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上巳节|2500 年传承的春日仪式,竟藏着中国最早的 “朋友圈”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3-27 08:00 2

摘要:说是四月份,农历日期才将将走到三月,气温升高,终于换上了轻松的春装,一年中最惬意的时光,任哪个朝代的人都不会错过这个季节。

昨日枝头还蜷着冻僵的芽,现已噼里啪啦抖开满树柳色。

春光来迟,却一天一个颜色,忽而满袖清风,花草繁茂,正是春游的好时节。

人物竞纷华,骊驹逐钿车。

此时松与柏,不及道傍花。

——司马光《春游》

说是四月份,农历日期才将将走到三月,气温升高,终于换上了轻松的春装,一年中最惬意的时光,任哪个朝代的人都不会错过这个季节。

具体记载的史料中,早在先秦,便已有民间春游的习俗,而第一个大型的春游活动便是上巳节,按照天干地支,上巳节也就是农历三月的第一个巳日。

《诗经·郑风》有云:“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蕑兮”。描写了上巳节时,溱河和洧河的春水涌动,青年男女们在岸边游春,采摘兰草的景象。

据说,上巳节起源于“兰汤辟邪”的巫术活动,也就是用兰草的灵气与香味儿,驱逐阴寒与邪祟,因此又有了“春禊”一说。

踏青时节,比游玩赏乐更为重要的,是要举行盥洗祭礼,人们在东流水中洗去尘垢,以祓除不祥、祈求福祉。

魏晋时期,上巳节被确定在了三月初三,演变到最后,祭礼越发模糊,逐渐成了有相亲意味的情人节,才子佳人们结识新友,春游赏景,水边饮宴,摘以芍药相赠……

鸟儿鸣,蜂儿忙,春天对每个人来说都是迫不及待的。

在唐朝,甚至刚过正月十五没多久,就有贪玩的小子闹着要出去玩耍,要知道,这个时候杨柳风才刚吹起来,有的绿芽还没露头呢,着实的是去探春呐。

比起幼童们,读书科举的学子或是公职人员就没那么多清闲了。

元宵灯节之后,一直到清明节、上巳节才会有公休假日,亲朋近邻大都能聚在一起,趁着夏季还没来临,享受鲜活自在的暮春光阴。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

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

——杜甫《丽人行》

春游的娱乐活动,自不必说纸鸢和蹴鞠,万里东风一到,做风筝的手艺师傅就开始忙碌起来,穷尽匠心之巧妙。

魏晋时期,春游还多加了一个新项目,“曲水流畅”。春意好风光,古人会集结一队好友,到郊外或园林中设一弯曲流水,任酒杯顺流而动。

酒杯时急时缓,停在谁的面前,谁就得取而饮之,后来只喝酒聊天又觉得少点意思,便开始争相赋诗和对,众人哄闹成一片,尽兴畅快。

对女子而言,春游又是另一番乐趣。赏完了春也簪好了花,闺中密友们便会寻处美景,解下长长的外裙搭起来,支起一顶“帷幄帐篷”。

就如同现在的野餐,提前准备好瓜果糕点,大家围坐在一起,休憩、畅谈、密语……享受尘嚣以外的悠闲。

女几山前春雪消,路傍仙杏发柔条。

心期此日来游赏,载酒携琴过野桥。

——唐寅《春游女几山图》

《浮生六记》里写了这么个有趣的故事,说的是出去春游,却不想准备吃食,便想出个法子,雇了一位街头卖馄饨的同去赏花,自己就能悠哉地赏景,感受春光,这个方法虽是偷了个懒,却能自在地休养身心。

古人的春游也得准备吃食,并且在上巳节这天,还有吃春菜,吃糯米饭的食俗。

这春菜中第一要吃的便是荠菜,有民谚曰:“三月三,荠菜当灵丹”,人们会摘取荠菜煮鸡蛋,被认为具有祛风湿、清相火的功效,还能够预防春瘟。

再一个便是艾草,三月三,艾草长得极为繁盛,它又有清热解毒、驱寒益气的功效,人们就将它做成糍粑,上了春游的必吃美食榜。

糯米饭的习俗倒是略有不同,有做五色糯米饭的,也有单做黑色乌米饭的,代表着吉祥如意,好运与健康。

三月三,上巳节,有美景美人和美食,再带上一壶美酒,看着不远处的杨柳扶风,如何不陶醉在无尽的宁静与美好之中。

来源:公子斐谈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