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明成化年间,苏州城出了一位神童,姓唐名寅,字伯虎。此子生得眉清目秀,天资聪颖,五岁能诵诗,七岁能属文,十岁时已能将《兰亭序》临摹得惟妙惟肖。待到十六岁那年,他的一幅《烟波钓叟图》在江南文人雅集中惊艳四座,从此名声大噪。
明成化年间,苏州城出了一位神童,姓唐名寅,字伯虎。此子生得眉清目秀,天资聪颖,五岁能诵诗,七岁能属文,十岁时已能将《兰亭序》临摹得惟妙惟肖。待到十六岁那年,他的一幅《烟波钓叟图》在江南文人雅集中惊艳四座,从此名声大噪。
唐伯虎作画时有个习惯,喜在画室中焚一炉好香,泡一壶明前龙井,待心神宁静后方才提笔。那《烟波钓叟图》便是他在这样一个春日的午后所作。画中老渔翁独坐船头,手持钓竿,神情恬淡;远处山色空蒙,近处水波不兴,整幅画透着一股超然物外的意境。
"妙哉!此子笔下已有大家风范!"当时在场的文徵明之父文林拍案叫绝,"假以时日,必成一代宗师。"
自此,唐伯虎门前车马渐多,求画者络绎不绝。起初他还认真对待每一幅画作,渐渐地,随着赞誉之声日盛,他心中不免生出几分骄矜之气。
这一日,唐伯虎正在自家庭院中与几位好友饮酒赏花。院中牡丹开得正艳,姹紫嫣红,好不热闹。酒过三巡,友人周臣笑道:"伯虎兄,如此良辰美景,何不即兴作画一幅?让我等开开眼界?"
唐伯虎已有三分醉意,闻言大笑道:"这有何难?取笔墨来!"说罢,一挥而就,顷刻间一幅《富贵牡丹图》便跃然纸上。
众人围观,只见画中牡丹娇艳欲滴,仿佛能闻到花香,纷纷赞叹不已。唯有一位名叫张灵的老画师微微皱眉,欲言又止。
唐伯虎瞥见,不悦道:"张老先生莫非觉得在下画得不好?"
张灵捋须道:"非也非也。唐公子笔力雄健,设色精妙,只是..."他顿了顿,"只是这牡丹虽艳,却少了几分风骨;虽美,却缺了几分神韵。"
唐伯虎闻言,脸色顿时沉了下来。周臣见状连忙打圆场:"张老先生年纪大了,眼光难免不同。伯虎兄的画作在苏州城谁人不赞?"
张灵摇摇头,不再多言,只是临走时意味深长地说:"唐公子天赋异禀,若能沉下心来,必成大器。老朽多言了。"
待客人散去,唐伯虎独自站在画前,越看越觉得张灵所言非虚。这牡丹确实艳丽有余而神韵不足。他烦躁地将画揉作一团,掷于地上。
此后数月,唐伯虎尝试创作多幅画作,却总觉不如意。一日,他对着空白的宣纸发呆半日,竟一笔未落。这种前所未有的困境让他坐立不安。
"莫非我的才思枯竭了?"唐伯虎喃喃自语。思索再三,他决定出门游历,寻访名山大川,或许能找到新的灵感。
第二日,唐伯虎简单收拾行装,告别家人,独自踏上了前往武夷山的旅途。一路上,他走走停停,时而驻足写生,时而与路人攀谈,倒也逍遥自在。
这一日,他来到武夷山下的一个小村庄。天色已晚,便在村中客栈住下。客栈老板见他是读书人打扮,便热情相邀:"公子远道而来,可曾听说过我们这里的九鲤仙人庙?"
唐伯虎摇头:"未曾听闻,还请老丈指教。"
老板神秘地说:"传说古时有九条鲤鱼在此修炼成仙,能点化有缘人。庙虽不大,却极是灵验。尤其是月明之夜,常有文人墨客前往求梦。"
唐伯虎心中一动:"哦?竟有此事?"
"千真万确!"老板压低声音,"去年就有一位落第举子,在庙中过夜后得仙人指点,今年便高中了!"
唐伯虎虽不全信,但也起了好奇之心。次日一早,他便向老板打听清楚路线,独自前往九鲤仙人庙。
山路崎岖,林木葱郁。走了约莫两个时辰,唐伯虎遇到一位正在溪边垂钓的老渔夫。
"老伯,请问九鲤仙人庙还有多远?"唐伯虎拱手问道。
老渔夫抬头打量他一番,笑道:"年轻人是去求功名还是求技艺?"
唐伯虎一怔:"老伯如何知道我是去'求'而非游玩?"
"呵呵,"老渔夫收起钓竿,"去九鲤仙人庙的,十有八九是有所求。老朽在此垂钓三十年,见得多了。"
唐伯虎如实相告:"晚生习画多年,近来却觉才思枯竭,故想前往一探。"
老渔夫点点头:"原来如此。庙就在前面山腰处,转过这个山坳便到。不过..."他意味深长地说,"仙人点化,往往不在庙中,而在心间。公子切记。"
唐伯虎似懂非懂,谢过老渔夫后继续前行。果然,转过山坳,一座小巧的庙宇便出现在眼前。庙前有九级石阶,象征九鲤跃龙门;庙门两侧各有一株古松,苍劲挺拔。
庙中只有一位年迈的庙祝。见有客人来,庙祝颤巍巍地迎上来:"这位公子是来上香还是求梦?"
唐伯虎道:"听闻此庙灵验,特来一观。不知可否在此借宿一晚?"
庙祝笑道:"自然可以。不过庙中简陋,只有偏厢一间空房,公子莫嫌。"
唐伯虎连忙道谢,随庙祝来到偏厢。房间确实简陋,只有一床一桌一椅,但收拾得很干净。窗外正对着一片竹林,风过时沙沙作响,倒也别有一番意境。
安顿好后,唐伯虎在庙中四处参观。正殿供奉着九鲤仙人的神像,神像前香烟缭绕。他虔诚地上了一炷香,心中默念求艺精进的愿望。
傍晚时分,庙祝送来简单的斋饭。用过饭后,唐伯虎取出随身携带的笔墨纸砚,想在灯下作画。可对着窗外渐起的月色,他却迟迟无法下笔。
"奇怪,如此美景,为何我却画不出来?"唐伯虎烦躁地搁下笔,走出房门。
此时皓月当空,庙前的石阶泛着银光,远处的山峦如黛,近处的松影婆娑。这般景致,本该是画家梦寐以求的题材,可唐伯虎站在月下,只觉得心中一片茫然。
"我这是怎么了?"他喃喃自语,"从前随手就能画出的景致,如今竟无从下手?"
他在庙前石阶上坐下,望着月亮发呆。不知过了多久,困意袭来,竟倚着石柱睡着了。
朦胧中,唐伯虎看见一位白衣仙人踏月而来。仙人身姿飘逸,面容慈祥,手中执一拂尘。
"唐寅,你可知为何画不出眼前之景?"仙人开口,声音如清泉流淌。
唐伯虎慌忙行礼:"请仙人指点。"
仙人轻拂衣袖:"你年少成名,天赋过人,却也因此心生骄矜。画艺一道,贵在心静。你近来可曾真正静下心来观察过一草一木?可曾为画好一片竹叶而反复练习百遍?"
唐伯虎汗颜:"这...确实不曾。"
"心浮气躁,根基不牢,如何能画出神韵?"仙人叹息,"今日我赠你一担墨锭,望你回去后潜心修炼,莫负天赋。"
说罢,仙人一挥拂尘,唐伯虎面前出现了一担乌黑发亮的墨锭。他正欲道谢,却见仙人已化作九条金鲤,游向月光深处。
"仙人留步!"唐伯虎大喊一声,猛然惊醒,发现自己仍在庙前石阶上,天边已现鱼肚白。
"原来是一场梦..."他揉揉眼睛,正要起身,却发现手边真有一锭墨,乌黑发亮,与梦中一般无二。
唐伯虎如遭雷击,呆立当场。庙祝此时走来,见他神色异样,关切地问:"公子可好?莫非做了怪梦?"
唐伯虎将梦中情形告知,庙祝听后抚掌笑道:"恭喜公子得仙人点化!这九鲤仙人庙的梦,向来灵验。公子既得赠墨,必是仙缘深厚之人。"
唐伯虎小心收起那锭墨,心中已有决断。他告别庙祝,匆匆赶回苏州。
回到家后,唐伯虎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在后院筑了一座小亭,取名"梦墨亭"。亭中只设一桌一椅,桌上摆放着那锭仙人所赠的墨。
从此,他闭门不出,日日在亭中潜心作画。从最基础的线条开始,一笔一画,反复练习。画竹时,他会站在竹林前观察数日,直到将竹子的神韵烂熟于心;画山时,他会登高远眺,体会山势的起伏变化。
起初,他每画完一幅便觉不满,撕毁重来。渐渐地,他的笔下开始有了神采。那锭仙墨也神奇,似乎永远用不完,而且研磨出的墨色格外润泽。
一年后的一个春日,文徵明来访。当他看到唐伯虎的新作时,惊得说不出话来。
"伯虎兄,这...这画..."文徵明指着亭中悬挂的一幅《松鹤延年图》,"与从前大不相同了!"
确实,画中松树挺拔遒劲,仙鹤栩栩如生,整幅画透着一股超凡脱俗的气息,与唐伯虎从前华丽精致的风格截然不同。
唐伯虎微笑:"这一年来,我闭门思过,重头练起。方知从前所学,不过皮毛。"
文徵明感慨道:"难怪家父常说,真正的大家,永远觉得自己学得不够。伯虎兄能有此悟性,将来成就不可限量。"
此后,唐伯虎的画艺日益精进,名声也越来越大。但他始终保持着谦逊好学的态度,常对弟子说:"艺无止境,我辈当时时自省。"
那"梦墨亭"成了他每日必去的地方。有人说,夜深人静时,常能看到亭中有金光闪烁,似有九条金鲤游动。而那锭仙墨,直到唐伯虎晚年仍在使用,从未干涸。
唐伯虎晚年曾作《梦墨亭记》一文,记述这段奇遇。文中写道:"艺之大道,在勤在专;心之至诚,感天动地。九鲤仙人赐墨之恩,伯虎终身难忘。故筑亭以记,警醒后世:天资虽美,不琢不成器;灵感虽妙,不勤难为继。"
至今,苏州古城仍流传着"唐伯虎梦墨"的故事,而那座"梦墨亭"的遗址,也成了后世学子瞻仰的圣地。每每有人在此驻足沉思,仿佛还能听到那位风流才子的谆谆告诫:"画道无涯,唯勤是岸。"
来源:故事大王一点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