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件首次以系统性框架明确,可行情况下总生存期(OS)需作为临床试验主要终点;即便OS不作为主要终点,药企也必须收集并提交生存数据,以支撑药物安全性与疗效的最终评价。
2025年8月,FDA发布酝酿两年多的《癌症临床试验中总生存期评估新指南草案》,为全球肿瘤研发领域带来关键变革。
文件首次以系统性框架明确,可行情况下总生存期(OS)需作为临床试验主要终点;即便OS不作为主要终点,药企也必须收集并提交生存数据,以支撑药物安全性与疗效的最终评价。
若草案通过,将标志抗癌药审批逻辑根本转变;加速批准路径虽保留,但门槛显著抬高,无进展生存期(PFS)、客观缓解率(ORR)等替代终点的权重被大幅压缩。
这一变革已对中国加码出海的创新药企产生初步影响。
比如,康方生物(Akeso)海外合作伙伴Summit表示,计划基于HARMONi试验结果向美国FDA提交依沃西单抗(ivonescimab)上市申请,但会“考量提交时机”;因为FDA已明确表示,药物需具备统计学意义的总生存期(OS)获益,才足以支持上市批准。
*** 此前,依沃西单抗因成为全球首个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III期单药“头对头”临床研究中,无进展生存期(PFS)显著优于帕博利珠单抗(K药)的药物,而受到全球广泛关注。
截至上周四,康方生物三天股价累计下跌约10%。
消息面上,上周二康方生物宣布,其PD-1×VEGF双特异性抗体——依沃西单抗,在针对用于EGFR-TKI治疗进展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非鳞状非小细胞肺癌(nsq-NSCLC)适应症的中国III期HARMONi-A研究已达到总生存期(OS)临床终点,展现出具有统计学和临床意义的OS获益。详细数据将在未来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
分析师指出,HARMONi-A研究的积极结果提高了全球III期试验HARMONi最终达到总生存期终点的可能性。
*** HARMONi-A试验中的部分患者被纳入了全球HARMONi试验。近期,HARMONi试验在二线治疗EGFR突变型非小细胞肺癌的适应症中,已达到无进展生存期终点。
即便如此,市场负面情绪依然存在。
全球肿瘤药的下一个战场,正在由多特异性抗体与下一代ADC重新定义。在这场变革中,中国已从“跟跑者”跃升为全球创新核心。以康方生物为代表的一批创新药企也成为全球舞台焦点。
近期投资者交流会上,康方生物表示,其“IO2.0+ADC2.0”战略已全面启动;卡度尼利、依沃西作为免疫双抗基石,联合下一代ADC管线形成“跨代”式竞争战略优势,并突破肿瘤治疗痛点及IO耐药人群。
为什么康方公布双抗临床数据却连跌三天?中国创新药企在多抗+ADC的未来制药赛道究竟将扮演怎样的角色?
01、全球肿瘤未来从“单抗垄断”到“多抗破局”
从康方生物的市场负面情绪分析来看,主要归结于以下三大原因:
第一,FDA审批门槛明确,要求OS数据作为关键指标。HARMONi全球试验的OS结果未达统计学显著性,且主要终点是PFS,OS数据为探索性分析;需更长时间验证。
第二,2025年上半年财报显示,公司亏损同比扩大136%,至5.9亿元。尽管收入同比增长49%,至14亿元,但亏损扩大引发了市场对盈利周期延长的担忧。主要原因包括:对合作伙伴Summit的投资亏损从0.3亿元扩大至1.9亿元。研发投入增长23%、销售团队扩张,导致研发+销售费用占总营收的99%。
第三,8月28日,康方生物两位创始人夏瑜和李百勇通过配售分别减持150万股,套现近4.5亿港元。这一行为直接冲击了市场情绪;致当日股价下挫3%。
与此同时,近期瑞银、大摩、小摩等头部机构持续聚焦依沃西的临床差异化优势与全球市场潜力,同时仍认可其商业化韧性,对康方股价持看多立场。
从行业本质来看,创新药企的发展本就是一条长期主义的征途 —— 它更像一场没有终点的探索,途中难免经历波峰与波谷,但置于长周期视角下,这些阶段性起伏或许都只是前行路上的短暂插曲。
而治愈癌症依然是全球各大药企的重要目标,在众多研究领域中,免疫疗法、ADC、核药、细胞基因疗法等或许都有希望突破。
全球肿瘤治疗市场正以不可阻挡之势扩张,预计2028年规模将达4400亿美元,占药品市场四分之一。其中,相比传统小分子靶向药,免疫疗法能更精准识别、控制肿瘤,且对正常细胞损伤小;还能激发机体长期免疫记忆,治疗停止后仍可监控清除复发肿瘤细胞,已成为当前癌症治疗基石。其中,多特异性抗体,或许正是撬动未来变革的核心支点。
而中国已成为第四波制药革命的“核心策源地”,尤其在肿瘤治疗领域。中国企业凭借患者基数大(加速临床)、政策支持(优先审评)和资本活跃(BD融资充足),正从“跟随创新”向“全球领跑”转变。
截至目前,全球40%的新兴肿瘤疗法管线集中于中国,这一比例远超其他新兴市场,让中国成为ADC和双抗研发最活跃的试验场与技术输出中心。
2025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年会上,中国团队贡献了48%的ADC研究和49%的双抗研究,十年间从仅有1项口头报告跃升至近乎半壁江山——这不是简单的数量增长,而是全球创新话语权的转移。
转移的核心标志,是中国从“技术引进国”变为“技术输出国”。而支撑这一地位的要素之一,源自中国的工程师红利和临床优势。
一方面,中国坐拥全球规模最大的生物医药研发工程师群体,这一红利在生物制药工艺技术领域体现得尤为显著——“本土培养+海外回流”的复合型人才矩阵,不仅熟悉全球前沿技术趋势,更能精准攻克多特异性药物研发中的工艺难点(如双抗的稳定性、ADC的linker设计等),成为推动多特异性药物与精准疗法突破的核心力量。
另一方面,依托全球规模最大的肿瘤患者池,叠加药品审评审批制度改革带来的高效体系(如优先审评审批、突破性治疗品种认定、附条件批准等),中国在肿瘤药物临床转化上形成了独特的“加速度”,从临床试验启动到数据读出的周期大幅缩短,让更多创新药物能更快进入临床,惠及患者的同时也加速了技术迭代。
在商业层面,中国创新药企通过产品出海实现盈利,证明创新药的商业模式可持续。而即将落地的首个“商保创新药目录”通过政策突破与多元支付创新,为全球领先肿瘤疗法在中国市场商业化放量提供了关键支撑。
02、双抗免疫、下一代ADC哪些企业炸开下一个万亿治疗空间
在免疫疗法领域,截至2024年末,全球已有超20款PD-(L)1单抗类产品上市。从销售额来看,显然取得市场先发优势的外企产品占据更多市场份额。
全球主要 PD-(L)1 单抗销售排名
然而,单抗免疫疗法存在一个显著不足,即其疗效仅限于少数患者群体。例如,在未进行生物标志物筛选的实体瘤患者中,PD-(L)1单抗单药的客观缓解率(ORR)通常在10%-30%之间。
而多特异性药物通过在经典药物设计的基础上增加额外功效,构建了多个药物——靶点界面,从而横向突破了单靶点的局限。此外,作为一套“组合拳”,相较于靶点选择,多特异性药物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工艺技术;因此,业内素有“单抗看靶点,多抗看平台”的说法。
按照工作机制多特异性药物主要分为三大类:
1、T细胞连接器(T-cell engagers):最常见CD3+X靶点;
2、协同抑制免疫检查点:代表是PD(L)1+X靶点;
3、协同抑制受体激酶:比如同时抑制EGFR、HER2等受体,减少肿瘤旁通路激活导致的耐药;也可同时结合同一受体的2个表位。
1960年,纽约罗斯威尔公园纪念研究所的Nisonoff及其合作者在一篇Science论文中,首次提出了双特异性抗体(Bispecific antibody,BsAb)的原始概念。
截至2025年上半年,全球已获批的双特异性抗体药物超10款,覆盖癌症、血友病、眼科疾病等多个领域。
据Insight数据库统计,在全球双抗临床阶段管线中,主要的靶点也集中在CD3和PD-(L)1;而在“PD-(L)1+”组合中,PD-(L)1+VEGF双抗药物占据了较大比例。
PD-(L)1/VEGF双抗通过单一分子同时阻断免疫抑制(PD-(L)1)和肿瘤血管生成(VEGF)的协同机制,在实体瘤治疗中实现“解除免疫刹车+切断肿瘤营养供应”的双重打击,实现1+1>2的效果。
从全球竞争格局来看,当前处于临床阶段的PD-(L) 1/VEGF双靶点药物管线中,中国创新药企已形成主导态势——无论是管线数量、研发进度还是临床数据丰富度,均处于全球前列,构建了较强的赛道话语权。
其中,康方生物的依沃西单抗作为全球首款获批上市的PD-1/VEGF产品,且在关键临床研究中展现的显著疗效与良好安全性数据,或许直接推动该赛道跃升为肿瘤免疫领域的核心热门方向。
2025年上半年,康方生物商业销售收入同比增长49.2%至14.02亿元,主要得益于开坦尼®(卡度尼利,PD-1/CTLA-4) 和依达方®(依沃西,PD-1/VEGF) 首次纳入国家医保目录适应症后带来的销售量增长,以及新获批的一线适应症带来的销售贡献。
在此背景下,MNC正通过License-in(授权引进)中国创新管线,加速在该领域的战略布局。
而多项动头对头临床研究,也充分展现了中国厂商对药物疗效的坚定信心。除康方生物外,目前三生制药、普米斯的头对头试验也已进入临床III期。
或许,免疫多特异性抗体+下一代ADC的组合,将成为未来肿瘤领域头部药企的核心竞争力标配。
ADC被称为带上“导航器”的魔法子弹,通常由:抗体、细胞毒性载荷、连接子Linker组成,三者的设计工艺(技术平台、精准药物递送系统等)决定了一款ADC药物的治疗上限,意思是通过不同设计可以带上“多个核弹头”。
据药融云数据统计,目前中国参与ADC研发的企业数量已突破百家;在全球ADC管线数量最活跃的前十强企业中,中国药企占据七席。在全球销量前列的ADC产品梯队里也有中国企业荣昌生物的身影。
全球主要ADC产品销售额
当前获批及在研单抗ADC管线靶点多集中于HER2、Trop-2等,且尚无免疫检查点靶向获批。
8月27日,据全球临床试验登记网站信息显示,辉瑞研发的ADC药物PF-08046054(SGN-PDL1V)已启动其首个III期临床试验。这是一款靶向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的抗体偶联药物(ADC),也是全球首个进入III期临床的PD-L1 ADC。
*** 这种设计突破了传统PD-(L)1抑制剂的局限性,既克服了免疫治疗单药响应率低的问题,又通过靶向递送降低了化疗药物的系统性毒性;为“ADC+IO”联合治疗模式提供了临床验证,推动ADC技术从“单一杀伤”向“精准免疫调控”演进。
此外,复宏汉霖的HLX43等国产PD-L1 ADC也已在临床阶段。
此外,随着肿瘤异质性和耐药性问题的日益凸显,传统的单靶点ADC面临诸多挑战。为此,双特异性抗体偶联药物(BsADC)应运而生,成为下一代ADC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
中国公司在双抗ADC这一细分领域同样占据领先地位,目前全球共有3个双抗ADC药物正处于III期临床试验阶段(尚未有产品获批),均由我国企业自主研发;百利天恒、康宁杰瑞/石药、正大天晴领先。
百利天恒的BL-B01D1也是首个成功出海的双抗ADC(8亿美元首付款授权百时美施贵宝),
从进入临床阶段的双抗ADC管线数量来看,信达生物、康宁杰瑞/石药、映恩生物、百奥赛图、同宜医药位居第一梯队。
目前,手握全球“ADC药王”的原研厂商第一三共,在双抗ADC领域似乎尚未进入临床阶段,其核心竞争力依然体现在单靶点ADC的迅速迭代和全球化布局上。
此外,2025年3月,恒瑞医药公布了其首个双抗ADC专利——HER3/c-Met双抗ADC,这也是全球首个此类双抗ADC专利。荣昌生物自主研发的双抗ADC RC288,采用新一代偶联技术和差异化毒素设计,目前靶点信息尚未公开,正处于准备阶段。
综上来看,全球制药领域在PD-(L)1/VEGF和双抗ADC赛道均拥有临床阶段管线布局的企业有:康方生物、君实生物以及普米斯(BioNTech)。
来源:MedTrend医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