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脑梗发生,这3大药物不能停,7个原则要了解,您都知道吗?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3-27 10:28 3

摘要: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参考文献:
《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2019年版),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22年版),中华医学杂志,2022年第98卷第10期
《国际脑卒中预防与治疗进展》,中华神经科杂志,2023年第56卷第3期,页码104-112
《抗血小板药物在脑卒中二级预防中的应用专家共识》,中华神经科杂志,2024年第57卷第1期,页码23-35

当警铃声划破寂静的夜空,又一位脑梗患者被紧急送往医院。医生们争分夺秒抢救的背后,是一场本可避免的健康悲剧。

您可曾想过,预防脑梗,关键药物绝不能随意停用,而正确的预防原则,更是守护生命的重要防线。

脑梗塞,这个听起来专业的医学术语,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中风"。

它就像一个隐形的"杀手",不声不响地潜伏在我们身边,一旦发作,后果不堪设想。

根据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新发脑卒中患者约270万人,平均每12秒就有1人发生脑卒中,每21秒就有1人死于脑卒中。

更令人担忧的是,脑卒中的发病年龄正在逐渐年轻化,40-50岁的中青年人群也成为高发人群。

1. 抗血小板药物——血管的"防粘剂"

抗血小板药物是预防脑梗塞的一线用药,常见的有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它们就像血管中的"防粘剂",防止血小板相互粘连形成血栓。

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张教授强调:"对于已经发生过脑梗塞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患者,抗血小板药物是二级预防的基石,千万不能擅自停药。"

曾有一位65岁的李大爷,既往有高血压和糖尿病史,三年前轻度脑梗塞后一直规律服用阿司匹林和他汀类药物。去年春节前,因为听邻居说"吃阿司匹林容易出血",擅自停了药。

结果春节期间突发右侧肢体无力、言语不清,被紧急送医确诊为大面积脑梗塞,导致偏瘫、语言障碍,生活无法自理。

专家提醒: 脑梗患者服用抗血小板药物一般需要长期坚持,甚至终身服用,除非有明确出血风险或需要手术等特殊情况,否则不应擅自停药

2. 他汀类药物——血管的"清道夫"

他汀类药物不仅能降低胆固醇,还具有稳定斑块、抗炎、改善内皮功能等多重作用。

上海瑞金医院神经内科王主任介绍:"他汀类药物已被证实能显著降低缺血性脑卒中复发风险,降幅可达25%以上。"

研究显示: 对于脑梗患者,即使胆固醇不高,使用中等强度或高强度他汀类药物也能获益。

突然停用他汀类药物可能导致反弹效应,增加脑卒中复发风险。

俗话说:"长痛不如短痛",但在服用他汀类药物这件事上,可得"长痛"才行啊!有些患者担心他汀会伤肝伤肾,其实规范使用下,他汀类药物的安全性是有保障的,定期检查肝功能即可。

3. 降压药物——血管的"减压阀"

高血压是脑卒中的头号危险因素,每升高20/10mmHg,脑卒中风险就会增加一倍。武汉同济医院刘教授指出:"无论是一级预防还是二级预防,控制血压都是关键。

许多患者担心血压降得太低,其实对于脑卒中患者,只要没有明显不适,血压控制得越稳定越好。"

天津市一家三甲医院曾统计过住院的脑卒中患者,发现近40%的复发性脑卒中与擅自停用降压药有关。

一位患者形象地说:"降压药就像水龙头的阀门,突然关掉,水压会骤然升高,血管也是一样的道理。"

血压控制标准: 一般脑卒中患者血压控制目标为

原则一:定期随访,科学监测

脑卒中预防不是"一锤子买卖",而是需要长期坚持的健康管理过程。

专家建议,脑卒中高危人群和既往患者应每3-6个月进行一次系统评估,包括血压、血糖、血脂等指标监测,必要时进行颈动脉超声、经颅多普勒(TCD)等检查。

山东省立医院赵医生分享了他的经验:"很多患者出院后热情高涨,但时间一长就容易松懈。

我们现在采用'提醒式随访',定期电话或微信联系患者,有效提高了依从性。"

原则二:合理饮食,控制盐分

"民以食为天",饮食是预防脑卒中的重要环节。

专家推荐采用DASH饮食(高钾、高钙、高镁、高纤维、低脂肪、低钠)或地中海饮食模式。

特别强调: 中国居民平均每日食盐摄入量约为10.5克,远高于世界卫生组织建议的5克。

控制盐分摄入是预防脑卒中的简单有效措施。

原则三:适量运动,增强体质

《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建议,成年人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每次30分钟,每周5天。

对于老年人,太极拳、八段锦等传统运动方式也是不错的选择。

"一口气上五楼不费劲"是一个简单的自测标准。如果感觉吃力,说明需要加强锻炼了。

记住那句老话:"生命在于运动",确实是有科学依据的。

原则四:戒烟限酒,远离诱因

吸烟和过量饮酒是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研究表明,吸烟者脑卒中风险是不吸烟者的1.5-2.5倍。

而每天饮酒超过60克纯酒精(相当于白酒120毫升)的人,脑卒中风险显著增加。

有个老顺口溜说得好:"烟酒不沾身体好,适量饮酒益健康"。

对于已经有脑血管病的患者,最好能完全戒烟,酒精也要尽量避免。

原则五:睡眠充足,减轻压力

现代社会节奏快,压力大,很多人忽视了睡眠的重要性。

睡眠不足和睡眠质量差会增加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风险,间接提高脑卒中发生率。

专家建议成年人每天保持7-8小时的睡眠时间,保持规律的作息习惯。

遇到压力大的情况,可以尝试冥想、深呼吸等放松技巧。

原则六:管理多重危险因素

脑卒中的发生往往是多种危险因素叠加的结果。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房颤等慢性病都需要积极控制。

研究表明,有效管理这些危险因素可以预防80%以上的脑卒中。

特别提醒: 对于合并多种慢性病的患者,使用药物时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最好在医生指导下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原则七:了解预警信号,把握黄金时间

脑卒中前常有预警信号,如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表现为短暂的单侧肢体麻木无力、言语不清、视物模糊等症状,虽然症状会自行缓解,但需要高度重视。

记住脑卒中的"120"原则:

· 1分钟:识别脑卒中症状(面、言、手)

· 2小时:黄金救治时间窗

· 0延迟:立即拨打急救电话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生

来源:带我吃鱼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