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大失眠辨证+高血压失眠+抑郁症失眠:中医失眠科普+联合用药保健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01 22:07 1

摘要:失眠症是西医的病名,中医称为不寐;临床以入睡困难,睡眠维持障碍为特征,主要表现为睡眠时间、深度不足,轻者入睡困难,时寐时醒,或醒后不能再寐,重则彻夜不寐,常伴头痛、心悸、健忘、情绪异常等症状。

失眠症是西医的病名,中医称为不寐;临床以入睡困难,睡眠维持障碍为特征,主要表现为睡眠时间、深度不足,轻者入睡困难,时寐时醒,或醒后不能再寐,重则彻夜不寐,常伴头痛、心悸、健忘、情绪异常等症状。

1、失眠会导致面色、皮肤、头发的衰老加快,工作效率降低,更易发生事故;

2、失眠会引起全身功能紊乱,如部分患者因工作压力大出现失眠,会引起肥胖、胃肠疾病等;

3、长期失眠可引起耗气伤身、精血亏耗,出现头晕健忘等症状,甚至神经衰弱,失眠比不失眠患者产生抑郁症的可能性高出 25 倍;

4、长期的失眠,甚至会引发疾病,如脱发、头晕、衰老,甚至心血管疾病,曾有报道,连续数天不睡眠,甚至会引发猝死;

中医称失眠为「不寐」,即人体「阳不入阴」(清醒与睡眠的阴阳转化失衡)。

形象比喻:

像白天太阳升起要工作(阳气外展),夜晚月亮出现该休息(阴气内收)。失眠就是本该收敛的阳气还在外飘浮。

1、外因:环境扰动

典型表现:突发性失眠(如出差认床、噪音干扰)。

中医解释:卫气(人体防御系统)受外界刺激过度活跃。

2、内因:脏腑失衡

心火旺:思虑过多,如考试前辗转反侧。

肝郁化火:压力大导致急躁易怒、凌晨 1-3 点易醒。

脾胃不和:晚餐过饱后胃胀难眠,晨起口苦。

肾阴亏虚:更年期潮热盗汗,凌晨 3-5 点早醒。

3、体质:

阴虚体质:体型消瘦、手足心热者易失眠。

脏腑定位主要症状现代机制心多梦易醒、心悸健忘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肝入睡困难、胁肋胀痛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

治疗当首辨虚实,治以补虚泻实,调整脏腑阴阳为原则。

实证:泻其有余——疏肝泻火,清化痰热,消导和中。

虚证:补其不足——益气养血,健脾益肾。

在此基础上安神定志。

主症:心烦不能入睡,性情急躁易怒,或入睡后多梦易惊

次症:胸胁胀闷,善太息,口苦咽干,目赤,小便黄,大便秘结。

舌脉:舌红、苔黄,脉弦数。

病机:肝失疏泄,郁久化火。

治法:疏肝解郁,清热化火。

推荐方剂:龙胆泻肝汤(《卫生宝鉴》)

参考用药:舒肝解郁胶囊+龙胆泻肝丸

代茶饮:菊花 5g+薄荷 3g+陈皮 3g(疏肝泻火)

食疗方:芹菜百合粥(芹菜 50g+鲜百合 30g+粳米 100g 煮粥)

艾灸穴位:太冲(直刺 0.5 寸,捻转泻法)、行间(点按 3 分钟)

日常保健:保持情绪舒畅,每日散步或瑜伽;饮食清淡(如绿叶菜、苦瓜),忌辛辣油腻;

2、痰热内扰证

主症:失眠时作,恶梦纷纭,易惊易醒。

次症:头目昏沉,脘腹痞闷,口苦心烦,不思饮食,口黏痰多。

舌脉:舌红、苔黄腻或滑腻,脉滑数。

病机:痰热内盛,扰乱心神。

治法:化痰清热,和中安神。

推荐方药:温胆汤《备急千金方》加减

参考用药:解郁安神颗粒+鲜竹沥

代茶饮:竹茹 5g+陈皮 5g+莲子心 2g(清热化痰)

食疗方:冬瓜海带薏米汤(冬瓜 200g+海带 30g+薏米 50g)

艾灸穴位:丰隆(强刺激)、内关(按揉 5 分钟)

日常保健:饮食少油腻,多吃薏米、冬瓜;晨起拍打胆经(大腿外侧)

3、阴虚火旺证

主症:虚烦不眠,入睡困难,夜寐不安,甚则彻夜难眠

次症:手足心热,盗汗,口干少津,健忘耳鸣,腰酸梦遗,心悸不安。

舌脉:舌红、少苔,脉细数。

病机:阴精亏损,虚火亢旺。

治法:滋阴降火,清热安神。

推荐方药:黄连阿胶汤(《伤寒论》)加减

参考用药:知柏地黄丸+天王补心丹

代茶饮:麦冬 5g+桑葚 5g+女贞子 5g(滋阴降火)

食疗方:银耳百合羹(银耳 20g+百合 30g+石斛 10g 慢炖)

艾灸穴位:照海(滋肾阴要穴)、三阴交(针刺补法)孕妇禁用

日常保健:多吃百合、银耳、梨;午间静坐养阴;睡前温水泡脚(可加少许盐)

4、胃气失和证

主症:失眠多发生在饮食后,脘腹痞闷。

次症:食滞不化,嗳腐酸臭,大便臭秽,纳呆食少。

舌脉:舌红苔、厚腻,脉弦或滑数。

病机:气机阻滞,胃失和降。

治法:消食导滞,和胃降逆。

推荐方药:保和丸(《丹溪心法》)

参考用药:保和丸+舒肝解郁胶囊

代茶饮:焦六神曲 10g+焦山楂 10g+陈皮 5g(消食降逆)

食疗方:白萝卜粥(鲜白萝卜 100g 切丝+粳米 50g 煮粥,加鸡内金粉 3g)

艾灸穴位:足三里(艾灸 15 分钟)、中脘(顺时针摩腹 300 次)

日常保健:定时进餐,七分饱;餐后揉腹(顺时针);喝小米粥、山药粥养胃;吃饭避免情绪激动和吵架。

5、瘀血内阻证

主症:失眠日久,躁扰不宁,胸闷不任物,胸闷重物,夜多惊梦,夜不能睡,夜寐不安。

次症:面色青黄,或面部色斑,胸痛、头痛日久不愈,痛如针刺而有定处,或呃逆日久不止,或饮水即呛,干呕,或内热瞀闷,或心悸怔忡,或急躁善怒,或入暮潮热。

舌脉:舌暗红、舌面有瘀点,唇暗或两目暗黑,脉涩或弦紧。

病机:气滞血瘀,脉络瘀阻。

治法:活血化瘀,通经活络。

推荐方药: 血府逐瘀汤 (《医林改错》)

参考用药:血府逐瘀丸+养血清脑颗粒

代茶饮:红花 3g+山楂 6g+玫瑰花 5g(孕妇禁用)

食疗方:红曲红枣汤(红曲 10g+红枣 3 枚+红糖适量)

艾灸穴位:膈俞(拔罐)、三阴交(艾灸 10 分钟,孕妇禁用)

日常保健:每日慢跑或跳绳 10 分钟;泡脚至微微出汗(水温 40℃左右)

6、心火炽盛证

主症:心烦难眠,五心烦热。

次症:头晕耳鸣,口舌生疮,口干腰酸,梦遗滑精。

舌脉:舌红、苔干,脉细数。

病机:火热内盛,扰乱心神。

治法:清心泻火,养血安神。

推荐方药:导赤汤(《小儿药证直诀》)合交泰丸(《韩氏医通》)

参考用药:牛黄上清丸+朱砂安神丸

代茶饮:淡竹叶 5g+莲子心 2g+甘草 3g(清心除烦)

食疗方:苦瓜炒鸡蛋(苦瓜 100g+鸡蛋 2 枚)

艾灸穴位:少府(点刺出血 3 滴)、劳宫(按揉)

日常保健:饮用莲子心茶、苦瓜汤;午间闭目养神 10 分钟;按压劳宫穴。

7、心脾两虚证

主症:头蒙欲睡,睡而不实,多眠易醒,醒后难以复寐

次症:心悸、健忘,神疲乏力,纳谷不香,面色萎黄,口淡无味,食后作胀。

舌脉:舌淡苔白,脉细弱。

病机:心血不足,脾气虚弱。

治法:益气健脾,养心安神。

推荐方药:人参归脾汤(《正体类要》)

参考用药:归脾丸+安神补脑液

代茶饮:龙眼肉 9g+酸枣仁 10g(炒捣)+黄芪 6g(补益心脾)

食疗方:茯苓山药鸡汤(茯苓 15g+山药 100g+老母鸡半只,文火炖 2 小时)

艾灸穴位:心俞(隔姜灸)、脾俞(拔罐留罐 5 分钟)

日常保健:睡前搓热手心敷腹部;适度散步,不熬夜,保持身心舒畅。

8、心胆气虚证

主症:心悸胆怯,不易入睡,寐后易惊。

次症:遇事善惊,气短倦怠。

舌脉:舌淡苔白,脉弦细。

病机:心血不足,胆气虚弱。

治法:益气养心,镇静安神。

推荐方药:安神定志丸 (《医学心悟》)

参考用药:柏子养心丸+枣仁安神颗粒

代茶饮:浮小麦 10g + 酸枣仁 10g(炒捣)+ 党参 6g(益气安神)

食疗方:龙眼肉莲子羹(龙眼肉 15g、莲子(去芯)20g、茯神 10g、糯米 50g)

功效:补心胆之气,宁神定悸

艾灸穴位:心俞(温和灸)、 胆俞(温和灸)

养生保健:睡前听轻音乐冥想;晨起拍打胸胁(腋下至肋骨);焚香,吃小米、茯苓糕。

9、心肾不交证

主症:夜难入寐,甚则彻夜不眠。

次症:心中烦乱,头晕耳鸣,潮热盗汗,男子梦遗阳痿,女子月经不调,健忘,口舌生疮,大便干结。

舌脉:舌尖红少苔,脉细。

病机:阴液亏虚,阳气偏亢,既济失调。

治法:交通心肾,补血安神。

推荐方药:交泰丸(《医方集解》)天王补心丹(《摄生秘剖》)

参考用药:交泰丸+六味地黄丸(偏肾阴虚用)/天王补心丹(偏心阴虚用)

代茶饮:黄连 3g+肉桂 1g(交泰丸基础方)+熟地 10g(滋阴补肾)

食疗方:百合莲子羹(百合 30g+莲子 20g+枸杞 15g 炖煮,加阿胶 5g 烊化)

艾灸穴位:涌泉(吴茱萸粉醋调敷贴)、太溪(针刺补法)

日常保健:吃黑豆、桑葚;睡前搓脚心涌泉穴;练习“还阳卧”姿势(脚心相对躺)。

10、肝阳上亢证(高血压失眠)

主证:头晕目眩,易怒,健忘耳鸣,失眠多梦。

次证:咽干口燥,腰膝酸软,五心烦热,颧红盗汗。

舌脉:舌红少苔,脉细数或浮数。

病机:肾阴亏虚,水不涵木,肝木失荣。

治法:滋水涵木,清热安神。

推荐方药:天麻钩藤饮《中医内科杂病证治新义》

参考用药:松龄血脉康胶囊+脑立清丸

代茶饮:菊花 10g+决明子 6g+钩藤 5g(后下,熄风潜阳)

食疗方:天麻鱼头汤(天麻 15g+鲢鱼头 1 个+豆腐 200g 炖煮)

艾灸穴位:太冲(重掐至酸胀)、涌泉(每晚搓揉 100 次)

日常保健:菊花决明子茶;头部按摩(百会穴);避免剧烈运动,避免熬夜。

参考资料:常克 .《中医病证治验条辨》.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年 12 月

向宗暄 .《中医错杂病证论治》.学苑出版社. 2014 年 1 月

主证:精神抑郁、失眠、大便溏薄、体倦乏力。

次证:胁肋胀满疼痛,或胃脘满闷、食少纳呆、神疲懒言,口苦咽干,咽部异物感;暖气泛酸。

舌脉:舌尖边稍红,舌苔微黄;或舌质淡、舌体稍胖或有齿痕。

病机:多因情志不遂,郁怒伤肝,肝失调达,横乘脾土;或饮食不节、劳倦太过,损伤脾气,脾失健运,湿雍木郁,肝失疏泄而成。

治法:疏肝解郁,健脾安神。

推荐方药:痛泻要方加减

参考用药:舒肝解郁胶囊+归脾丸

代茶饮:玫瑰 6g+白术 10g+茯苓 10g(疏肝健脾)

食疗方:陈皮山药粥(陈皮 5g+鲜山药 100g+粳米 50g)

艾灸穴位:肝俞(平补平泻针法)、太白(艾灸)

日常保健:晨起喝陈皮玫瑰茶;餐后揉按足三里;适量吃山药、茯苓粥,保持情绪稳定。

参考资料:张震,《从肝论治失眠经验》广东省中医药局,2022 年。

1、代茶饮建议每日 1 剂,连服不超过 7 日。

2、下肢静脉曲张者足浴水温控制在 38℃以下。

3、中成药需辨证使用,如阴虚者忌用温燥药。

4、孕妇禁用活血化瘀类方药。

5、茯苓用量超过 15g 需配伍桂枝防渗利过度。

6、建议晨起舌诊辨证(舌苔厚腻忌补)。

7、食疗方:实证患者(如痰火)忌用滋腻补品。

建议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结合体质辨证使用,证型复杂者可出现兼夹证,需灵活调整方案。

失眠虽常见,但绝非无法改善的顽疾。中医强调整体调理与个体化治疗,通过辨证施治、饮食起居的调整以及简单易行的养生技巧,我们完全有能力重拾安稳睡眠。希望这份科普能成为您了解失眠、应对失眠的实用指南,帮助您或您的顾客在日常生活中逐步调整,找回“阳入于阴”的自然睡眠节律。

申明:

1、本平台旨在传播中医文化知识,尊重知识与劳动。如有问题,请随时与我联系协商。

2、所有治疗方案均需要辨证论治,如需用药请咨询专业中医师辨证加减,请勿自行用药。

3、参考文献:失眠症中医临床实践指南(WHOWPO);《世界睡眠杂志》;2016 年 2 月 第 3 卷第 1 期

来源:健康新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