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机杼声声,梭子来回,五彩棉线在指尖翻飞,逐渐化作质地坚实、图案精美的老粗布。在辛庄镇毛楼村,这项传承百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产业。近年来,毛楼村坚持党建引领,将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通过“支部牵头、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的模式,将传统产业
城市早报新媒体中心电讯:机杼声声,梭子来回,五彩棉线在指尖翻飞,逐渐化作质地坚实、图案精美的老粗布。在辛庄镇毛楼村,这项传承百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产业。近年来,毛楼村坚持党建引领,将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通过“支部牵头、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的模式,将传统产业发展为带动群众致富的活力产业。
在老粗布作坊内,二十二岁的曼雪熟练地操作着传统织机,这位刚刚毕业的00后大学生,没有像同龄人一样选择留在大城市,而是回到了生她养她的村庄,成为村里最年轻的非遗老粗布传承人。“很多人问我为什么回来,我觉得这就是我的使命。”她抚摸着刚刚织就的粗布,眼中闪着光。“在大学期间,我看到越来越多传统手工艺受到关注,就萌生了回家乡发展的念头,特别是了解到村里正在大力扶持老粗布产业,更坚定了我的选择。”
“过去蹲在墙角晒太阳,现在坐在织机前把钱赚。”40岁的村民李大姐笑着说。村里的老粗布作坊提供免费技术培训,统一供应原料并实行保底收购,让留守妇女真正实现了“家门口就业”。目前,毛楼村的老粗布产业已带动本村及周边村庄40余人稳定就业,日均收入在70元左右。与此同时,村里积极拓展电商渠道,设立短视频账号,通过直播织布过程、讲解非遗文化,吸引大量粉丝关注,订单络绎不绝。
老粗布产业的蓬勃发展,不仅显著提升村民收入,也有力促进了乡村治理效能。村民因产业而凝聚,因发展而满怀信心,乡风文明焕发新气象。如今,毛楼村的老粗布已不再是“压箱底”的怀旧物件,而是走向市场的“抢手货”,成为强村富民、凝聚人心的“致富布”“幸福布”。
毛楼村以党建引领非遗传承与产业发展,实现了基层有效治理与集体经济壮大、群众增收的同频共振,为乡村振兴写下生动注脚。下一步,辛庄镇将继续加大政策扶持与资源导入,推动传统手工艺向品牌化、市场化、集群化发展,真正让老粗布成为有活力的振兴产业,助力乡村振兴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来源:今日辛庄)
来源:一品姑苏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