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台北故宫博物院的众多珍藏中,一幅纵15.8厘米、横129.7厘米的纸本小楷长卷,静静诉说着明代书法大家文徵明晚年的艺术高度。这幅《小楷盘谷叙》,以“时年八十有四”的款署,成为窥探其晚期小楷风格的绝佳范本,更是书法史上“人书俱老”的生动注脚。
在台北故宫博物院的众多珍藏中,一幅纵15.8厘米、横129.7厘米的纸本小楷长卷,静静诉说着明代书法大家文徵明晚年的艺术高度。这幅《小楷盘谷叙》,以“时年八十有四”的款署,成为窥探其晚期小楷风格的绝佳范本,更是书法史上“人书俱老”的生动注脚。
提及《盘谷叙》,其文本本身便自带文化重量。这是唐代文学家韩愈为友人李愿所作的名篇,文中借对盘谷山“泉甘而土肥,草木丛茂,居民鲜少”的描绘,抒发对隐士生活的向往与对世俗官场的批判。文徵明在八四高龄选择书写此文,或许正是其晚年心境的映射——历经世事沧桑后,对平淡超然生活的追求,与韩愈笔下的盘谷意境不谋而合。当笔墨与文思相遇,这幅作品便有了超越书法技法的精神内核。
从艺术风格来看,此卷最令人称道的,便是“工整中见洒脱,秀媚中透老辣”的独特气质。文徵明一生钻研小楷,早年取法欧阳询的严谨、赵孟頫的秀润,中年融入王羲之《黄庭经》《乐毅论》的魏晋风骨,到了晚年,早已将各家所长熔于一炉,形成独树一帜的风貌。
细观其用笔,清劲中带着苍润的质感。横画起笔露锋而不尖刻,收笔顿挫含蓄,如老树枯藤般遒劲;竖画挺拔如松,却非一味僵直,而是在细微处藏有弹性,尽显“力能扛鼎”的功底;撇捺舒展如羽翼,既保持了小楷的精致,又不失行书的灵动。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此时的文徵明虽年事已高,却无丝毫滞涩之感,每一笔都交代得清晰利落,可见其日常临池不辍的深厚积累。
在结字与布局上,《小楷盘谷叙》更是将“疏朗开阔,骨肉停匀”发挥到了极致。单个字体大小匀称,结构严谨却不呆板,如“谷”“泉”“草”等字,笔画繁简处理恰到好处,既符合楷书的法度,又暗含变化之趣。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留白得当,行距略宽于字距,使得整幅长卷在视觉上疏密有致,宛如山间溪流般从容流淌,毫无拥挤局促之感。即便通卷书写,也始终保持着一致的节奏,足见其掌控全局的能力。
更难得的是,这幅作品还藏着“老辣”与“秀媚”的巧妙平衡。文徵明的小楷素来以秀雅著称,但在《小楷盘谷叙》中,我们能看到他晚年对笔力的突破——某些笔画的转折处略带方折,撇画末端偶见飞白,这些“老辣”的细节,打破了秀媚可能带来的柔媚之态,赋予作品苍劲的骨力。就像一位老者,虽面容温和,却在眼神中藏着历经岁月沉淀的坚毅,这种反差感,正是“人书俱老”的精髓所在。
卷前清人张若霭所绘的配图,更为这幅书法作品增添了几分雅致。张若霭以细腻的笔触描绘盘谷山的清幽景致,山水与书法相互映衬,让观者在品味笔墨之美的同时,更能身临其境般感受到《盘谷叙》的文本意境,形成“诗、书、画”三位一体的审美体验。
对于当代书法爱好者而言,《小楷盘谷叙》的价值不仅在于欣赏,更在于借鉴。它告诉我们,小楷并非一味追求工整精致,更要在法度之内寻求灵动,在熟练之外沉淀心境。文徵明以八四高龄仍能写出如此精妙的作品,这份对书法的执着与敬畏,更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品格。
如今,当我们隔着时空欣赏这幅长卷,仿佛能看到白发苍苍的文徵明,正端坐案前,一笔一画地书写着对艺术的坚守。《小楷盘谷叙》早已超越了一件书法作品的范畴,它是文徵明晚年生命状态的写照,更是中国书法艺术中,技法与心境、传统与个性完美融合的典范。这样的作品,值得每一位书法爱好者细细品味,慢慢感悟。
壮士留步!编辑不易,恳请点赞、评论、转发,不胜感激!(图片来自网络,只为传播艺术)
来源:牧之堂弘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