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古今地名中带“阳”字的地名非常多,一般都在水之北或山之南或二者兼而有之的某一个具体的地方,其他不讲,单就古代为郡的地方来看,便知皆因某一具体地名而得郡名。
赵绍军
中国古今地名中带“阳”字的地名非常多,一般都在水之北或山之南或二者兼而有之的某一个具体的地方,其他不讲,单就古代为郡的地方来看,便知皆因某一具体地名而得郡名。
秦置郡带“阳”字的郡名只有两个,即南阳和渔阳。渔阳郡最早出现在战国时代,秦、汉时期均设立渔阳郡,因郡治设在渔阳县而得郡名。渔阳县因地处渔水之阳而得名,渔阳故城在今北京市怀柔县梨园庄东南,遗址尚存。
汉代以后,带“阳”字的郡名除南阳、渔阳之外还有广阳、平阳、山阳、襄阳、丹阳、弋阳、城阳、顺阳、义阳、修阳、雉阳、淅阳、淯阳等十三个郡。
广阳在两汉三国时期或为广阳郡,或为广阳国,因治所在广阳县而得郡国之名。广阳地址在今北京市城区,因地处丰台以南、永定河之阳而得名。
平阳郡是三国时期魏国所置,因郡治在平阳县(故址在今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而为郡名,平阳县之名又因处平水之阳而得名。
山阳郡为西汉时所置,地址在今山东省菏泽市巨野县一带。山阳,因处大泽之北、金山之阳而得名。
襄阳郡因治所在襄阳县而得名。襄阳县又因县治在襄水之阳而得名。
丹阳郡——汉代改秦时鄣郡为丹阳郡,郡名因境内丹阳县(今安徽当涂)之名而命名。至于丹阳县地名,《景定建康志》记载说:郡国有赭山,其山丹赤,亦名丹山,丹阳在平湖之阳、丹山之南,故名丹阳。
弋阳郡是三国时期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年)所置,郡治在弋阳县(今河南潢川县西部)。弋阳郡名因弋阳县名而得郡名。
城阳郡是西汉置郡,治所在莒县(今山东省莒县城阳街道),多次改为城阳国。该郡因城阳县名为郡名,其地在齐国长城以南,故曰城阳。
顺阳郡,晋太康年间所置,辖有顺阳、南乡、丹水等八县,郡治在顺阳县,故城在今淅川县李官桥镇顺阳村(1973年成为没入丹江水库的遗址)。
修阳郡,北魏设置,因郡治在修阳县而得名,故址在今西峡县桑坪镇柴林扒。
雉阳郡,西魏设置,因其地在雉衡山之阳而得名,辖武川、向城、方城等县,故址在今南召县皇路店镇。
淅阳郡,隋大业初废南乡郡置淅阳郡,因郡治在淅水(今称老鹳河)之阳而得名,故城在今淅川县滔河乡老人仓村。
淯阳郡,隋大业三年改淯州为淯阳郡,治所在武川,因其地在淯水(今白河上游)之阳而得名,故址在南召县小店乡关庄。
义阳郡,三国时期魏文帝在平氏县(今桐柏县平氏镇)设置义阳郡,因治所在平氏县义阳乡而得名,后治所徙至今新野县沙堰镇古城村白河故道东侧。
上述十四郡之郡名皆因县邑之名或某一具体的阳地之名而得名,南阳郡之得名自然也不会例外。最早的这个“南阳”应该就是南阳郡郡治所在地宛城一带地方,南阳郡与其他几个带“阳”字的郡名一样,是因地名而得郡名的。
秦昭王三十五年(公元前272年)初设置南阳郡。秦国消灭六国之后,初步设天下为36郡,南阳为36郡之一。然而根据相关正史记载,在秦国设立南阳郡之前,就已经有了“南阳”之地名。《史记·秦本纪》有这样一段记载:(秦昭襄王)“十五年,大良造白起攻楚,取宛。十六年,左更错取轵及邓。免。封公子市宛,公子悝邓,魏冉陶,为诸侯……二十二年,蒙武伐齐。河东为九县。与楚王会宛。与赵王会中阳……二十四年,与楚王会鄢,又会穰。……二十七年,错攻楚,赦罪人迁之南阳。……二十八年,大良造白起攻楚,取鄢、邓,赦罪人迁之。……三十四年,秦与魏、韩上庸地为一郡,南阳免臣迁居之。”这个记载表明,在秦国正式设立南阳郡之前,就已经有了“南阳”这个地名了。
那么,最原始的这个“南阳”究竟是在什么地方呢?又是一个怎样的地方呢?
东汉中期的张衡在《南都赋》中写道:“陪京之南,居汉之阳。”东汉末年的刘熙《释名•释州国》载:“南阳在中国之南,而居阳地,故以为名也”。唐代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记载:“秦昭襄王取朝地,置南阳郡,以在中国之南而有阳地,故曰南阳”。司马光《资治通鉴》记载:“秦置南阳郡,以在南山之南,汉水之北也”。上边几种解释,基本上是对南阳郡郡域的表述,“陪京之南”是说在洛阳的南边;“中国之南”“中国之南”是说在中原的南部;“南山之南”是司马光据洛阳的位置看南阳,洛阳南面是伏牛山,故曰“南山之南”;所有这些都是对“南阳”之“南”字的解读。“居汉之阳”“居阳地”“有阳地”“汉水之北”等是从水的角度解读了南阳郡具有阳性的地貌特征。但是这些说法均非对原始“南阳”的确切解读,那么,最原始的这个“南阳”究竟是在什么地方,又是怎样的一个地方呢?确切地说,最原始的这个“南阳”就是伏牛山东部山脉(余脉)之南,淯水(今称白河)的北岸这一片典型的阳性地带。
晴朗的日子,站在南阳市的高楼上向北瞭望,便可以清晰地看到伏牛山向东延伸出的一道道山脉和一座座高峻挺拔的奇峰,例如五朵山、延义山、石人山、九里山、杏花山、三贤山、太子山、青龙山、太子山、鹿鸣山、空山、西峰山、罗汉山、七峰山、方城山(黄石山)、德云山、大乘山等等,这些山大体呈东西走向,起伏蜿蜒,奇峰罗列,全长120公里左右,宛若一道巨大的屏障矗立在南阳北部。南阳近郊则又有龙凤山、羊山、塔子山、紫灵山、蒲山、丰山、独山等秀美山峰列于北郭,就像是展开的一扇扇画屏。从伏牛山中流出的白河与黄鸭河在鸭河口水库处汇合后朝东南方向缓缓流淌,经蒲山、丰山和独山东麓至南阳市东南折而向西,直抵卧龙岗下,从东面、南面围绕南阳古城全长达20余公里。这条河今称白河,古称淯水,在山之南、河之北形成了一处开阔的阳地,这里就是最原始的“南阳”,这里才是真正的“南阳”!如果不是南阳人,如果不经常生活在南阳,不了解南阳的山川风貌,那就很难真正理解这个“南阳”的丰富含义。这里山环水抱,山水皆具“阳”性,造化神奇,钟灵毓秀,富饶宜居,南阳市区的黄山遗址印证了远古先民就曾在这里居住生活。西周时期的申伯就是在这里建城设都,春秋时期楚国吞并申吕之国后在这里设立宛邑,秦汉、三国与晋代据此地为中心而设立南阳郡,“南阳郡”之名也因此地之名而命名,也就是说,这里才是南阳郡得名的本源。
正因如此,《史记》《汉书》《后汉书》等典籍中才经常出现宛与南阳互指的现象,这是不争的事实。例如诸葛亮《前出师表》中说“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后出师表》中说曹操“困于南阳”,“困于南阳”就是指曹操在宛城遭张绣突袭,二子及典韦殒命,曹操自己也险些丧命。这充分表明,这个“南阳”就是指宛城,古代的南阳和宛城是可以互指的。
来源:道然斋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