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华社黑龙江分社社长顾钱江,新华社中国图片社副总裁、摄影展主创团队负责人黄文,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陈蕊共同启动摄影展
【中国商报焦阳报道】
当国社摄影展遇见校园暖廊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11月21日“国社之镜·世纪光影”新华社新闻摄影展首次走进高校在哈工大校园暖廊“一站式”学生社区展出校社联合打造的“新华思政课”也正式启动并开讲,
新华社黑龙江分社社长顾钱江,新华社中国图片社副总裁、摄影展主创团队负责人黄文,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陈蕊共同启动摄影展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
新华通讯社首次重磅推出
“国社之镜·世纪光影”新闻摄影展
以百姓视角和光影艺术生动展现
新中国成立75年来
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以来
所取得的辉煌成就
摄影展自9月26日开展以来
陆续在全国各地举办分展
受到广泛好评
师生观看摄影展
一张张定格历史的经典照片悬挂窗前
往来师生或驻足观赏
或拍照留念
在“两馆一中心”学生讲解员的
动情讲述中
聆听镜头背后的故事
学生讲解员现场讲解
新华社老师现场指导
“好的思政课如盐,自然而然,润物无声。”在开展式上,新华社黑龙江分社社长顾钱江致辞说,此次摄影展和“新华思政课”的举行,既让新华社走进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空间,与充满理想与朝气的未来栋梁亲密接触,又使得哈工大为御寒而建的“暖廊”变身为“影廊”,展现了成为特色文化空间的美好前景。
“这次展览打造了社校深度融合思政实践的创新模式,进一步拓宽学校红色文化场域,为开展师生思政教育、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提供了新空间。”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陈蕊说。
作为我校联合新华社
打造的“大思政课”品牌
哈工大“新华思政课”
强化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通过开展实景“大思政课”
引领师生厚植爱国情、强国志
共同推进校社合作协同育人
顾钱江、陈蕊为哈工大“新华思政课”揭牌
听哈工大“新华思政课”首讲
,时长00:24
作为哈工大“新华思政课”首讲嘉宾
黄文首先分享了
展览策划过程和设计思路
她希望有更多的师生
走进暖廊观看展览
感受镜头里的中国
随后她结合担任战地记者的经历
以《标靶:我的战地影像日记》为题
通过拍摄的一张张直击心灵的照片
讲述了战争带给人类的创伤
在带来冲击的同时引人思考
要珍惜和平发展环境
共同建设强大的国家
黄文授课
此次摄影展和“大思政课”
在师生中产生热烈反响
一起来听——
航天学院2022级本科生李俊儒:黄文老师为我们讲述了她25年前担任战地记者的真实经历,她用一张张胶卷记录了战争期间的点点滴滴,表达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光辉。聆听过后,我更加深刻理解到和平的珍贵与国家安定的重要。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学院2022级硕士研究生苏航:展览中精彩生动的照片引人入胜,其背后的故事更是令人震撼,每一张照片都有珍贵的摄影意义与独特的历史价值,带领我们回顾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历程,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人民社会生活的变迁与国家综合实力的增强。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1972年电工在山西陵川县大硖村安装电灯的照片。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教师肖珈:在展览中,透过一张张鲜活、生动的照片,我们重走祖辈奋斗拼搏的历程,相遇时空的交汇处,看到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如何书写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篇章。作为新时代的思政课教师,我将在课堂上继续用光影还原革命岁月、再现改革瞬间、重构发展历程,引领青年学子努力成为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授课现场
记者手记商艳凯
初冬时节,记者和师生漫步在校园暖廊里,感受着国社摄影展带来的视觉冲击。280余张经典照片,一代代新华社记者用光影定格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历程。透过照片,我们看到的是真实发生的历史,也从中找寻到父辈和自己的影子,更加深刻体会到“有了国家强大才有人民幸福”这句话的内涵。特别是“硬核实力”篇章,一件件国之重器的背后都有哈工大人作出的重要贡献,内心的自豪感油然而生。作为“一站式”学生社区,校园暖廊逐渐成为学校推进“三全育人”的思想阵地、文化空间。学校联合新华社将优质文化资源“直达”校园暖廊,同时共同打造哈工大“新华思政课”品牌,成为校社协同育人的新典范、新样板。近年来,学校将实景“大思政课”开进田间地头、冰天雪地、航天发射现场等,师生在一次次思政实践中看国情、长见识、增本领,树立起投身强国复兴伟业的坚定信念。希望像这样既有高度又接地气的活动越多越好、越办越好。
学子打卡摄影展
@摄影爱好者
校园暖廊里的
国社摄影展已上线
快来打卡吧!
可自行学习影展上照片的拍摄手法
拍摄你眼中的哈工大
发送图片至
qmtzx@hit.edu.cn
将有机会在新华社客户端
学校官方微博
官方小红书等平台看到你的作品
来源:大美龙江城市会客厅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