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被视作农业废弃物的稻壳中提取高纯度二氧化硅,不仅能生产天然肥料、改良盐碱地,还能助力新能源电池负极材料升级。8月31日,在第七届中国国际新材料产业博览会上,哈尔滨工大华实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展示了普通农业稻壳从二氧化硅农业肥料到二氧化硅负极材料的“变身过程”。
从被视作农业废弃物的稻壳中提取高纯度二氧化硅,不仅能生产天然肥料、改良盐碱地,还能助力新能源电池负极材料升级。8月31日,在第七届中国国际新材料产业博览会上,哈尔滨工大华实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展示了普通农业稻壳从二氧化硅农业肥料到二氧化硅负极材料的“变身过程”。
现场负责人宋超向记者介绍,企业依托哈尔滨工业大学独家专利技术,目前已实现了稻壳的全资源化利用,其研发的植物源二氧化硅产品已在农业、工业等领域陆续落地应用,并与宁德时代、比亚迪等企业就新能源合作展开对接。
8吨稻壳产1吨二氧化硅
实现“吃干榨净”零排放
“传统稻壳多被焚烧处理,不仅污染环境,还浪费了其中的宝贵资源。”宋超介绍,企业依托的稻壳提取二氧化硅技术,已经过哈工大团队40余年研发迭代,2015-2016年进入实验阶段,如今已建成全国首个示范工厂。
在生产车间,稻壳经浸泡、清洗、烘干等预处理后,通过专利设备完成三步转化:一是提取氮磷钾及有机质,制成天然液体肥料;二是将剩余碳与硅的混合物燃烧提纯,得到纳米级高纯度二氧化硅粉末;三是回收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蒸汽,可对外供应作能源使用。“8吨稻壳能产出1吨二氧化硅,整个过程无任何废气、废水排放,真正实现了稻壳的‘吃干榨净’。”该负责人表示,目前企业年处理稻壳约3万吨。
农业应用显成效
盐碱地变身“良田”
作为核心产品,植物源二氧化硅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已初见成效。在水稻种植中,以其为原料的硅肥、喷施肥每亩成本仅10-30元,可使正常农田每亩增产15%-20%。更值得关注的是其对盐碱地改造能力——通过施用二氧化硅调理液,原本寸草不生的重度盐碱地,半个月即可完成改良,当年便可种植水稻。
截至目前,该技术已在黑龙江盐碱地改良项目中应用,改造面积近万亩。
瞄准新能源赛道
有望替代石墨负极
除农业外,该二氧化硅产品正向高端工业领域突破。目前,其已广泛用于牙膏摩擦剂、橡胶填充料、食品药品添加剂等日常场景。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将二氧化硅转化为单质硅,研发的硅碳负极材料展现出巨大潜力——储能密度远超传统石墨负极,若产品实现产业化落地,将有望大幅提升新能源电池续航能力。据了解,工大华实已与宁德时代、比亚迪就硅碳负极材料未来的使用展开技术交流。企业下一步将扩大生产规模,推动更多产品在新应用场景落地。
哈尔滨日报记者周辰
本文来自【冰城+】,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