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个本该承载新婚夫妻育儿梦的150㎡清水房,竟在装修当天被手持备案租约的神秘人"接管"——一纸20年租约像幽灵般浮现,而签订日期竟早于购房交易半年之久。
文| CP时钟
编辑| CP时钟
《200万买来20年租约房:二手房交易暗雷,谁在纵容"阴阳合同"横行?》
"我买的不是房,是定时炸弹!"
成都李先生攥着烫金的房产证,看着堆满陌生人行李的"新家",在物业监控室崩溃大喊。
这个本该承载新婚夫妻育儿梦的150㎡清水房,竟在装修当天被手持备案租约的神秘人"接管"——一纸20年租约像幽灵般浮现,而签订日期竟早于购房交易半年之久。
一、'白菜价'租约藏惊天阳谋
当红星新闻记者翻开那份引发风暴的租赁合同时,刺目数字令人窒息:龙泉驿核心区150㎡住宅月租仅1200元,按成都同地段市场价测算,这份租约至少贬值了60%资产价值。
更吊诡的是,自称"债主"的租客吕某坦言:"房子是抵债的,我一天都没住过。"
这恰恰印证了律师胡磊的研判:这般违背市场规律的长租合同,极有可能触发《民法典》第154条的“恶意串通”条款。
在记者暗访中发现,类似"以租抵债"的操作正在形成灰色产业链:有不良中介专门教唆负债业主,通过备案长租约锁定资产流动性,为后续交易埋雷。
二、中介自查机制形同虚设?
"到家了"中介武侯区负责人反复强调"流程合规",但购房合同上那个轻飘飘的"无租赁"勾选,在备案系统铁证前显得如此苍白。
记者实测发现,通过"天府市民云"APP查询租赁备案仅需3分钟,而该中介始终未能出示任何核查记录。
这暴露出行业潜规则:多数中介将租赁备案查询列为"非必选项"。
某连锁机构区域经理透露:"查不查全看经纪人责任心,毕竟跑一趟房管局至少要半天。"
当服务效率与风险防控产生冲突时,消费者权益往往成为牺牲品。
三、'买卖不破租赁'背后的制度黑洞
"法律明明写着租赁备案才能对抗新业主,为什么执行起来总走样?"
中国政法大学物权法专家王教授指出症结:现行《商品房屋租赁管理办法》虽要求备案,但缺乏刚性约束。
数据显示,成都二手房交易中主动备案的租赁合同不足30%,这为"阴阳合同"提供了天然温床。
更值得警惕的是,部分城市已出现专业"租约猎手",他们以帮助业主避税为名,炮制虚假长租合同。
去年深圳龙岗法院判决的类似案件中,犯罪分子通过篡改备案日期,竟让购房者背负了长达15年的"隐形租约"。
四、万亿级市场的信任危机
贝壳研究院最新报告显示,2023年全国二手房交易额突破7万亿,但每100起纠纷中就有12起涉及租赁隐瞒。
这些数字背后,是无数个"李先生"在维权路上苦苦挣扎。
北京朝阳法院法官张敏提醒:"购房者现在不仅要查产权是否干净,更要警惕'时间差陷阱'。"
当记者追问行业监管时,某省级房地产协会负责人坦言:"现有产调系统尚未实现租赁备案全国联网,跨城核验更是难上加难。"
这种技术性漏洞,正在吞噬着市场经济最基本的诚信基石。
五、破局之路在何方?
在事件发酵过程中,红星新闻记者捕捉到两缕曙光:杭州已试点"区块链+租赁备案"系统,合同签订实时上链不可篡改;
广州某中介机构自创"VR看房+水电数据核查"双保险,通过智能电表数据反推房屋空置情况。
"制度补丁要打,技术手段要上,但最根本的是重塑行业良知。"
深耕房产领域20年的维权律师林峰建议,应将租赁备案查询纳入中介强制服务清单,同时建立"黑中介"从业禁止制度。
站在涉事小区27楼的落地窗前,李先生的妻子突然发现对面楼宇电子屏正在轮播某中介广告,那句"给您一个安心的家"的slogan在阴雨天里格外刺眼。
这场价值200万的安居噩梦,何时能唤醒整个行业的良知觉醒?
或许只有当每个购房者都不再需要成为法律专家时,二手房市场才能真正迎来春暖花开。
来源:CP时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