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祈愿:月老牵线结佳偶,魁星点斗耀文名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8-29 15:25 4

摘要:除了是中国传统的乞巧节之外,七月初七为道教五腊日之一的“道德腊”。道教据古代“腊日”祭先祖、百神之制,创五腊日(南北朝成书的《赤松子章历》已载此),至今为道教所奉行。

七夕•“道德腊”

除了是中国传统的乞巧节之外,七月初七为道教五腊日之一的“道德腊”。道教据古代“腊日”祭先祖、百神之制,创五腊日(南北朝成书的《赤松子章历》已载此),至今为道教所奉行。

据《赤松子章历》记载:七月初七道德腊,五帝校定生人骨体枯盛,学业文籍,名官降益。其日可谢罪、请福、服气、沐浴、祭祀先亡。其日不可伐树碎石,食啖酸咸,乘骑临险。可导引摄理,展舒筋骨。

古人认为一些特殊的日子天生带有神性。如:正月正、二月二、三月三、五月五、六月六、七月七、九月九,这些日子俱因为阴阳特殊的角度,有着特殊的能量,而均被视为吉庆日。所谓“七日来复”,古人基于对北斗七星和七曜(金、木、水、火、土、日、月)的专研与崇拜,发现“七”不仅蕴含了一种周期和期限,也预示了新的变化与开始,从而最先成为推崇的天数。“七”又与“吉”谐音,“七七”也有双吉之意。所以,在七夕日存好心、说好话、做好事,更容易收获美好的愿望。

七夕•魁星诞辰

同时,很多人不知道,今天也是魁星诞辰。道教奉“魁星”为主文运、文章之神,后世建魁星阁并塑神像以崇祀之,在民间有着广泛的影响力。

魁星,又称奎星。究其源,与古代奎宿崇拜有密切的关系。奎宿为星官的名称,又叫“天豕”、“封豕”。为二十八宿之一,古人认为他是主管文运的神,遂对其加以崇拜。清代学者顾炎武《日知录》卷三十二说:“今人所奉魁星,不知始自何年,以奎为文之府,故立庙祀之。乃不能像奎,而改奎为魁。又不能像魁,而取之字形,为鬼举足而起其斗。”略见自奎而魁的缘由。《玉函山房辑佚书》所辑《考经授神契》云:“奎主文章。”指的也是这位星神。东汉宋均对此注曰:“奎星屈曲相钩,似文字之画。”可见,在东汉时,已有“奎主文章 的信仰,并常以“奎”称文章、文运,如称秘书监为“奎府”,称皇帝写的字为“奎书”、“奎章”。

过去,几乎每个城镇都有魁星楼、魁星阁。因“魁”又有“鬼”抢“斗”之意,故魁星又被形象化——一副张牙舞爪的形象。传说他那支笔专门用来点取科举士子的名字,一旦点中,文运、官运就会与之俱来,所以科举时代的读书人将其视若神明。

唐宋时,皇宫正殿的台阶正中石板上,雕有龙和鳌(大龟)的图像。如吊考中进士,就要进入皇宫,站在正殿下恭迎皇榜。按规定,考中头一名进士的(状元)才有资格站在鳌头之上,故有“魁星点斗,独占鳌头”之誉。

宋代人同秘在《癸辛杂识》中就有当时考中状元,朝廷“送镀金魁星杯柈(盘)一副”的记载。明朝人陆深在《俨山外集》中也描述了士生们在座右贴魁星图和考场出售魁星像的热闹场面。这些皆表明士生们都希望“魁星点斗,金榜题名”。

农历七月初七,又称“魁星生日”。“魁星”系北斗一星宿名。民间谓“魁星主文事”。闽东一带读书人崇敬魁星,仅次于孔子,于“七夕”更有“拜魁星”之俗,在这一天礼拜魁星,可享文运亨通,学业昌隆。

七月七日是魁星的生日。魁星文事,想求取功名的读书人特别崇敬魁星,所以一定在七夕这天祭拜,祈求他保佑自己考运亨通。魁星爷就是魁斗星,廿八宿中的奎星,为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也魁星或魁首。传说魁星爷生前虽然满腹学问,可惜每考必败,便悲愤得投河自杀了。岂料竟被鱉鱼救起,升天成了魁星。因为魁星能左右文人的考运,所以每逢七月七要拜.“拜魁星”仪式亦在月光下举行,和拜织女相类似,下面教你怎么拜魁星。

七月七的晚上在家中阳台下,仰对星空,摆好神案,上面需要净水三杯,香炉一个,香用沉香为宜。备好蜡纸、香花、香茶、水果水果2样,然后净手对魁星的画像,或者设置牌位,牌位供俸:“文昌梓潼帝君、九天司命真君、扶文启运魁斗星君”神位。神位用红纸墨汁书写,上香叩拜,默念魁星宝诰三遍。

然后祈祷说出自己名字生辰为别人祈求就说他人的名字生辰,弟子XXX谨以鲜花果酒之仪供奉敬献于文昌帝君,九天司命真君,扶文启运魁斗星君。座前,祈文昌高照,文星武星照临,佑弟子XXX灵气降神,文华清秀。神识通明,智慧聪灵,心光自然,进修德业。然后磕头礼拜。待香尽后,烧化纸钱。茶水倒于阳台外即可。

七夕•乞巧节

在中国古代,农历七月初七日夜晚,气候温暖,草木留香,这就是人们俗称的“七夕”,也称之为“乞巧节”或“女儿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浪漫、唯美的一个节日,更是过去姑娘们最看重的日子。

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后来的唐宋诗词中,妇女乞巧也被屡屡提及,唐朝王建有诗说“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据《开元天宝遗事》载:唐太宗与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宫夜宴,宫女们各自乞巧,这一习俗在民间也经久不衰,代代延续。

月下老人,专管婚姻的媒神

月下老人,简称“月老”,是中国民间传说中专管婚姻的红喜神,也就是媒神。

记载月老最早的文献资料出自唐代李复言的《续玄怪录·定婚店》。

杜陵韦固于宋城遇一老者,倚囊坐阶,对月检书。韦固问所检何物,答曰 “天下婚牍”;又问囊中药,曰 “赤绳”——“以系夫妻之足,虽仇敌之家、贵贱悬隔、天涯异乡,此绳一系,终不可逭。” 这位月下检书、囊藏赤绳的老者,便是后世奉为婚姻之神的月老。他执红绳、记姻册,一线牵起万世情缘,无论未婚求偶、已婚求和,皆可向其祈请。

每到七夕节、八月十五月老圣诞,许多尚未婚配的男女,都会到庙里诚心祈拜月老仙师,希望得到月老的护佑加持,助千里姻缘一线相牵。

来源:星座小讲堂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