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深HR揭秘:薪资越高,被裁风险越大,打工人如何自保?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02 20:00 2

摘要:过去5年,裁员潮从未停歇,2025年第二季度财报出炉,多家高新技术领域的外企相继宣布大规模裁员,比例接近15%,意味着又有不少人面临失业。

撰文 | Randy

十点人物志原创

“因为你的绩效未达公司要求,我们也已经提供培训和辅导。基于公司管理制度,你已被列入裁员名单。”

在任职某互联网大厂HR期间,段有蕙每年需要说类似的话不少于100遍。

过去5年,裁员潮从未停歇,2025年第二季度财报出炉,多家高新技术领域的外企相继宣布大规模裁员,比例接近15%,意味着又有不少人面临失业。

影视剧中的裁员谈判场景,图源《凡人歌》

作为企业与员工之间的中介,HR在旷日持久的裁员潮中成为众矢之的:一方面,他们冲在裁员最前线,替公司做最脏的活,背最黑的锅;另一方面,HR往往被视为非核心部门,他们裁掉别人后,随时也可能被裁。

在社交媒体的舆论场,员工视角占据上风,吐槽HR是“资本的刽子手”。而身处风暴中心的HR则满腹委屈:“打工人何苦为难打工人?”

裁员,本是企业维持运营的常规手段,为何会将HR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当岗位不断缩减后,招聘市场还能留给普通人多少机会?

“裁员对HR来说也是历劫”

姚姚是一名机器人创业公司的人事主管,习惯在社交媒体上记录工作日常。7月初,她先后送走了两位同事,一位平日里相谈甚欢,另一位则是她手下的伙伴。

“虽说经历过无数次大大小小的裁员,每次内心依然很煎熬。”姚姚本科就读企业管理专业,入职这家公司5年来,经她手裁掉的员工有200余人。

在她的经验里,裁员大致分为两类:一种是面向全公司的大规模人事调整;另一种则是针对特定岗位的缩编。

每次启动前,老板会下达明确指标,如节省100万元,要求“平稳过渡”“避免仲裁”。接到通知后,HR根据情况设立专项小组或直接和业务部门沟通,以此敲定最终裁员名单。

《我在他乡挺好的》剧照

“薪资越高、表现越差、人员越冗余的岗位,越有可能被裁。”姚姚总结道。

近几年,她所在的公司不断寻求变现,先后尝试过升级运营团队、搭建销售部门,效果均未达预期,新招的销售和运营岗成了裁员的首选。

到了去年,在“降本增效”的压力下,研发岗也被列入“优化”名单。“原来全公司有四五个测试岗位,最后只留下了复合能力最强的那一位,把所有工作接了过去。”姚姚说,“业务leader刚开始很难接受裁自己的手下,但也清楚这几年商业化不顺,只能无奈同意。”

当裁员变成持久战,在公司意志和合规框架内,姚姚总结出了一套方法论:除非是时间紧、任务重的大规模裁员,她通常会避开会议室,约同事在园区咖啡馆边喝边聊。她习惯将谈话安排在周中,避免撞上周五或下班前的时段。“要快、准、狠,战线一拉长,人就容易变卦。”

在合法裁员的前提下,员工抱着“好聚好散”的心态,往往能很快达成一致。但有两种情况最为棘手:一是补偿金额谈不拢,二是补偿金迟迟不到位。由于公司财务问题,轻则几轮磋商,重则跑一趟仲裁庭。

《精英律师》剧照

网络上曾有帖子总结企业常见的裁员手段及其胜诉率。相比“岗位不胜任”或“绩效不达标”等容易败诉的理由,近两年企业最常用的辞退理由是“严重违纪”。

姚姚认可这一点,她回忆起最近一次仲裁:一名在公司工作3年的老员工,因屡次迟到被辞退。对方要求2N赔偿,老板只愿支付一个月工资。仲裁庭上调出考勤记录后,公司胜诉。

“21年,21人;22年,70余人;23年,近60人;24年,50余人;25年至今,数十人。”姚姚清楚记得每年裁员的具体数字。每次裁员前,她都会在日记本上做心理准备,而在高密度的谈判中,低落的情绪常常袭来,且持续一整天。

“为一位聊得很投机的同事办完离职手续后,我请她吃了散伙饭。她说自己每个月都要偿还一大笔房贷,孩子即将上小学,夫妻俩收入勉强支撑家庭开销。”

为了缓解内心的愧疚感,姚姚事后主动关心她,转发“35岁也能重新开始”的帖子互相激励。而另一位与她相谈甚欢的员工离职后,为表感激,曾送给她一对耳环。

裁员成了打工人头顶悬挂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而这一命运也无可避免地落到了HR身上。数据显示,在国外科技行业大裁员时,受影响最深的分别是HR和人才招聘(28%),软件工程师(22%)以及市场营销类岗位(7%)。

图片源于网络

40岁的甄妮在日常会议上接到了主管的裁员通知,她的内心很平静,迅速与同事谈好补偿方案,办理交接手续。她将这种从容归因于自己作为HR的职业觉悟,以及公司完善的制度。

“当裁员发生在自己身上时,我理性地接受了这个事实。”甄妮解释,“这么大的公司,我不担心它会坑我。”她长期从事人力资源工作,在福利完善的外企度过了大部分职场生涯,这让她对被裁有了更成熟的心态。

事实上,自2018年以来的几轮裁员潮中,越来越多打工人像甄妮一样,不再因被裁而陷入过度焦虑。甄妮和姚姚都感受到,如今员工的法律维权意识明显提高,对劳动法的熟悉程度已不亚于律师和HR等专业人士。在心理上,人们对裁员和劳动仲裁的羞耻感也大大减弱,“没被裁过,好像没上过班一样”。

HR的日子一直不好过

随着裁员和劳动权益问题频频成为焦点,HR在企业与员工之间的角色愈发微妙。

在社交媒体上,时常出现“老板的走狗,资本的刽子手”等言论,身处舆论漩涡中的HR也很委屈,“善良的人做不了HR”、“裁员不痛苦,痛苦的是不给钱裁员”。

《企业个体劳资关系冲突的传染性研究》指出,与加班文化相比,打工人更难接受的往往是裁员和拖欠薪资。“劳动者利益受损越大,企业个体劳资关系冲突的传染性就越强”。

HR是社交媒体上最受打工人吐槽的岗位

在资深HR段有蕙看来,当前劳资关系的对立加剧,主要源于职场环境不稳定。员工的安全感低,警觉性提高,长期处于随时爆发的“刺猬”状态;部分中小企业主追求短期利润,更倾向“赚一波快钱,收割完就离场”,宁愿冒法律风险违法裁员,也要节省成本。

去年,段有蕙结束了在互联网大厂7年的工作生涯,回到老家云南,成为一家小公司的人力资源经理。与大厂的高压环境不同,她发现小公司的制度不够完善,员工尽责性和抗压能力方面往往不如预期。

“大厂对于员工的招聘、培训、绩效管理、末位淘汰每一环节都已经规范化,通过专门的OA平台进行劳资合规管理。”她补充道,“而中小公司很难做到流程的百分百合规,也无法对细节严格把控。”

段有蕙入职老家公司后启动的薪酬改革

新官上任时,她在老板的指示下负责绩效管理和裁员,期间遇到过隐瞒怀孕、业绩差还要求“2N+1”和生育津贴补偿的员工。

“因为小公司没有入职体检,才造就了这种情况,”段有蕙说,“最终我们保留了她的岗位和社保,配合办理生育津贴,但这位员工后来主动离职了。”

作为替老板处理“脏活”的人,HR在公司内部经常遭遇非议。段有蕙的做法是:就事论事,该反击的反击,该疏通的疏通。

当有同事恶意散布谣言时,她当场录音,警告对方要么立刻道歉,要么法庭见。

由于考核变严,有员工当面讽刺她是“领导层请来的外来和尚”,用完就会丢。她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在她看来,空降来的HR推行改革,最重要的是获得领导的支持。“导师曾告诉我,做HR要为员工争取权益,但更要谨慎行事。经过这些年的摸爬滚打,我觉得首先要让老板满意。”

随着“降本增效”成为互联网语境中的流行词,HR的职责也在发生变化。如何在“降本”之后提升效率,成为考验HR职业素养的重要课题。

今年年初,在段有蕙的主导下,公司启动了“降本增效”计划。人员、开支和福利的缩减是常规的“降本”手段,而她的策略则是通过提升效率来逐步实现成本控制。

在绩效工资之外,段有蕙为销售部门设定了每季度4K到1W2不等的市场拓展激励。该奖励方案门槛较低,实施后,员工们开始调动私人资源拓展业务。

“我喜欢‘非业务交流’这个词,平时应关注员工的职场情绪,适时提供帮助和疏导,哪怕是朋友圈点赞、生日送句祝福,点到为止的情感联系,都是激发员工干劲的方式。”

段有蕙为鼓舞员工士气制作的小奖章

然而,在裁员的情况下,员工的情绪和敬业度难免会受到影响。《企业裁员对幸存者行为特征影响的分析》指出,企业裁员越频繁,员工的工作不安全感就越强,容易出现疲劳、抑郁、失眠等问题,敬业度也随之降低。

姚姚发现,每次大规模裁员后,员工常常处于“惊弓之鸟”的状态,HR的存在成了敏感话题。

“大家总是担心自己会是下一个被裁的目标。有时我找某位员工谈事情,对方的第一反应是戒备地问‘找我有什么事?’”

为了缓解公司内的紧张氛围,姚姚决定从小事着手,她留意到同事们喜欢喝冰饮,便主动购置了制冰机,自己熬煮酸梅汤,为大家消暑。公司水池、灯具出现故障时,她总是第一时间联系维修。

姚姚公司的特供绿豆汤

秉承着“花小钱办大事”的理念,每当项目或业务有了进展,姚姚会第一时间向团队传递好消息,她认为这不仅能让参与者“被肯定”,也让其他员工直观地看到业务成果,增强了集体的信心。

现在招人要的是“落难的英雄”

在“降本增效”的背景下,裁员与招聘成了天平的两端。

一端承载着沉重的成本压力,而另一端则需要不断加砝码,以确保企业的平稳运营。

这一趋势得到了数据的佐证:“21世纪经济报道”统计,自2022年起,四大行金融科技岗位的秋招规模大幅缩减,有的岗位从原定的770人锐减至2024年仅招30人。而“前程无忧”的调查亦显示,尽管曾有55.7%的受访者计划跳槽,实际成功率仅为4.3%,人均投递简历超12次,获得5次以上面试邀约的不足10%。

姚姚称,如今她所在的公司越来越青睐学习能力强、具备复合背景的“潜力股”。除了基础的岗位匹配度外,能否快速适应新技术,是否主动拥抱AI,成了招聘中的关键考量。

年龄方面,25至30岁仍是最优区间,35岁门槛不仅还在,反而变得愈加凸显。

图源:电视剧《欢乐颂》

她进一步提醒,在当前的招聘环境下,候选人应避免表现出过度关注个人得失的态度,例如频繁询问“要不要加班”或“福利怎么样”,可能会引起雇主的反感。

有网友戏称,如今企业理想的招聘对象是年轻有为的“少年将军”、能迅速解决问题的“救火英雄”,以及在经历挫折后依然具备高能力的“落难凤凰”。老板永远希望以最少的成本,招募能为公司带来最大价值的人。

段有蕙并不否认。她称,相较五六年前,如今企业对人才的核心评估维度,如岗位匹配度、价值观和发展潜力,并未发生根本性变化,但现在更侧重于“性价比”和“稳定性”这两点。

段有蕙日常在社交账号上记录工作感想

她所从事过的企业以往遇到合适人选可能会提供溢价薪资,但现在反倒普遍存在10%-20%的压价空间。企业如今更看重稳定价值,也因此会对职业空窗期超过半年、单段任职短于18个月的候选人持谨慎态度。

值得注意的是,具有劳动仲裁记录或处于已婚未育的求职者,常常会面临更大的就业挑战。部分企业对有仲裁记录的员工存有顾虑,而已婚未育女性面临的隐形就业歧视,已成为招聘市场的潜规则,这导致越来越多职业女性选择隐瞒婚姻状况,以避免遭遇不公平的待遇。

尽管企业在招聘时往往会进行背景调查,但由于专业背调的费用较高,少则几百,多则上千,多数中小企业的预算有限,因此通常只对核心岗位开展背调,而不会全面筛查。

《凡人歌》剧照

在竞争激烈的就业环境中,普通打工人如何争取更多的主动权,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对于即将裁员的迹象,段有蕙总结出了一些关键信号:严抓考勤、业务持续萎缩、岗位冻结招聘以及高层频繁变动。“裁员大部分都是因为资金问题,可以关注公司股权信息变更、营收亏损情况。如果变动频繁且亏损严重,公司很可能会启动裁员。”

至于是否会轮到自己,平时可以多做复盘:绩效是否持续下滑?是否很久未接到关键项目,逐渐被边缘化?是否与上级领导有过重大争执或关系恶化?

如果真的被列入裁员名单,首先要根据劳动法判断公司是否违法裁员?如果是合法裁员,可以通过协商获得合理赔偿,确保好聚好散;而若是违法裁员,则要多留一些心眼,包括全程录音谈话、拒签空白文件、保留所有工作记录和证据、确保正常打卡上下班等等。

作为同时经历过裁员和被裁的HR,甄妮或许能为寻找新工作的打工人提供一些经验。

在离职后的第一个月,甄妮在家人的支持下,与同样处于GAP期的闺蜜一起旅游,调整心情,走出失业带来的阴影,为下一步的职业规划做准备。

甄妮去旅游期间的照片

回来后,她迅速投入找工作,有针对性地更新简历、明确筛选标准。她熬过了投递上百个岗位却几乎没有回应的艰难时刻。后来,她在猎头的邀请下,以“薪资稍降,权限升级”的条件,成功入职了一家小而美型的外企,至今工作了近一年。

“我始终相信,人生的容错率很高。虽然眼前的变动令人沮丧,但只要坚持下去,总会有东山再起的机会。”

来源:星途望远镜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