳依依不舍地说。

何志强点点头:“你放心,我没事。你也要照顾好自己,两周后我去镇上接你。”

目送王小芳离开,何志强转身走回王大叔家。夕阳西下,村子里炊烟袅袅,一片宁静祥和的景象,与城市的喧嚣形成鲜明对比。

“这里真安静。”何志强轻声说道。

晚饭后,王大叔和何志强坐在院子里乘凉。月光如水,照在村子的房屋和田野上,构成一幅宁静的画卷。

“小何,听刘婶说你在城里摆摊卖面食?”王大叔问道。

何志强点点头,简单讲述了自己摆摊的经历,以及最后的涨价风波。

王大叔听完,沉默了一会儿,然后说:“城里人复杂啊,尤其是那些大老板,手段多得很。”

“您是说赵师傅?”

王大叔不置可否地笑了笑:“我不认识什么赵师傅,但我知道,在这个世道,诚实人往往吃亏。”

何志强叹了口气:“可我不知道该怎么办,总不能也学着用劣质材料吧?”

“时间会证明一切的。”王大叔意味深长地说,“好人未必有好报,但坏人终究会有坏报。”

第二天一早,何志强就起床帮王大叔干农活。虽然他已经离开农村多年,但农活的本领还没忘。他帮着浇菜、除草、修理农具,忙得不亦乐乎。

“你小子手脚麻利,”王大叔夸奖道,“难怪能做好生意。”

何志强笑了笑:“我从小在农村长大,这些活做习惯了。”

一周后的周末,王小芳来看望何志强。她带来了城里的消息。

“李大刚问起你来着,”王小芳说,“他似乎有点后悔没有站在你这边。”

何志强冷笑一声:“后悔有什么用?当时要是他出面制止,也不会弄成这样。”

“还有,”王小芳犹豫了一下,“赵师傅现在完全垄断了工地的饭菜生意,据说价格已经开始悄悄往上涨了。”

何志强并不惊讶:“这是意料之中的事。他那种人,怎么可能真心实意为工人着想?”

王小芳握住何志强的手:“志强,你不后悔坚持自己的原则吗?”

何志强摇摇头:“不后悔。做人总要有点底线。”

随着时间推移,何志强逐渐适应了乡村生活。白天,他帮王大叔干活;晚上,他会坐在院子里看星星,或者翻看带来的几本旧书。

某种程度上,这种生活比城市的更加平静和满足。没有尔虞我诈,没有勾心斗角,只有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简单。

唯一让他放不下的,就是和王小芳的约定 —— 攒钱买房,共同生活。在乡下,他几乎没有收入,这个梦想似乎变得更加遥远。

一个月后的一天,王大叔的邻居老张找上门来。

“小何,听说你做饭手艺不错?”老张问道。

何志强点点头:“还行吧,在城里摆摊五年了。”

老张高兴地说:“太好了!我儿子下个月要在家盖新房,想请你帮忙做工人的饭菜,怎么样?”

何志强有些犹豫:“我只有一个人,怕忙不过来...”

“没事,”老张说,“工人也就十来个,你一个人肯定能应付。工钱按天算,一天一百,管吃管住,干半个月左右。”

这对何志强来说是个好机会。一来可以赚点钱,二来也能重新拾起自己的手艺。他当即答应下来。

在老张家儿子的工地上,何志强每天负责给工人们做三餐。他用心准备每一道菜,把在城里积累的经验都用上了。

工人们对他的饭菜赞不绝口,纷纷表示从没吃过这么好吃的工地饭。

“小何,”老张的儿子张建国对何志强说,“你这手艺,在城里应该挺吃香吧?”

何志强苦笑:“吃香是吃香,就是容易惹麻烦。”

张建国好奇地问起何志强的经历。听完,他沉思了一会儿,说:“我在县城的建材市场有个小门面,一直空着。你要不要考虑去那开个面馆?比摆摊强多了。”

何志强一愣:“开面馆?我哪有那个资本啊?”

张建国笑了:“门面我免费借给你半年,算是对你手艺的认可。半年后如果生意好,再谈租金;如果不好,你可以随时离开,没有任何损失。”

何志强心动了。相比摆摊,开面馆确实更有保障,也更体面。他决定和王小芳商量后再做决定。

两天后,王小芳来村里看望何志强。听到张建国的提议,她非常兴奋。

“志强,这是个好机会啊!县城比村里好,也比大城市那么复杂,正合适我们。”

何志强还是有些犹豫:“可是开店需要投入不少钱,我们的积蓄...”

“我这两个月省吃俭用,又存了一些。”王小芳说,“再说了,我可以辞掉工厂的工作,和你一起经营面馆。两个人总比一个人强。”

看着王小芳坚定的眼神,何志强终于下定决心:“好,那我们就试试!”

接下来的日子,何志强和王小芳开始为开面馆做准备。他们一起去县城看了张建国的门面,位置在建材市场附近,虽然不大,但交通便利,周围工厂和工地很多,客源有保障。

“这里每天至少有几百个工人路过,”张建国说,“只要你的手艺好,价格公道,生意肯定不愁。”

何志强和王小芳商议后,决定将面馆命名为“志强面馆”,主打各种面食和家常小炒,定位为中低价位,主要服务工人群体。

王小芳辞去了工厂的工作,搬到了县城,和何志强一起准备开业事宜。他们用积蓄买了必要的设备和桌椅,设计了简单但温馨的装修风格。

装修期间,何志强每天都去当地市场了解食材价格和供应情况,确保能够获得稳定且质优价廉的货源。

距离开业还有一周时,何志强正在面馆里调试新买的煤气灶。王小芳去市场采购去了,面馆里只有他一个人。

突然,门口传来脚步声。何志强抬头一看,顿时惊呆了。

李大刚、张工,还有几个熟悉的工人站在门口,表情严肃。

“何志强,”李大刚开口,声音低沉,“我们终于找到你了。”

何志强站起身,感到一阵恐惧。他没想到会在这里遇到他们。离开工地已经两个月了,他以为这事已经过去了,没想到他们居然找上门来。

“你们...想干什么?”何志强警惕地问道,目光扫向张工紧握的拳头。

05

李大刚迈步走进面馆,脸上的表情难以捉摸。身后的张工和其他工人也跟了进来,将何志强团团围住。

“志强,”李大刚的声音出乎意料地温和,“我们找你好久了。”

何志强不敢放松警惕:“找我做什么?还嫌上次闹得不够大?”

李大刚叹了口气,突然单膝跪地,向何志强鞠了一躬:“对不起,志强,我们来向你道歉的。”

何志强惊呆了,完全没料到会是这种情况。张工和其他工人也跟着低下头,态度诚恳地说:“志强哥,对不起,我们错了。”

“这...这是怎么回事?”何志强困惑不解。

李大刚站起来,表情变得凝重:“说来话长。你离开后,赵师傅完全垄断了工地的饭菜生意。刚开始一切正常,但很快他就开始使用劣质食材,而且偷偷提价。”

“上个月,有十几个工人因为吃了他的饭菜食物中毒,其中两个人病得很严重,差点没命。”张工接过话头,神情懊悔,“那时我们才明白,你涨价是因为坚持用好材料,而赵师傅不涨价是因为他本来就用最差的材料。”

老马从人群中走出来,拿出手机给何志强看一段视频:“这是我们偷拍的,赵师傅用过期肉做馅料,还往油锅里加黑心油。”

何志强看着视频,心中既愤怒又心疼这些被欺骗的工人。

“不仅如此,”李大刚继续说,“我们还发现赵师傅在工地上放高利贷,利用工人们的困难牟利。好几个小伙子因为还不上钱,被逼得离开工地,有的甚至走上了绝路。”

何志强震惊地听着这些揭露,难以置信事情会发展到这种地步。

“工地已经取消了赵师傅的摊位资格,但我们都很想念你的手艺。”李大刚真诚地说,“我们一打听,才知道你在县城这边开了面馆。我代表工地上的弟兄们,真心希望你能回来。”

何志强一时语塞,不知该如何回应。心中的委屈、愤怒、感动交织在一起,让他几乎说不出话来。

张工走上前,从口袋里掏出一个信封,递给何志强:“这是我们工友凑的钱,算是对你的赔偿。之前是我们不懂事,被赵师傅挑唆,才对你那么不尊重。”

何志强没有接过信封:“钱我不能要,你们的心意我领了。”

正在这时,王小芳提着采购的食材回来了。看到面馆里的情况,她惊讶地站在门口。

“小芳,”何志强向她介绍,“这是李大刚、张工他们,从城里来的。”

王小芳放下东西,走到何志强身边,警惕地看着这群人:“你们又来找麻烦?”

李大刚赶紧解释:“不是的,小芳,我们是来道歉的。”

在王小芳的坚持下,何志强详细讲述了刚才的对话。听完后,王小芳的表情才稍微缓和。

“志强,你打算怎么办?”她小声问道。

何志强思考了一会儿,决定实话实说:“大刚哥,我很感谢你们专程来道歉,也理解你们的情况。但是,我不打算回去摆摊了。”

看到李大刚失望的表情,何志强继续说:“这里的面馆已经准备好了,我和小芳决定在县城扎根。但是,如果你们愿意,可以来参加我们的开业仪式。”

李大刚想了想,点头道:“好,我们一定来。”

送走李大刚一行人后,何志强和王小芳坐在面馆的椅子上,久久不语。

“你不后悔拒绝回去吗?”王小芳最终打破沉默。

何志强摇摇头:“不后悔。那里的日子已经过去了,我们应该向前看。”

一周后,“志强面馆”正式开业。何志强和王小芳早早起床,准备好一切。他们特意在门口挂上了红色的灯笼和“开业大吉”的横幅。

“你说他们会来吗?”王小芳有些担忧地问道。

何志强不确定地摇摇头:“谁知道呢,也许会,也许不会。”

到了中午,面馆的生意逐渐开始热闹起来。附近工厂和建材市场的工人闻讯而来,尝试这家新开的面馆。

何志强在厨房里忙得不可开交,王小芳则负责前台点单和上菜。夫妻俩配合默契,虽然忙碌,但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下午两点,正当何志强以为李大刚他们不会来了的时候,面馆门口突然停下了几辆面包车。李大刚、张工、老马,还有十几个工人从车上下来,高高兴兴地走进面馆。

“志强,恭喜开业啊!”李大刚大声说道,引来店内其他顾客的注意。

更让何志强惊讶的是,不仅仅是他原来工地的工人,还有一些陌生面孔。

“这些是城里其他工地的兄弟,”老马解释道,“我们把你的故事告诉了他们,大家都想来支持你。”

何志强感动得说不出话来,只能一遍遍地说“谢谢”。

面馆很快坐满了人,何志强和王小芳忙得不亦乐乎,但心中充满了喜悦。

晚上,送走最后一批客人后,何志强和王小芳终于可以喘口气。李大刚、张工和老马留了下来,帮忙收拾桌椅。

“今天生意不错啊,”李大刚笑着说,“看来你在这里有发展。”

何志强点点头:“托你们的福,开张第一天就这么红火,真是个好兆头。”

“来,我们坐下喝一杯,庆祝一下。”李大刚拿出带来的白酒。

几杯酒下肚,气氛变得热烈起来。李大刚的脸色微红,突然压低声音说:“志强,其实还有一件事我没告诉你。”

“什么事?”何志强有些紧张地问道。

李大刚看了看周围,确保只有他们几个人能听见:“关于赵师傅的真实身份。”

“他真实身份?”

李大刚点点头:“他不仅仅是个摊贩,更是个地下高利贷放贷人。他专门在各个工地周边摆摊,以此为掩护,放高利贷给工人。”

老马插话:“很多工人手头紧,又不懂法律,被他坑得很惨。有的月息高达30%,根本还不起。”

“我就是受害者之一,”张工满脸愧疚,“当初因为家里有急事,向他借了两万,现在已经滚成了五万多,根本还不上。他威胁我,如果不帮他赶走你,就要我好看。”

何志强恍然大悟:“原来如此!难怪他那么针对我。”

“他怕你的存在影响他的'生意',”李大刚解释道,“你的价格公道,食材又好,和他形成鲜明对比。如果工人们都去你那吃饭,他怎么找机会放贷?”

“现在警方已经介入调查他的非法放贷活动了,”老马说,“据说证据确凿,他跑不了。”

何志强听完,心中五味杂陈。他没想到,一个简单的摆摊生意,竟然牵扯出这么复杂的事件。

“志强,你别放在心上,”李大刚拍拍他的肩膀,“这事过去就过去了。重要的是,你现在找到了更好的出路。”

何志强举起酒杯:“谢谢你们今天能来,也谢谢你们告诉我真相。”

送走李大刚等人后,何志强和王小芳关上面馆的门,相视一笑。

“没想到第一天就这么顺利。”王小芳高兴地说。

“是啊,”何志强点点头,“希望以后的日子都这么好。”

06

三个月后,“志强面馆”的生意蒸蒸日上。何志强坚持使用优质食材,价格公道,服务热情,赢得了不少回头客。王小芳也逐渐掌握了经营之道,开始负责采购和财务工作。

这天晚上,何志强在清点当天的收入。

“志强,你看,”王小芳兴奋地说,“这个月我们又存了一万多,再这样下去,很快就能攒够首付了!”

何志强看着账本上的数字,心中充满了成就感。这些钱,凝聚着他和王小芳的汗水和智慧,比他在工地摆摊时赚的要多得多。

“小芳,谢谢你一直支持我。”何志强握住王小芳的手,真诚地说。

王小芳笑了:“傻瓜,我们是一家人,不用说这些。”

正在这时,面馆的门被敲响了。何志强疑惑地走去开门,发现门口放着一个信封,却不见人影。

他拿起信封,发现里面是一叠现金和一张欠条。欠条上写着:“感谢志强哥当年的照顾,这是我欠您的情和钱。一个曾经的混蛋。”

没有署名,但从字迹上看,何志强猜测可能是张工。他没有声张,只是默默地把钱和欠条收好。

一周后,何志强在面馆门口设立了一个牌子:“困难工友爱心餐,可先吃后付或分期付款。”

“志强,你这样会不会影响生意啊?”王小芳有些担忧地问道。

何志强摇摇头:“不会的。我知道工人们的不容易,能帮就帮一把。”

王小芳虽然担心,但还是支持丈夫的决定。

当天晚上结账时,何志强发现有三位工人使用了“爱心餐”。其中一人在付款栏写下:“会加倍奉还。”

这让何志强想起了自己当年的困境,以及那些给予他帮助的人。他微笑着关上账本,走进厨房准备第二天的面团。

“小芳,我们回家吧。”

走出面馆,何志强牵着王小芳的手,向家的方向走去。夜色中,一个模糊的身影站在对面的街角,默默注视着面馆门口的“爱心餐”牌子。那是赵师傅,但何志强没有注意到。

在这座陌生又熟悉的县城里,何志强和王小芳开始了新的生活。虽然过去有过伤痛,但他们依然坚持着自己的原则,不忘初心。

或许,这就是生活的真谛: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只要心怀善念,坚守本心,终会迎来属于自己的光明。

开业半年后的一天,何志强早早起床,在厨房里准备面团。王小芳还在睡觉,他动作轻柔,尽量不发出声响。

凌晨四点的县城,街道空无一人,只有偶尔经过的货车打破宁静。何志强喜欢这个时刻,安静,纯粹,让他能够专注于手中的面团。

揉面、切菜、准备汤底,这些看似简单的动作,经过他的手,仿佛有了生命。五年多摆摊的经历,让他对食物有了特殊的感情。每一碗面,每一份炒菜,都承载着他对生活的理解和尊重。

“起这么早?”王小芳揉着眼睛走进厨房。

何志强微笑:“今天可能会忙,多准备一些。”

面馆的生意越来越好,特别是周末,常常座无虚席。他们不得不雇了一个服务员,帮忙招呼客人和打扫卫生。

“对了,”王小芳突然想起什么,“昨天有个人来问能不能加盟你的面馆品牌。”

何志强一愣:“加盟?我们这小地方能算什么品牌?”

王小芳笑了:“人家说了,在县城,'志强面馆'已经小有名气,很多人慕名而来。”

何志强摇摇头,没有当回事。他只想专注于自己的这家小店,把每一碗面、每一份菜做好。至于其他的,暂时还没想那么多。

面馆七点准时开门。第一位客人是老马,如今他已经退休,搬到了县城和儿子同住。但他依然保持着早起的习惯,几乎每天都来面馆吃早饭。

“志强,来碗牛肉面。”老马熟门熟路地点单。

何志强亲自下厨,为这位老朋友准备食物。五年的情谊,加上这几个月的日常往来,让他们的关系越发亲近。

“听说城里的工地换了新的饭菜供应商?”何志强一边煮面一边问道。

老马点点头:“是啊,据说是个连锁餐饮公司接手的,比赵师傅那会儿强多了,就是价格贵了点。”

听到赵师傅的名字,何志强眼神微动。这几个月来,他偶尔会从李大刚那里听到关于赵师傅的消息。据说他因为非法放贷,被判了几年刑期。

“人啊,总是要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的。”何志强感慨道。

老马喝了口茶水:“志强,你不后悔当初离开城里吗?”

何志强停下手中的动作,认真思考了一会儿:“说不后悔是假的。毕竟在那摆了五年摊,有感情了。但现在想想,那次风波或许是好事。如果不是那样,我可能一直在那个工地摆摊,永远不会有现在的面馆。”

老马点点头:“这就是命运啊,看似是坏事,实际上可能是转机。”

上午十点,面馆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 —— 张建国。自从借给何志强门面后,他很少出现,只是按时收取象征性的租金。

“张老板,今天怎么有空来?”何志强亲自招待。

张建国笑道:“来看看我的'投资'怎么样了。看这生意,我这半年没白等啊!”

何志强感激地说:“都是托您的福,才有今天的'志强面馆'。”

“客套话不多说,”张建国喝了口茶,直入主题,“我来是想跟你谈个事儿。我在城里开发了一个新小区,一楼有几间商铺,想邀请你去开分店,怎么样?”

何志强有些意外:“分店?我怕忙不过来啊。”

张建国胸有成竹:“你可以培养厨师,把你的手艺教给他们。再说,有小芳帮你管理,应该没问题。”

这个提议让何志强思考了很久。扩大经营意味着更多的责任和挑战,但也是一个难得的机会。经过一周的考虑和与王小芳的商量,他决定接受张建国的提议。

“不过有个条件,”何志强对张建国说,“新店必须保持和这里一样的标准,不能为了利润而降低食材质量。”

张建国拍胸脯保证:“这是当然!'志强面馆'的招牌就是诚信经营,怎么能丢了根本?”

07

两个月后,城里的“志强面馆”分店开业。为了确保品质,何志强亲自培训了两名厨师,每周都会去分店检查。王小芳则负责两家店的财务和采购,忙得不亦乐乎,但脸上总是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开业当天,李大刚带着一群工人来捧场。他们现在成了何志强最忠实的顾客和朋友。

“志强,你现在是大老板了啊!”李大刚打趣道。

何志强笑着摇头:“什么大老板,还是那个卖面的何志强。”

李大刚环顾装修精致的面馆,感慨万千:“记得你刚来工地那会儿,推着三轮车,灰头土脸的样子。谁能想到,几年后的今天...”

何志强沉默了一会儿,然后说:“大刚哥,人生就像煮面,时间长了,才能煮出味道来。”

分店的经营比预期的还要顺利。何志强坚持的质量和信誉,在这座城市里逐渐获得认可。越来越多的人慕名而来,不仅仅是工人,还有附近的居民和上班族。

一年后,何志强和王小芳终于攒够了首付,在县城买了一套小两居。搬家那天,两人站在新家的阳台上,看着远处的山峦和城市轮廓,感慨万千。

“记得我们刚认识那会儿,住在城里那个狭小的出租屋里,连电风扇都买不起。”王小芳靠在何志强肩上,轻声说道。

何志强点点头:“是啊,那时候连想都不敢想有自己的房子。”

“你说,如果当初不是因为涨价那件事,我们现在会是什么样?”王小芳问道。

何志强思考片刻:“可能还在工地摆摊吧,日子过得紧巴巴的。”

“所以说,看似是坏事,实际上却是好事。”王小芳微笑着说。

何志强搂住妻子的肩膀:“是啊,人生啊,就像那碗面,看似简单,却有千般滋味。”

故事似乎就此有了完美的结局。但命运总是充满戏剧性。

冬天的一个夜晚,何志强和王小芳正准备关门,一个衣衫褴褛的中年男人走进面馆。

“对不起,我们要关门了...”王小芳的话还没说完,何志强拉住了她。

“赵师傅?”何志强惊讶地叫出声。

眼前的男人正是曾经的对手赵师傅,但与记忆中春风得意的形象截然不同。他消瘦了许多,眼窝深陷,头发花白,看上去像是老了二十岁。

“何...何老板,”赵师傅干笑两声,“好久不见。”

何志强沉默片刻,然后说:“进来坐吧。”

王小芳诧异地看着丈夫,但没有多问。何志强示意她去准备一碗面。

“你...出来了?”何志强问道。

赵师傅点点头:“提前释放,表现良好。”

“然后呢?有什么打算?”

赵师傅苦笑:“能有什么打算?年纪大了,又坐过牢,谁还敢用我?能活下去就不错了。”

王小芳端来一碗热气腾腾的牛肉面,放在赵师傅面前。他愣了一下,然后贪婪地吸了一口面条,眼泪瞬间涌出。

“好吃...真好吃...”他哽咽着说。

何志强坐在对面,静静地看着这个曾经的仇人,心中百感交集。

“赵师傅,你当年为什么非要针对我?”何志强最终问出了这个困扰他多年的问题。

赵师傅停下筷子,沉默了很久,然后抬起头:“因为嫉妒。”

“嫉妒?”

“嫉妒你的手艺,嫉妒你的为人,更嫉妒工人们对你的尊重。”赵师傅眼中闪过一丝悔意,“我从小就没读过多少书,一直靠小聪明活着。看到你这样踏实做人做事的,就...就看不惯。”

何志强没想到会得到这样的回答。他本以为对方会推脱责任,或者找各种借口。

赵师傅继续说:“在里面的这些日子,我想了很多。人这辈子,终究还是要靠诚实劳动才能长久。我就是个例子,靠歪门邪道,最后什么都没了。”

何志强不知道该说什么。对方曾经给他带来那么大的伤害,但现在,看着这个落魄的老人,他心中的怨恨竟然慢慢消散了。

“赵师傅,你有什么打算?”何志强再次问道。

赵师傅摇摇头:“走一步看一步吧。可能先找个临时工做做,攒点钱,然后......”

何志强打断了他:“我城里的分店缺个帮厨,你...有兴趣吗?”

赵师傅惊讶地抬起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你说什么?”

何志强重复了一遍:“我说,我城里的分店缺个帮厨,工资不高,但包吃住。如果你愿意,可以去试试。”

赵师傅眼中的泪水再次涌出:“何老板,我...我不知道该说什么...”

“不用说什么,”何志强平静地说,“我只有一个要求:诚实劳动,不走捷径。”

赵师傅用力点头:“我保证,绝不会辜负您的信任!”

送走赵师傅后,王小芳有些不解地问丈夫:“你为什么要帮他?他可是害得我们...”

何志强打断她:“小芳,正是因为当初的事,我们才有了今天。某种程度上,我们应该感谢他,不是吗?”

王小芳想了想,笑了:“你啊,心太软了。”

何志强摇摇头:“不是心软,是明白了一个道理:人活一世,最重要的不是成功或失败,而是如何面对成功和失败。”

第二天清晨,何志强照常起床准备面团。推开面馆的门,迎接新的一天。阳光洒在他的脸上,温暖而明亮。

五年摆摊的经历,涨价一块钱带来的风波,两个月后工人们找上门的转机,以及后来的每一步选择,构成了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篇章。

何志强深吸一口气,感受着面粉的香气和朝阳的温度。人生如面,看似普通,却蕴含无限可能。只要用心经营,终会煮出属于自己的独特滋味。

他微笑着走进厨房,开始了新的一天。面馆门口,“志强面馆”的招牌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而那块“困难工友爱心餐”的牌子,依然安静地挂在那里,诉说着一个普通人的坚持和信念。

来源:雨夜流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