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说明:为树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风气,达到凝聚优秀人才服务国家的目的,我国从1994年开始评选两院院士,即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
说明:为树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风气,达到凝聚优秀人才服务国家的目的,我国从1994年开始评选两院院士,即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
1994年评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时,将1955年以来,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都算做了院士,截止目前(2025年增选名单未公布),我国共有中科院院士840名,包括外籍院士154名。工程院院士964名,其中包括外籍院士124名。
中科院院士列名介绍:
第十四位: 马骏 院士
马骏院士,治疗鼻咽癌权威专家。
马骏
马骏 1963年8月出生,湖南省长沙人,肿瘤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常务副主任、常务副院长、首席鼻咽癌专家、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成长经历:
1980年,考入湖南医学院(现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
1985年,分配到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工作;
1987年,考取中山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并获得、硕士、博士学位;
2000年5月至2002年5月,在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安德森癌症中心接受博士后训练;
2009—2010年度,获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
2013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
2013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2013年,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
2013年 ,广东省“百名南粤杰出人才” ;
2016年,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万人计划)领军人才”;2020年10月27日
2020年度,吴阶平医药创新奖;
2023年2月17日 ,2022年度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医学医药奖 ;
2023年11月18日 ,第十六届“谈家桢生命科学奖”——谈家桢临床医学奖 ;
2023年11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科研成果及贡献:
马骏院士,是中国有重要国际影响的鼻咽癌治疗专家。主要从事鼻咽癌的临床诊治工作,围绕提高鼻咽癌疗效开展了系列研究,聚焦高发于中国的鼻咽癌(占全球病例47%),针对全身微小转移灶是引起鼻咽癌转移复发的根源,开展甄别与清除全身微小转移灶的系列研究,提出了“吉西他滨联合顺铂(GP)全身化学治疗(化疗)可重塑以B细胞为核心的抗肿瘤免疫,有效清除全身微小转移灶”的“增效”理论,制定了“先GP全身化疗,后局部放射治疗(放疗)”的新策略,提高了晚期鼻咽癌患者的生存率;同时,提出“采用临床分期联合miRNA分子标签,甄别出发生微小转移灶的低危患者,可降低治疗强度”的“减毒”理论,制定了“豁免化疗及缩小放疗范围”的新方案,显著减少化疗、放疗的毒副反应,改善了生活质量。
2024年5月31日,马骏牵头的研究团队,在国际顶尖医学期刊《柳叶刀》(Lancet)在线发表最新成果。该研究通过3期临床试验,首次发现在高危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的标准放化疗基础上,加用国产药物PD-1抗体信迪利单抗,进行免疫治疗,能显著提升疗效。
2025年2月20日,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宣布,该中心马骏院士、孙颖教授、唐玲珑教授团队的研究证实,在对局部中晚期鼻咽癌患者进行放射治疗时,放疗照射范围可以适当缩小,仅照射化疗后的肿瘤范围,不仅不会增加癌症复发,还能显著降低放疗带来的听力损伤、口干等不可逆的毒副反应,从而改善患者生活质量。这项研究发表在影响因子高达503.1的国际肿瘤学巅峰期刊《临床医师癌症杂志》(CA: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上。
2025年3月14日,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孙颖、马骏团队在国际顶尖医学期刊《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发表鼻咽癌免疫治疗新成果。该研究首次在局晚期鼻咽癌中确立了辅助免疫治疗的地位,显著提高患者生存的同时毒副作用低,成为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的治疗新选择。
2025年8月21日,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马骏院士、孙颖教授团队在国际顶尖医学期刊《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发表鼻咽癌临床研究成果。DIAMOND三期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证实,免疫治疗联合“去同期顺铂”放化疗的新方案,为局晚期鼻咽癌患者提供了一种“高效低毒、耐受性好”的全新治疗选择。
中国大多数肿瘤的诊疗主要参考国外的权威指南,但在鼻咽癌诊疗领域,“国际标准”却是由中国学者领衔制定的,马骏正是“领跑者”之一,是中国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鼻咽癌诊治专家和研究型医生。
来源:徐大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