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生第一次直面死亡的经历,那是一九七六年的十二月初的某一天。当年作为一名中国知青,下放在安徽省巢湖地区的巢县,银屏山区某一大队的林场。当年那个知青小组共有五位男知青,四位合肥的一位巢县当地人。另外二十来位六十岁以上的老农民,当年大队的林场对所安排的老农民,略带
人生第一次直面死亡的经历,那是一九七六年的十二月初的某一天。当年作为一名中国知青,下放在安徽省巢湖地区的巢县,银屏山区某一大队的林场。当年那个知青小组共有五位男知青,四位合肥的一位巢县当地人。另外二十来位六十岁以上的老农民,当年大队的林场对所安排的老农民,略带有一些照顾的性质。
那是一个大雪后的冬天,地面积雪深达10至15厘米。头天晚上应大队会计的相约去他的家中喝点小酒,因酒后时间较晚,且返回林场有三里多路,当晚就留在大队会计家过夜。第二天早晨约六点钟起来,拿着当年的一个大搪瓷杯,走到了场基地边沿,低着头刷牙。
大队会计家门口有一大块场基地,场基地边沿高出地面约30厘米。当时只顾低着头刷牙,而此刻两条野狼正在一左一右向作者不断逼近,仅仅只有不足1.5米远了,拟将发动突然袭击了。刷牙时猛然间抬起头发现,两条大狼狗呀!不对,这里没有大狼狗,是狼!这里想着那里就随口喊出“狼”,当时的作者很自然地举起了大搪瓷杯,拟将砸向野狼。
此刻两条野狼发现人已经有了警觉,掉转头一左一右赶紧地跑远了。通常情况下野狼不会主动去攻击人类,而是尽量躲避着人类。当年可能是冬天饿极了的缘故,才会小心翼翼地去试着攻击人类。如果当时未及时发现,被两条野狼直接偷袭,无非就是两种结果,残疾与死亡。这是作者人生中第一次直面死亡的经历。
人生第二次直面死亡的经历,那是一九八七年七月份的某一天。那时因业务工作的需要,每个月合肥广州两地飞机往返多次。当年合肥至广州的飞机,绝大部分航班为国产运七飞机(满载为48座),偶尔会遇到麦道82飞机,载客量约为160人左右。那一天运七飞机飞临广州地区上空时,广播里传来了空姐熟悉的声音,飞机11点35分准点降落白云机场,广州的天气、风土人情、饮食文化等等。
此时地面塔台与飞机不停的呼叫着联系着,因浓雾较大,飞机始终看不清地面跑道而无法着落,只能在白云机场上空盘旋着、盘旋着…。合肥出发时大部分人都穿着西装外套,因两地温差较大,到了广州上空人们只能穿短袖衬衫了。飞机上的乘客们被热的都迷迷糊糊打起了瞌睡,待到空姐招呼乘客们下飞机时,时间已是中午12点15分了。
下了飞机以后地面浓雾依然很大,能见度很低。只见一位空姐站在舷梯旁,双手合十用南方俚语不停地念叨着,今天我们命大…!经询问她才得知,我们遇到了这位飞行经验丰富的机长,飞机在机场上空盘旋超时了40分钟,燃油早已耗尽,全凭着机长丰富的驾驶经验 ,充分利用螺旋桨飞机的惯性,冒着风险最终强行安全着落,感谢苍天!我们命大!不是空姐的念叨,乘客们还全被蒙在鼓里,刚刚经历了一场生命历险记。这是作者人生中第二次直面死亡的经历。
一九九三年八月上旬的某一天,那是一个天气比较炎热的日子,那个时年尚未出台严禁酒后驾车的规定。那天从合肥市约了一辆老式解放牌半挂货车,一同赴淮南市田家庵区某一工厂装载中密度刨花板。中午驾驶员在淮南厂家喝了好几瓶啤酒,所以说酒后驾驶害人。司机酒后开着解放牌半挂大货车(满载),行驶至长丰县离曹庵镇约2公里处时,大约是下午近4点钟左右,与对面驶来的一辆新东风半挂货车(空车),发生了迎面相撞的重大公路交通事故。
两车迎面相撞后,我方大货车侧翻在右侧公路边的干沟里,车上装的中密度纤维板,汽车相撞后散落一地。对方大货车侧翻在左侧公路边的干沟里。当时作者第一个从被撞侧翻的货车里爬了出来,左侧脸部被当年的老式解放牌汽车,打开的窗框杠上了,左侧一处脸皮翻卷,身上多处皮外受伤。
因系炎热的夏天,去时只穿了一条西装短裤与老头衫,脚穿拖鞋,当时全身上下血迹一片。货车驾驶员头部及背部撞车后严重擦伤,而驾驶室中间所坐的一人豪发无损。当时及时进行了报警,事故由当年的镇治安队进行处理。作者当时去了曹庵镇卫生院进行伤口处理。那时乡镇卫生院的医生说,伤在脸部不打麻药为妥,以免伤及大脑,你忍着给你缝上几针,并对脸部及部分受伤部位进行了包扎,同时适当配了一些消炎药。
公路交通事故的处理,几乎耗时了一整个晚上。因为当时货车装的中密度刨花板,及时联系合肥重新调汽车转移货物。第二天清晨约5点钟左右才回到了合肥,在公路边等当年的正三轮车回家。当一辆正三轮路过时,让其送回家,开口问收多少钱?他说6元钱,那段路通常只需4元钱。随口用合肥土话骂了他一句:你作死呀!
他回过头来一看,立马说一分钱不收,送你回家。折腾了一整夜的作者,此时才回头细看了自己,混身上下多处包扎,干渍的血迹布满全身,似乎是刚从战场上下来,让人一看立马会产生心惊肉跳,这是作者人生中第三次直面死亡的经历。虽然时间已经过去了三十多年,左侧脸部的小小疤痕,痕迹依然存在,那是一段终生都难以忘却的历史见证。
作者: 楼 楼
来源:手机用户楼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