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先后组建过2个第4纵队,一个是1938年5月,创建以雾灵山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的战略任务,晋察冀军区组建的第4纵队;另一个就是1940年7月,八路军南下协同新四军发展与巩固华中抗日根据地的指示而组建八路军第4纵队。本文主要详细讲解晋察冀军区的
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先后组建过2个第4纵队,一个是1938年5月,创建以雾灵山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的战略任务,晋察冀军区组建的第4纵队;另一个就是1940年7月,八路军南下协同新四军发展与巩固华中抗日根据地的指示而组建八路军第4纵队。本文主要详细讲解晋察冀军区的第4纵队。
中共中央政治局洛川会议就确定了开辟以雾灵山为中心的抗日游击根据地的方针,1938年2月9 日,毛泽东指示八路军总部和晋察冀军区:雾灵山为中心之区域,有扩大发展前途,但是独立作战区域,派去部队须较精干,且不宜过少,军政党领导人员需有独立应付新环境之能力,出发前应做充分准备。
一,宋时轮支队的组建
1937年9月,第一二○师三五八旅七一六团团长宋时轮,率领该团二营(营长陈仿仁,政治委员王再兴),在山西雁北扩编为支队(旅),亦即宋时轮支队。宋时轮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伍晋南任政治部主任。
宋时轮支队有3个大队(团)。第三十四大队,大队长易耀彩,政治委员王再兴,总支书记张汉民;第三十六大队,大队长唐家礼,政治委员王季龙;骑兵大队,大队长王正川,政治委员李炳勋。还有1个独立营。全支队共 2000 多人,支队在雁北地区连战皆捷,部队扩展很快。同时,组成若干工作团,发动群众,扩大游击队,组织抗日民主政府,进一步推动了雁北地区抗战形势的发展。
二,邓华支队的组建
邓华支队(旅)由晋察冀军区第一分区(原第一一五师杨成武独立团,后扩为独立师)第三团扩编而成。当时有两个大队(团),大队下属营,营下属连。第三十一大队由三团一、三营组成,1400 到 1500 人,大队长李光顺,政治委员杨克武;第三十三大队由三团二营和游击队组成,1200 多人,大队长肖思明,政治委员李志远,副大队长陈群,总支书记包森;后以第三十一大队为主,三十三大队抽调骨干,还有一部分游击队组成第三十二大队,800 多人,大队长王效国,政治委员刘慎之。另外,支队还有一个教导队。支队司令部下设作战科、侦察科、管理科。政治部下设组织科、民运科、敌工科。后勤部不设科。
支队的领导机构: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邓华,参谋长;李钟奇,政治部主任;林铁,副主任;苏梅。
三,成立八路军第四纵队
1938年2月20日,邓华司令员和李钟奇参谋长率领部队从涞源出发向平西挺进,经东团堡、老婆岭、杨家坪、上下清水,于2月下旬到达宛平斋堂。
3月初,经金水口占领怀来西之攀山堡、桃花堡,切断敌人涿蔚之间交通,并占领矾东。
邓华支队在平绥线和平西山地及察南地域积极开展游击战争,打击土匪,争取收编地方武装,发动群众,组织起 1500 余人的自卫队,并消灭大量敌伪武装和敌伪政权,逐步开辟了房山、涿省、涞水、延庆、怀柔、昌平、宛平、良乡等地区,建立了 3个联合县抗日政府和各县抗日救国会,初步建立了平西抗日根据地,为尔后向蓟、平、密方向发展,挺进冀东做了准备。
3月中旬,邓华同志主持召开会议,讨论开辟平西和挺进冀东的具体措施。
4月14日,十八集团军朱总司令、彭副总司令命令宋时轮支队转移平西,他们经蔚县、桃花堡,于 5 月间到达宛平清水,与邓华支队会师。
5月中旬,奉军委命令,邓华支队和宋时轮支队合编为八路军第四纵队,下辖第十一,十二支队共5000多人。宋时轮任司令员,邓华任政治委员,李钟奇任参谋长,伍晋南任政治部主任,苏梅任副主任。积极准备挺进冀东,配合冀东人民起义,建立新的抗日根据地。
同时成立八路军第四纵队委员会(1938.5—1939.2)
1938年5月27日,八路军总部决定成立纵队党委,由邓华等7人组成。1939年2月,第四纵队番号撤销后,成立冀热察挺进军军政委员会。
书记 邓华(1938.5—1939.2)
常务委员 邓华(1938.5—1939.2)
宋时轮(1938.5—1939.2)
伍晋南(1938.5—1939.2)
委员 邓华(1938.5—1939.2)
宋时轮(1938.5—1939.2)
伍晋南(1938.5—1939.2)
四,开创平西抗日根据地
平西地区位于北平以西,跨冀察两省之昌平、宛平、良乡、房山、涞水、涿县、蔚县、涿鹿、怀来,宣化等县,北邻平绥铁路及桑乾河(即永定河),东邻平汉铁路,西邻拒马河。
所以平西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如果我军在此建立根据地,可直接威胁华北日本侵略军侵占的北平和伪蒙疆首府张家口,以及敌之两大交通命脉平绥、平汉铁路,既可成为晋察冀北岳区之屏障,又可成为冀中平原抗日根据地的依托和后方基地,而且将成为我军向平北、冀东挺进的出发阵地。
为开创平西抗日根据地,在邓华支队和宋时轮支队进入平西前,八路军总部组成了平西游击支队进行战略侦察,并开辟工作。各大队经过几个月的工作和战斗,解放了平西 10 余万人口的广大地区,成立了房(山)涞(水)涿(县)、昌(平)宛(平)及宣(化)、涿(鹿)、怀(来)3 个联合县政府。大部区、村建立了工、农、青、妇抗日救国群众团体组织和游击队、自卫队等地方武装,初步建立了平西抗日根据地。平西抗日根据地的区域,东到北平、房山县、高碑店;西到蔚县、涞源县;北到南口、涿鹿县;南到易县、涞水县。
五,挺进冀东途中开辟平北抗日根据地
第四纵队向冀东挺进途中,为了开辟平北根据地,纵队党委决定,三十六大 队、骑兵大队、独立营(游击大队 ),还有部分地方干部,统一由纵队政治部主任伍晋南同志指挥,于昌平以北,延庆以南和潮白河以西的山区,开展游击战,建立平北抗日根据地。
以山地为依托宣传、发动、组织人民群众起来参加抗日斗争。当时选择的中心位置在怀柔以北秋场、大地、头道壕村。建立了滦(平)、昌(平)、怀(柔)联合县政府,县长张书砚。
六,挺进冀东
1938年6月7日,第四纵队在宋司令员、邓政委、李参谋长、伍主任的率领下,分两路向冀东挺进。宋时轮司令员、伍晋南主任率领十二支队经昌平、延庆、怀柔、密云,由宋司令员率三十四大队到达平谷,其他各大队由伍主任指挥在平北进行游击战争,开辟平北抗日根据地。
7月上旬,冀东人民在地方党组织的领导下,举行了轰轰烈烈的人民武装抗日大起义,全盛时期,组成的抗日武装队伍达10万余人,其中属于抗联系统的有7万多人。这次起义规模之大,东起山海关,西至通县,北起青龙,南到渤海边的广大地区,有二十几个县。
7月8日,中共中央电示第四纵队速向遵化、迁安挺进,冲破敌人的包围,与冀东抗联会合。
邓政委、李参谋长率领三十一、三十三大队向东挺进,由于敌人合力围堵,加之连日大雨,部队跋山涉水甚为艰难。但是他们排除万难,奋勇前进,攻占了迁安县城。当时,各大队部署于迁安、卢龙、遵化、玉田、丰润地区。第十一支队指挥机关进到铁厂村,与起义部队会师了。
这一阶段,第四纵队主力和冀东抗联部队,已经攻克 8 座县城,摧毁遍布冀东农村的伪政权,并一度切断北宁路,使火车停运半月之久。这些胜利,经过中外通讯社传播,震动了平、津,影响到全国。
8月下旬,第四纵队和冀热边特委及抗日联军领导干部,在遵化县铁厂镇召开了重要会议。
铁厂会议,对冀东形势作了分析,决定成立冀察热宁军区。同时,计划成立冀察热宁边区行政委员会,以统一政权领导。推举宋时轮、邓华分任司令员、政治委员,下设 5 个军分区。在这以前,第四纵队在承滦兴、丰玉遵、蓟平密、平谷、迁安等县已委派了县长,成立了一部分区、乡政府。纵队还派出 3 个小的游击队,在迁安、遵化、蓟县 3 个地区动员群众,扩大部队,所有这些都显示了建设根据地的端倪。
第四纵队召开党委会,决定东面以热南的都山为根据地向平原发展,西面依托兴隆山地向平原发展。都山为第十一支队的根据地,兴隆山地为第十二支队的根据地。
9月1日,中共中央和北方局发出贺电,以十万分的高兴,庆祝抗日联军反日反汉奸起义的胜利及与八路军纵队的汇合,并向在起义中在前线上死难的烈士及其家属,致以崇高的敬礼!由于冀东国共两党同志及无党派抗日志士的合作,抗日联军与八路纵队的胜利,已给日寇以严重的打击,摧毁了冀东汉奸政权,发动了广大的民众,配合了全国的抗战。
10月,第四纵队开始西撤,并带走起义部队 5 万人,准备去平西整训,第二年整理成一个大部队,再回冀东。这个决定和西撤行动,违背了中央指示,使部队受到很大损失。第四纵队撤回平西后,由万余人减少至 4500 人,浩浩荡荡的 5 万起义军,到达平西时,还不到 2000 人。
七,改编为冀热察挺进军
10月底,第四纵队由冀东返回平西,恢复和开辟平西抗日根据地。10 月我第四纵队主力返回平西后,立即开始了恢复根据地的工作。十一支队在斋堂以南活动,消灭了三坡、堂上等地区的反动地主武装,摧垮了敌伪组织,重新建立了人民政权和群众团体组织,恢复了平西的局面。
1939年1月,第十一支队开辟房、涞、涿新区,瓦解了地主武装,肃清了汉奸土匪,打通了与冀中根据地的联系。并且扩大了部队,建立起一个房、涞、涿游击支队。
2月7日,根据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的指示,以第四纵队为基础,成立了冀热察挺进军,由肖克同志任司令员。由肖克、马辉之、伍晋南、宋时轮(宋走后为程世才)、邓华五人,组成了冀热察军政委员会。
八路军第四纵队从开创平西、开辟平北、挺进冀东到重返平西,时间虽仅半年多,但和敌伪展开了激烈的斗争,尽管当时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我大部队不得不机动灵活地转战各地。这次东进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消灭了敌人的有生力量,有力地配合了全国各地抗日战场的斗争。
后续将发表八路军冀热察挺进军发展史!
来源:战史独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