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一段拍摄于无锡马拉松赛场的视频在网络上广泛传播,视频中一对男女选手因举止亲密引发网友热议。随后,有网友指认视频中的男子为某上市公司名誉董事长,导致舆论持续发酵。
近日,一段拍摄于无锡马拉松赛场的视频在网络上广泛传播,视频中一对男女选手因举止亲密引发网友热议。随后,有网友指认视频中的男子为某上市公司名誉董事长,导致舆论持续发酵。
据报道,3月24日晚间,该公司发布澄清声明,强调其名誉董事长前几日均在广东履行公司公务。25日,视频拍摄者已隐藏视频并呼吁停止讨论,自己不想在视频评论区看到乌烟瘴气的内容,也不想卷入风波中。
然而,辟谣和澄清都不足以让如开水般沸腾的舆论止息。25日下午,无锡马拉松承办单位工作人员表示,这是个人行为,只要不影响马拉松比赛的竞赛标准和公正性,组委会一般不会过多干涉;如果是刻意抹黑或者造谣,组委会可能经过核实后,会发布一些声明。
真可谓一条视频引发了一群人的麻烦,各方都被卷入其中,且有些不知所措。
近年来,伴随着社交平台和短视频的深度普及,仅仅凭借截图、照片或视频随意指认、肆意猜测的现象,不时发生。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的基本原则,好像不适用了,事实不够就脑补来凑,是否属实似乎已不重要,只要“故事”足够精彩。
然而,新闻终究不是写小说,真实性才是新闻的生命。在所谓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其实并不意味着人人都是记者。“新闻”的生产流程不能被颠倒,不能先发表、再核实,先猜测、再求证。
这次,网络狂欢再度让事件逐渐失控。别的不说,此事在网络引发轩然大波后,疑似躺枪的涉事上市企业股价下跌。
退一步说,哪怕涉事男性跑者就是某企业的董事长或高管,网络的围观和舆论的指点就一定具备正义性吗?所谓的年龄差,并不是一个法律问题,甚至也可能不是一个道德问题:如果当事人是正常的夫妻或恋爱关系,其他人也无权置喙。但在这场网络狂欢中,好像没有人在意当事人的权利。
换言之,无锡马拉松所谓“亲密”事件的瓜,不能这样吃。我们不能指望结果恰好和这些猜测一一对应。对于普通人来说,哪怕有着什么特别关系,也不能以这样的方式去曝光、指摘。
眼下,拍摄者的道歉应该能让人意识到,在追求流量和热度的当下,更应理性和冷静,珍惜互联网给予的表达权利,守住文明的底线。一些网友也有必要搞清,正义感从何而来?究竟是出于对公权力的监督,还是纯粹的吃瓜猎奇?
当然,也有人指出,整起事件可能是一场策划。毕竟,我们的舆论场已有过好多次诸如“秦朗丢寒假作业”事件的教训。如果真是人为策划,那么有关部门就应该介入调查,依法依规对事件策划者、舆论操纵者施以惩处,在澄清事实、消除影响的同时,以儆效尤。
来源:济南时报-新黄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