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书法艺术的长河中,文徵明的《草书跋黄庭坚刘梦得竹枝词卷》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独特的魅力。此作纸本,纵29.5厘米,横133.4厘米 ,创作于1519年,现藏于无锡博物院 ,虽历经数百年岁月,却依然熠熠生辉。
在书法艺术的长河中,文徵明的《草书跋黄庭坚刘梦得竹枝词卷》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独特的魅力。此作纸本,纵29.5厘米,横133.4厘米 ,创作于1519年,现藏于无锡博物院 ,虽历经数百年岁月,却依然熠熠生辉。
1519年,五十岁的文徵明正值艺术创作的成熟阶段。他一生浸淫翰墨,楷、行、草诸体皆臻妙境,尤工行书,笔底自带晋唐遗韵,又融宋人意趣,形成温润秀劲、端庄雅正的独特风格。而此时,他面对黄庭坚所书的草书《刘梦得竹枝七篇》,有感而发,挥毫写下这篇跋文,成就了一段跨越时空的翰墨对话。
文徵明这卷草书,笔势曲屈环绕,线条清瘦明朗,结体疏放空灵,通篇奔放流走,乍看确有怀素草书的洒脱意味,然而细究笔法,却全仿黄庭坚。字形上,以欹侧取势,纵横跌宕,几乎每个字都有倾斜之态,却通过巧妙的呼应配合,在奇险中达成平衡,如“撑崖”的“撑”字,左部提手旁大幅度左倾,却借“云”字与“崖”字重心的右移,让整列字稳而灵动,形成参差激荡之势。横画或倾侧朝下,或斜逸向上,竖画则虬曲不正,于变化中展现瑰丽跌宕的韵致 。
在用笔上,多见长画短点,峭劲多姿。像“竹”字简化为长形折笔与两点;“二”“三”“八”“不”等字化作点的不同排列;“入”字长撇长捺,纵逸成趣,尽显黄氏风格。 章法布局上更是错落有致,雄放奇肆。通过字重心的左右移动实现整列平衡,如第二列“竹枝二篇云撑崖”七字,“竹枝”重心左倚,后五字偏右,却借“篇”的长撇与“撑”左部的欹侧相互呼应,似欹反正 。也有整列重心欹侧,与旁列穿插借让,如第一列右斜、第六列左斜,形成灵动多变的布白 。字形大小变化丰富,笔画少的字故意放大,如“入”“也”“之”等,既拓展了线条的纵横感,又增加了章法中的布白,精巧至极。卷末款署的行书,中宫紧敛,长笔四展,挺拔苍劲,尽显黄体神韵。
不过,文徵明的狂草虽体貌与黄庭坚相似,气势豪放,却也存在一些不足。其为人品性端方、循规蹈矩,在演绎狂草这种注重性情抒发的书体时,稍显力不从心。作品中因书写过于认真着意,出现用笔空乏、时有败笔的情况,如“也”字末笔僵硬无神,“之”字笔画生硬脱节 ;情感抒发不足,节奏平淡,通篇无墨色枯淡变化与势态拉伸,难以引发观者的情感共鸣 。
尽管如此,这件作品仍弥足珍贵。它不仅是文徵明大草作品的典型代表,体现了他对前代大师书法的深入研习与致敬,更是书法史上两代大师精神的交融碰撞,见证了晋唐风韵与宋元意趣的传承脉络 。如今展卷欣赏,那一笔一划间,既有文徵明对书法艺术的执着与敬畏,也让我们得以领略到古代书法大家在笔墨世界里的交流与传承 。
壮士留步!编辑不易,恳请点赞、评论、转发,不胜感激!(图片来自网络,只为传播艺术)
来源:牧之堂弘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