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刊·当代关注丨巩固脱贫成果 接续乡村振兴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02 10:54 3

摘要: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5年过渡期的最后一年。5年来广西各地各有关部门持续加大工作力度,强化政策扶持,取得了一系列工作成效,有效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为“十五五”规划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打下了坚实基础。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5年过渡期的最后一年。5年来广西各地各有关部门持续加大工作力度,强化政策扶持,取得了一系列工作成效,有效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为“十五五”规划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打下了坚实基础。

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方面,一是通过线上网络化、线下网格化防止返贫致贫监测帮扶工作模式,每月根据行业部门数据进行比对并及时进行预警排查;二是每年针对10类重点人群和特殊群体进行集中排查和重点排查,有效实现返贫致贫风险早发现;三是对发现有返贫致贫风险的农户及时纳入监测并提供精准帮扶;四是加强政策宣传,将监测对象申报政策“明白纸”发放至所有农户,畅通农户自主申报途径。在农村低收入人口帮扶和兜底保障方面,开展农村低收入人口摸排认定,及时开展救助帮扶,基本做到应保尽保,大大提升对低收入人口救助帮扶的成效。

特色产业发展成效显著。一是产业规模持续扩大,形成了“10+3+N”现代特色农业集群,打造了粮食、蔗糖、水果、蔬菜、渔业、优质家畜等6个千亿元级特色产业。二是平台载体建设成效突出,据2024年12月自治区农业农村厅发布的数据,全区累计创建国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9个、农业现代化示范区3个、现代农业产业园8个、国家产业强镇64个;累计创建自治区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9个、自治区级农业产业强镇30个,建成广西特色农业星级示范区571个。三是地理标志农产品品牌影响力显著提升,2025年5月10日发布的“2025中国品牌价值评价信息”榜中,“横县茉莉花茶”“柳州螺蛳粉”“百色芒果”等12个品牌入选中国品牌价值区域品牌百强,入围总数连续3年居全国第二,品牌总价值达952.1亿元,同比增长4.9%。通过电商平台拓展市场,武鸣沃柑、百色芒果等特色农产品销量与品牌影响力双增长。四是落实脱贫地区特色产业衔接政策,及时发放以奖代补补贴资金,提供小额信贷等金融支撑,有效助推脱贫人口发展特色产业。

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一是返贫致贫风险仍然存在,因学(家庭多子女在非义务教育阶段就学)、疾病或事故、就业不稳定及产业失败等返贫诱因形成叠加风险。二是一产“大而不强”问题突出,特色产业品牌建设意识不强,特色农业依赖传统种植,同质化严重,附加值低,无法有效带动收入增长,进而加剧劳动力外流造成乡村空心化。三是技能培训覆盖面不足、针对性不强。这些问题还需要在“十五五”期间着力改善和提升。

推动帮扶政策体系向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转换。一是持续做好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工作,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和脱贫地区分层分类帮扶制度。对有劳动能力的人口,落实产业就业等开发式帮扶措施;对缺乏劳动能力、无法通过产业就业获得稳定收入的人口,完善相关社会救助政策。以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为核心,识别、调整帮扶范围,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二是不断推动特惠性扶持政策向普惠性政策转变,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人口的内生动力,推进脱贫地区实现全面乡村振兴。三是驻村帮扶工作方向要向全面实现乡村振兴的方向调整,强村抓振兴示范,薄弱村抓整顿提升。

推动传统农业转型升级实现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一是坚持绿色有机发展理念,以市场为导向,鼓励发展绿色有机、生态型特色产业,提高产品附加值。二是加强顶层设计,制定品牌发展规划,建立农业品牌目录制度,构建以区域公用品牌为引领,以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为支撑的农业品牌体系。三是加强品牌培育与形象塑造,深入挖掘农产品背后的历史文化、地域特色等元素,精心策划品牌故事,塑造具有情感共鸣与文化内涵的品牌形象;加强农产品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提升品牌科技内涵;打造具有广西特色的“土字号”“特字号”等品牌。四是创新与拓展营销渠道,利用线上线下多种渠道进行宣传,线上通过社交媒体、电商平台等发布品牌信息,线下通过农产品展销会等开展推广活动;深耕传统销售渠道,加强与批发商等合作,同时借助电商平台,开展直播带货、社区团购等,拓宽销售范围。

加强发展特色产业急需紧缺的技能培训。开展精准培训,加大对村“两委”干部、返乡创业大学生或退役军人、致富带头人、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人和技术骨干等关键群体的培训力度。开展技能培训,提高有较高技术门槛的特色作物种植能力,带动传统种植产业升级,推动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开展品牌化建设培训,培养品牌思维和品牌建设能力,提升运营能力,增强特色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提高特色农产品附加值。开展电商运营及直播带货等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培训,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激发农村电商活力。推进农业领域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培训,助力传统农业向智慧农业转型,提升生产效能。突破现有培训框架,推动较有代表性的创业成功典型、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人,以及“土专家”“田秀才”等走上讲台,贴合实际传授实战经验,让培训内容更接地气,让知识更容易转化,为特色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作者系中共广西区委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政治学)教研部讲师]

来源:当代广西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