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育、科技与人才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在新时代的背景下,面对新的定位,如何精准把握科教融合的育人方向,成为吕梁市离石区江阴高级中学教师杨振林长期深思的问题。今年,是他从教生涯的第13个年头。杨振林认为,科教融合是培育拔尖创新人才的关键途径,中
教育、科技与人才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在新时代的背景下,面对新的定位,如何精准把握科教融合的育人方向,成为吕梁市离石区江阴高级中学教师杨振林长期深思的问题。今年,是他从教生涯的第13个年头。杨振林认为,科教融合是培育拔尖创新人才的关键途径,中国应当探索并走出一条符合本国特色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路径。
长久以来,杨振林只是默默无闻的、身处教育一线的高中物理老师。但作为一个“90后”,他不想未来的教学之路都是按部就班,只做好分内工作。他不是一个“安分守己”的老师,却一心一意地想让学生在一个并不发达的地区得到更好的科学教育。
“年幼的时候我挺聪明,学习能力比较强,所以课余时间我并没有奋战在‘题海’里。那时候,家里的管教也不严格,课余时间我常去网吧。很多年后我回想起来,如果那时候有一个老师能指导我接触科技,我的未来会充满无限可能。”杨振林遗憾地笑着说道。从大同大学物理系毕业后,他就来到了江阴高级中学,每天重复着教室、办公室、家三点一线的生活。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带领学生参加了2019年吕梁市离石区第二届青少年机器人竞赛,这让他的教学轨道发生了转变,思想的齿轮开始转动,一扇名为“科技教育”的大门向杨振林打开了。
面对新机遇新挑战,杨振林的热血似乎被点燃了。他开始去培训机构学习,人工智能、编程、3D打印……利用一切课余时间,他埋头苦学,最终他骄傲地说:“当初我跟着学习的那些老师,后面都开始参加我的培训课程,跟着我学了。”
对于一个没有基础的团队,怎么能在科技竞赛中冲出一条路呢?杨振林坚定地说:“首先,我要克服畏难思想,积极参加培训,提升自己的科教能力;其次,在赛事的选择上我们尽可能选择竞争少的赛道;再次,没有技术我也不怕,我先从一个组织者做起,多带队参加比赛,积攒经验;最后,没有经费怎么办?不怕!有机房能开展设计课程就行,我们还可以参加很多免费的比赛。”
功夫不负有心人。多年来,杨振林先后辅导学生在省市国家级科技类竞赛中获奖500余次,在省市县各级科协组织的科技辅导员培训中担任讲师7次,策划组织培训县级以上科技辅导员4次,在线上平台发布短视频科普教学视频共计156个,播放量达300万次,策划县市级科技类竞赛6场,指导16所中小学开设科技类社团……他个人先后荣获“吕梁市十佳科普人物”“山西省十佳科学传播人物”,他指导学生参加的“全国师生信息素养提升实践活动”“‘科创筑梦’青少年FAST观测方案征集活动”“全国青少年人工智能创新实践交流活动”等比赛中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5个月以前,杨振林离开了物理课堂的讲台,自主申请去电教室当老师,他想利用更多的时间去深耕科教,服务更多的老师和同学。转岗初期,他跑遍了吕梁市的各大电脑维修店,回到学校后把老师们的电脑全部进行了升级维修,全面提升了老师们的工作效率。他创办了吕梁市创客教育学会,为学生们提供更多的比赛机会。
在2024年的比赛中,有一件事情深深地触动了杨振林。一名来自吕梁市临县黄白塔小学的学生高子恒,通过15天的突击学习,在国际青少年编程竞赛的省级、国家级和全球的赛事中都取得了金奖。自己是淋过雨的人,总会想着给别人撑伞。杨振林没想过能杀出这样一匹“黑马”,而就是这匹“黑马”,使他下定决心要全力以赴指导,争取让高子恒走向更大的舞台。
“这是我的兴趣所在,我感到很快乐!”杨振林高兴地说。他时常奔波在请教专家学者的路上,从不觉得疲累,他希望在学生心中埋下科学的种子,不断提升他们的科学素养,将孩子们的创新创造能力真正培养起来。
杨振林将青春都撒在了科学教育的这片热土上,他说:“我还年轻,有很多时间和经历去做科教事业。我愿意把我所学所会都倾心分享给老师和同学们。”在科教这条道路上,杨振林决心坚定地走下去,初心不渝、一路向前!
科学导报记者 杨洋
来源:科学导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