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们在上文讲过,寒食节在清朝以前,比清明节要隆重,特别是唐朝,将寒食节祭扫习俗定为“五礼”之一。在众多节俗中,孕生出属于文人墨客的咏诗习俗,历朝历代多有佳作。
我们在上文讲过,寒食节在清朝以前,比清明节要隆重,特别是唐朝,将寒食节祭扫习俗定为“五礼”之一。在众多节俗中,孕生出属于文人墨客的咏诗习俗,历朝历代多有佳作。
《寒食》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韩翃,中唐"大历十才子"之一,诗风清丽,善写时令风光。
这首诗描写的是寒食节春天到处飞柳絮的场面。寒食节有禁火的习俗,民间不能生火,“日暮汉宫传蜡烛”点明宫廷特权,“轻烟散入五侯家”则暗讽宦官专权(“五侯”指东汉权贵)。这首诗借节日批时政,借古讽今,含蓄深沉。
《黄州寒食诗二首》
宋·苏轼
其一
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
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
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
闇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
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
其二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
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
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
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
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
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元丰三年(1080)二月,45岁的苏轼受文字狱“乌台诗案”牵连,贬谪黄州(今黄冈)。其后三年,作了这两首寒食的诗。诗写得苍凉多情,惆怅孤独。“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借春写圣心,皆不可留。“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回去报效朝廷吧,可望不可及,思念家乡,又远在万里。仿佛能看到一个萧瑟的背影,站在雨幕里。不久后,苏轼将这两首诗写成了《寒食帖》,在书法史上影响巨大,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目前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寒食》
唐·孟云卿
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孟云卿,盛唐现实主义诗人,与杜甫交厚,关注民生疾苦。
这首诗揭露寒食节对贫民的残酷——穷人本就断炊,无需"纪念介子推"。反传统视角极具社会批判性。“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放到现代也具有批判意义。
《寒食寄京师诸弟》
唐·韦应物
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
把酒看花想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
韦应物,中唐山水田园诗人代表,诗风简淡而意蕴深远。
以"空斋冷""独坐听"写孤寂,末句遥想长安故里春草,羁旅思亲之情真挚自然。
《寒食》
宋·王禹偁
今年寒食在商山,山里风光亦可怜。
稚子就花拈蛱蝶,人家依树系秋千。
王禹偁,北宋诗文革新先驱,提倡平易文风,反对浮艳。
这首诗描写了寒食山居生活图景,“山里风光亦可怜”像极了我们长居城中放归大山的心态,“可怜”为可爱之意。"稚子拈蝶""依树秋千"充满野趣,反映宋诗生活化倾向。
《寒食野望吟》
唐·白居易
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
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
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
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
白居易,中唐新乐府运动领袖,倡导"文章合为时而著"。
这是一首聚焦寒食扫墓场景的诗,非常详尽。以寒食扫墓场景写生死之思,"纸钱飞""春草绿"对比强烈,悲凉中见哲思。
《寒食书事》
宋·赵鼎
寂寂柴门村落里,也教插柳记年华。
禁烟不到粤人国,上冢亦携庞老家。
赵鼎,南宋名臣,因反对议和被贬,诗词多沉郁之气。
这首诗记录岭南寒食民俗差异,反映宋代文化传播与地域融合,具有民俗学价值。
《寒食》
唐·沈佺期
普天皆灭焰,匝地尽藏烟。
不知何处火,来就客心然。
沈佺期,初唐宫廷诗人,与宋之问并称"沈宋",完成律诗体制定型。
本诗巧用双关,"火"既指现实之火,亦喻思乡心火。全诗20字浓缩寒食禁火与游子心境。
《浣溪沙·淡荡春光寒食天》
宋·李清照
淡荡春光寒食天,玉炉沉水袅残烟。梦回山枕隐花钿。
海燕未来人斗草,江梅已过柳生绵。黄昏疏雨湿秋千。
李清照,宋代婉约派代表,词作前期清丽,后期沉郁。
这首词以少女视角写寒食春景,慵懒闲适。“斗草”“秋千”暗含节俗,末句“疏雨湿秋千”空灵婉约,尽显易安词风。
《醉太平·寒食》
元·王元鼎
声声啼乳鸦,生叫破韶华。
夜深微雨润堤沙,香风万家。
画楼洗净鸳鸯瓦,彩绳半湿秋千架。
觉来红日上窗纱,听街头卖杏花。
王元鼎,元代散曲家,作品多写闺情与四时风物。
这首曲描写寒食雨后清晨图景,荡秋千是寒食节重要习俗保留了下来,末句“卖杏花”生机盎然,元曲生活气息浓郁。
寒食节的诗句多离不开节俗,比如禁火、吃冷食、祭扫、荡秋千等。同时寒食节在古人看来又是个非常重要的日子,在外的游子多会生出思乡之情。
寒食节的作品非常多,仅唐朝就有300多首,宋元有100多,精选了其中十首,欢迎大家留言,说一下你心中的第一名是哪个。
来源:叫我胖虎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