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跨入华东师大校门几步,迎面是一条碧波荡漾的小河,两岸垂柳拂面。绿荫深处,是一栋栋设备完善的教学楼、实验室和藏书几十万册的图书馆。稚气未脱的王申酉抑制不住狂喜的心情。从今天起,他就要在这环境优美的重点大学度过有意义的五年大学生活。这对于他这样一个工人子弟来说,是
62年秋天。17岁的少年王申酉,以480分的高考成绩考入著名的华东师范大学物理系。
跨入华东师大校门几步,迎面是一条碧波荡漾的小河,两岸垂柳拂面。绿荫深处,是一栋栋设备完善的教学楼、实验室和藏书几十万册的图书馆。稚气未脱的王申酉抑制不住狂喜的心情。从今天起,他就要在这环境优美的重点大学度过有意义的五年大学生活。这对于他这样一个工人子弟来说,是多么幸运和难得!
他的父亲是闸北区工商联的勤杂工人,母亲是火柴厂的女工。他是他家祖祖辈辈和所有亲戚中的第一个大学生。
解放了,他不再像哥哥一样去当童工,五岁上了小学。小申酉是多么喜欢读书啊。只是,他家是个多子女的工人家庭。他有两个哥哥、一个姐姐和三个弟弟,九口之家全靠父母每月不到一百元的微薄工资维持生活。小申酉不能像别的孩子一样有零用钱可以去买自己心爱的书籍。
孩子们久已盼望的春节到了。长辈和亲戚给了申酉兄弟一点“压岁钱”。去买诱人的糖果吗?去买更诱人的花炮吗?不,小申酉早已想买一本书。光他一个人的“压岁钱”还不够买一本书,怎么办呢?小申酉忽闪了一下大眼睛,给弟弟们讲了一个有趣的故事,把弟弟们吸引住了。
“你们说,这个故事好听不好听?”
“好听,好听!”弟弟们拍着小手叫着。
“还要不要听?”小申酉故意逗弟弟。
“要,要。”弟弟们听得更欢了。
“这个故事你们知道是从哪里来的?是从一本有趣的书中来的。这本书里还有许许多多有趣的故事,你们要不要买?”
“要,要!”天真的弟弟终于把他们的“压岁钱”全都交给哥哥,小申酉凑足了钱,买了《三毛流浪记》和《小公鸡历险记》,高高兴兴地给弟弟讲起来。
王申酉读书的兴趣越来越浓了。他跟着大人走亲戚,一言不发,只顾坐在一旁看书。姆妈要他烧饭,他捧着书本在炉子旁看着,看着,饭烧焦了也不知道。为了夜里看书不肯熄灯,他不知挨了父母多少骂。可他一有零钱,就买节干电池装上小灯泡,钻进被子里面看书。
他成了黄埔区图书馆的“老读者”。放学回家,放下饭碗,立即上图书馆。他爱看《水浒》、《三国演义》、《牛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斯巴达克思》《烈火金钢》等描写英雄人物的书,特别爱看《牛虻》,他看了将近10遍,几乎可以背出来。牛虻那坚毅如钢的性格和深沉的爱国主义激情是这样地感动了他,他那时绝对不会知道,他今后一生的命运也将如牛虻那样曲折坎坷。他也爱看关于爱因斯坦、牛顿、居里夫人、哥白尼这些伟大科学家的传记。他钦佩居里夫人把毕生精力献给造福人类的科学事业,他更敬仰哥白尼、布鲁诺为追求真理而献身的崇高精神。书籍陶冶了他的情操,一点点地铸造着他的性格。58年8月5日,14岁的少年王申酉咬破指头,用自己的鲜血在他第一本日记本的扉页上,写了充满赤子之情的一句话:“永远忠于和保卫祖国的建设事业”
现在,王申酉考进了全国著名的高等学府,踏上通向科学殿堂的第一步,他怎能不异常兴奋呢?他想起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家里整天吃甜菜、南瓜烧粥的艰难日子。现在家境依然艰难。父亲没有零用钱,甚至伸手向他几元的助学金里借七八角钱。他多少次寻思,怎样才能使我们的国家和自己的家庭改变贫困的命运?只有“像科学家一样用孜孜不倦的个人奋斗,以极顽强坚毅的辛劳换取无穷尽的科学成就,一切为了人类的幸福,从而也享受着丰硕的劳动成果(是他所创造的极大财富中极小的有限的一部分)”他立志在将来“以科学家的身份,将我毕生的精力与才智贡献于全人类,以取得社会对我的信任和报酬。”这个愿望应当说是崇高而又实际的。
大学的学习紧张而艰苦,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顽强的努力。他经常泡在图书馆里,两三个星期才回家一次。他家住在上海市区寒暑假也常在学校度过。除了啃他的自然科学,他还大量阅读世界文学名著:莎士比亚的《汉姆莱特》、《奥赛罗》,巴尔扎克的《高老头》,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但丁的《神曲》,薄伽丘的《十日谈》,斯汤达的《红与黑》,雨果的《悲惨世界》……他还看了老子的《道德经》,墨子的《兼爱》、《非攻》,韩非子的《五蠹》, 屈原的《离骚》、《哀郢》,司马迁的《屈原贾生列传》;他还看了许多中外艺术理论书籍:《艺术哲学》、《阿波罗艺术史》、《西洋美术史》、《近代美术思潮论》《意大利及其艺术》《法兰西艺术》……可以说,他终日邀游在古今中外知识的海洋里,同学们都叫他“怪人”。他们不明白,一个学自然科学的学生,为什么要看这许多文学、艺术和历史书籍呢?
王申酉说:“一个除了自己的专业知识而对其他领域一无所知的人,是个盲目的人。我一定要用人类最美好的知识把自己武装起来。”同寝室八个同学,他家最穷苦,他生活得最寒酸。但他在精神上比别人都充实。他自傲地说:“只要自己光明磊落,就会像石像一样,不必向人低头!”
他最热爱的还是自然科学。63年8月12日,他的大弟弟接到交大附中的入学通知书。他兴高采烈地接弟弟到华东师大来玩:还用每月仅有的三元助学金给弟弟买了一个日记本,一个活页簿和一支钢笔,鼓励弟弟好好学习:“蒸汽机的发明是个伟大的革命,它推动了社会的发展。现在世界已进入电子时代,不掌握科学知识,怎么建设祖国?”
63年11月3日,他在日记上抄下世界著名的科学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1938年8月10日写给5000年后人们的一封奇异的书简:《致后人书》。这封信是爱因斯坦在1938年10月派人投入纽约东北郊的费来辛草场深井中,用水泥封固的。这位伟大科学家的这封不寻常的书信显然异常地牵动了王申酉的情思,他一字不差地抄在他的日记上:
我们的时代富于创造思想。我们的发现本应该可以大大地使我们的生活轻松愉快。我们利用电能横渡大洋。我们使用电能来减轻人类的繁重的体力劳动。我们学会了飞行。我们利用电波很容易地把消息传递到全球各处。但是,虽然有着这一切,我们的商品的生产和分配,是完全无组织的。人们必需生活在忧患中,担心被从经济生活中抛出,失去一切。除此之外,生活在不同国家中的人们每隔一个长短不等的时间,就要进行互相杀戮。因此,每一个想到未来的人必然都生活在经常的惶恐中我相信,我们的后人将怀着一种理所当然的优越感读上面这几行字吧。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1938年8月10日
这位科学巨人概括了20世纪人类的主要成就,也概括了主要的社会问题。王申酉想,5000年后,人们一定会耻笑我们今天的无知和愚昧。这封信引导他开始从历史的角度看待人生。
他当然不会脱离今天的现实。
1964年4月16日午夜,王申酉躺在床上收听自己组装的一个矿石收音机。突然,无线电波传来一个震动世界的消息:中国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王申酉激动得在心中高呼,“中国这条东方巨龙真正升腾起来了!”他满怀希望,勤奋地学习着,学习着,准备将他的一生贡献给伟大的科学事业。
来源:养心莫若寡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