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地上摊着没清理的玩具,餐桌上 “ 供 ” 着粘着菜叶和饭粒盘子筷子,茶几上堆着空着的零食包装袋和饮料罐子。家里两头神兽,大的抱着平板电脑不知道在傻乐什么,小的盯着喧闹的电视节目目不转睛。对于一个出门牛马一天,此刻身心俱疲的家长来说,回家进门看到这个画面,是比繁
地上摊着没清理的玩具,餐桌上 “ 供 ” 着粘着菜叶和饭粒盘子筷子,茶几上堆着空着的零食包装袋和饮料罐子。家里两头神兽,大的抱着平板电脑不知道在傻乐什么,小的盯着喧闹的电视节目目不转睛。对于一个出门牛马一天,此刻身心俱疲的家长来说,回家进门看到这个画面,是比繁复的工作和酷热都更难以忍受的。
尽管两个孩子大门不出,窝在家里沙发土豆了一天,可是到了晚饭饭点,却仍然能够狼吞虎咽。看着十四岁的女儿日渐圆润的脸颊,看着九岁的儿子微微隆起的肚腩,我耐着性子,一边往他们碗里夹菜一边试图轻描淡写地说,你们假期少看点电视或者平板,对眼睛不好。
两个孩子觉察出来气压不对,没有反驳我。但是女儿说,今天的作业还没上传呢,儿子也想起来国际象棋班布置预习没完成,所以等下还是都要用下平板。还要用?好吧,饭后每人半小时,到此为止。还有今天晚上也不能看电视,玩别的吧。
Pixabay
我居然对他们屏幕滥用让步了!我的原则哪里去了?估计他们看了一天屏幕了,该做的事一点没做,这明明是我在理啊!我是那么容易向孩子无理的欲望装聋作哑的人吗?我应该提高音量吼一下,或者至少该质问一句,镇镇他们日渐嚣张的气焰啊!可是我知道,如果我这么出牌,他们也会反问我,你不是也是一天到晚看着手机吗?那时我就会彻底哑口无言。
你们大人是 “ 人机 ” 合体,他们常说!我的工作是在一家外资公司做项目管理,对着电脑,操纵鼠标键盘,就是我的工作日常。和同事联系,手机往来更是无可避免,项目复杂事情多,一刻不看手机群聊,就怕漏过什么。
我还记得儿子小时候,我和他一起读一本绘本,里面讲述的是长大后可以做各种神奇的工作,包括开飞机播种、去海里种草、给迁徙的鸟拍照等。读完我问儿子知不知道我的工作到底是什么,他回答说,你的工作是在电脑上与托马斯和桑尼讲英文。
《小猪佩奇》剧照
那是几年前,我的确居家办公比较多,但也是我第一次被小孩子的观察力震惊到。我以为我工作的时候他自己在玩,不知道或者不在意我在做什么。但实际上他有在旁观,并用无忌的童言正告我,爸爸嘴里的所谓工作就是看一块屏幕,他只不过是一个对着电脑说话的人。而我活生生的同事托马斯和桑尼,在电脑的那一头对他来说并不存在。那天我觉得自己像极了科幻电影《月球》或者《明日边缘》中的主角,已经被一个庞大的科技系统通过电脑屏幕操纵,却浑然不觉。
没人想被电子屏幕控制一生,可是我们离得开吗?
《智能大反攻》剧照
还用回答吗?
相信不光是我,对于很多孩子在上学的家庭来说都一样,学校有网课,空中有课堂,一些作业需要在网上完成,学习软件要打卡。最要命的是,有些课业一经发布,就要求尽快完成,这时手里有个平板电脑的确方便。现在女儿大了,需要自己的社交圈,不仅是课业不清楚有时候要和老师交流,和同学无法见面的假期在云上与大家聊聊天也合情合理,这不就得配个手机。
对我们成年人来说,工作之外,用手机网上购物是必不可少的。虽然不一定便宜,但是真的节省时间。空闲的时候,刷个《 Drive To Survive 》看看 F1 飙车的视频,相当的解压。想下象棋找不到伴,手机 APP 上有。想学点什么,就去著名的 “ 网站大学 ” 蹭免费课程。当我们偶尔去国外,发现不仅无法扫码点单,还时不时需要现金结账,第一反应往往是这里怎么还这么落后,而不是想到自己平时的日子已经被各种软件应用深度绑定了。
这点点滴滴不可否认的事实已经证明, 屏幕如同空气,进入了现代人生活的每次呼吸。 但也正是因为如此,我,我的同事和朋友,都忧起了天下之忧 —— 孩子屏幕的使用时间太长,长到趋向失控。
Pixabay
暑期的每一天,就在我开始工作或者电话响起的时候,姐姐就悄悄地拿起平板和弟弟凑在一起,要么看动画片,要么打游戏了。有爷爷奶奶在,情况更糟糕。即使我收起平板,老人也会借手机给他们玩,而且长辈的手机不设密码,给了孩子更多的可乘之机。等我放下手中的工作一抬头,经常发现姐弟俩已经玩了一个上午了,再一抬头,一天过去大半。长辈纵容,我无暇顾及,这种情况发生太多,以至于我和父母吵了几次,结果大家都很不快。
当然,为了限制屏幕使用,我想过各种办法,比如屏幕的密码锁不告诉孩子。但是有时候我在外面,女儿在家里急需使用软件和学校进行联系,这个时候我就不得不把密码告诉她。如果我忘记更改,那她记住密码什么时候拿出玩我就又管不住了,为此我不停地更换密码。这个操作过于频繁,有一次我怎么也想不起来开机密码了。别看就六位数字,我自己的生日、孩子的生日、父母的生日各种排列组合都已试过了,密码是什么完全不记得了,翻看了各种密码本也想不起来,郁闷了一晚上不知道怎么办。还好第二天早上一觉醒来想起来了,数字是自己住的城市和家乡城市的固定电话区号组合,这都是被他们逼的。
有朋友教我,可以定设定某些软件的使用时间,但效果也很有限,互联网上有很多网页就能打开的游戏或者动画界面,即使每个软件三十分钟,加起来一天也有几个小时。后来,我把整个系统设置改成了儿童版,但这对我来说真的很烦人,因为每隔三十分钟我就会在手机上收到一条消息,如果我没及时登录,系统就会时时停止,这有时的确会影响孩子上网课或者完成作业。
还有的所谓学习软件直播软件有很多思路清奇功能,即使是青少年版本还有迷你朋友圈以及购物这些孩子完全不需要的设置。我曾致电这些软件公司,想联系客服,试图关掉青少年模式下这些功能。可是我联系不上人工客服,对方只提供所谓的智能小秘书驴唇不对马嘴地回答我的问题。结果就是有天,我不出意外地发现女儿用这个软件,借着学习的名义,在班级里发起了一个小聊天群,交流起漫画来。还有几次,我发现我的平板耗电格外快,这引起我极大的困惑。后来,我查看电量细节才发现,原来女儿下载了一个游戏,没有放在屏幕的主页上,而是偷偷放在某一个文件夹下面,因此我也不知道她每天上课都在玩,耗电的元凶原来是游戏。
安装!删除!我和孩子对屏幕的控制和反控制,对游戏程序围剿和反围剿都费尽了心思,真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我屡战屡败、屡败屡战。每次斗法结果我都是无可奈何,过程则似曾相识。
Pixabay
暑假期间,我也试着带孩子们多去游泳池、打羽毛球或去散步。可是自己忙起来,就无法形成规律或者让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其实,我清楚地知道,现在的孩子和我自己小时候不一样了,他们没有玩伴串门,陪伴他们的是不同尺寸的屏幕。
我出生于七十年代,家里有电视机都是小学以后的事情了。后来家里有了两台电视机,就把最早的黑白电视机给了我。那时我也经常偷着看,黑白的《米老鼠和唐老鸭》每周才一集,其他时间有什么我就看什么。我的童年屏幕记忆,后来依次是《变形金刚》《圣斗士星矢》和《灌篮高手》。这些动画,至今是我们这一代人的语言,并且这个语言的群体还不小。所以我批评他们整天看动画片的同时我也会略微心虚,毕竟自己也是这么过来的。
《请回答1988》剧照
我接触游戏的经历则更短,中学的时候才开始流行街机游戏《街头霸王》。和同学挤在昏暗狭小空气污浊的游戏厅,在大呼小叫中晃动手柄击打按键,消耗掉身上唯一的几块钱买的游戏币,余下的时间看其他游戏高手过招,满满是快乐的回忆。到了大学,我喜欢上了《星际争霸》,那是一款暴雪公司的即时战略游戏,当时真是风靡一时。我喜欢游戏中神族精致的设计,但更痴迷于虫族复杂的团队战术。有一次,我省吃俭用节约出来九十几块钱,买了人生中第一张正版游戏光碟,就为了看网吧游戏里没有的开场动画。我很欣赏其他国家的顶级玩家,至今仍然记得他们在网络中的昵称,尽管那是几十年前的事了。学校当时有个同学也很擅长这款游戏,当我玩单机版遇到难关,我总是去问他怎么解决。他不仅很快找到思路,教会了我过关攻略,还会告诉我游戏是如何设计的,以及我应该如何思考才能破解游戏。可以说,接触游戏让我大开眼界。
正是因为我自己有这些经历,我能理解为什么在当今的越来越数字化世界中,有 “ 屏幕依赖症 ” 的存在。上网成瘾、游戏成瘾,总之就是沉迷于屏幕。 想想这些症状我当年也有过,甚至可以称得上颇为迷恋。之所以没到成瘾的地步,无外乎是在我的成长年代,接触屏幕没有那么多机会。 我和同龄人更多的经历是和家里人共用电视,和一群同学围着一台游戏机,或者几个宿舍才一台电脑,想上瘾都难。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剧照
那时,稀有的屏幕是一个凝聚人群的由头,一个游戏机或者一场电视直播就会聚拢半个楼道的同学,大家捧着手里的饭盒一边看一边胡扯,人是主角,屏幕是配角。但现在处处唾手可得的屏幕则是一股拆散社交让每个人断绝和周围交流的可怕力量,每个人看自己的手机或者平板就够了。不信?随便坐一部地铁吧,从进站到出站没抬眼过乘客的随处可见,每天盯着屏幕坐过站坐反方向也是常事。我和同事一起乘地铁去公司,往往到了站下车才发现我们在一节车厢里相距不到一尺远的地方。
现在我的工作,离不开屏幕,因为用处实在太多。我们要用大屏幕展示数据,探讨工艺技术细节,利大于弊。因此我也想过,屏幕也许可以学校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比如,如今学生大部分作业仍然是在纸面上完成的,对于教师来说,批改要花时间,辨认不同的笔迹也很困难,坐下来全面分析一个班级的成绩几乎完全是凭感觉。假设孩子们在屏幕上完成课业,后台计算机就可以批改,能够自动给老师报告,分析学生在什么地方遇到问题多,这或许可以更好地让教师帮助学生,同时腾出教师的教学时间。我们行业的培训,已经向这个方向发展了。
Pixabay
所以我对使用屏幕这个事的内心是复杂,屏幕用多了对视力不好,也怕孩子会上瘾,但屏幕不会在短期里离开我们的生活,强制不使用反而和时代脱节。今年儿子的暑假作业,其中一个是要用人工智能画个人,然后做一段动画,并且配音,讲述自己未来的样子。我儿子用电脑上的人工智能体做了一个,人物很活泼,我还挺喜欢的。
来源:财经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