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渤海之滨,风云际会。在百年变局深刻演进、国际格局持续调整的关键时刻,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二十五次会议在天津举办。作为上合组织成立以来规模空前的盛会,20多位外国领导人及10位国际组织负责人齐聚津门,擘画区域合作崭新蓝图。峰会凝聚的广泛共识与丰硕成果,
渤海之滨,风云际会。在百年变局深刻演进、国际格局持续调整的关键时刻,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二十五次会议在天津举办。作为上合组织成立以来规模空前的盛会,20多位外国领导人及10位国际组织负责人齐聚津门,擘画区域合作崭新蓝图。峰会凝聚的广泛共识与丰硕成果,不仅为上合组织发展注入澎湃动能,更将天津推向高水平开放的前沿阵地,开启与世界深度交融的新征程。
新理念引领 上合迈入新阶段
本次峰会的核心智慧,凝结于习近平主席高瞻远瞩提出的“求同存异、互利共赢、开放包容、公平正义、务实高效”五大合作建议。天津大学亚太经合组织可持续能源中心副主任马晋龙教授深刻解读,这五大建议根植于历久弥新的“上海精神”,更是对时代挑战的有力回应:“峰会首次将发展议题置于核心位置,明确将2025年定为‘上合组织可持续发展年’,着力推动能源、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等前沿领域协同创新,标志着上合组织由安全合作向深度‘发展驱动’的战略转型。”
中国太平洋经济合作全国委员会副会长、南开大学APEC研究中心主任刘晨阳教授特别指出,习近平主席首次将上合组织定位为“世界最大区域组织”,这不仅表明该组织将从更高的层次和维度上为自身发展设立更加宏大的愿景,还意味着该组织将有能力为重塑国际秩序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为推动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体系发出响亮的“上合声音”。
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坚持务实高效”,让中国上海合作组织研究中心前秘书长邓浩印象深刻。他说:“以上合组织天津峰会为新起点,上合组织国家并肩迈入更加团结、更重协作、更富活力、更有作为的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习近平主席在讲话中说道:‘持续推进上海合作组织改革,加强资源投入和能力建设,让组织机制更完善、决策更科学、行动更高效’,为上合组织推进高质量发展指明了重点方向。”
南开大学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研究院教授葛顺奇亦高度评价峰会发布的及未来十年战略,认为其在深化互联互通、绿色产业等务实合作方面树立了“公平互惠”的全球经济治理新标杆。
破局立新 重塑合作格局
面对外部单边保护主义的挑战,上合组织如何开辟新局?葛顺奇提出战略路径:“中国需推动从‘出口导向’向‘进口导向’转型,实施服务业深度单边开放,聚焦能源、人工智能等十大关键领域,积极拓展与上合组织国家的深度合作,共同构筑坚实的经济安全联盟。
硬核的数据印证着合作活力:2024年中国与上合组织国家贸易额达8900亿美元,投资存量超1400亿美元。马晋龙以峰会绿色合作为例阐释“上海精神”的生命力:“中国与乌兹别克斯坦共推‘光伏+农业’定制方案,正是对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的‘上海精神’的生动诠释。这种‘政策沟通为引领、技术共享为基础、能力建设为核心’的创新模式,为全球南方国家树立了新型南南合作的卓越典范。”
自去年7月接任上海合作组织轮值主席国以来,中国就同各成员国一道,推动上合组织在议事机制、合作模式、常设机构等各方面改革创新。邓浩表示,这些更加科学、与时俱进的改革创新,也让上合组织运作更加顺畅高效。
天津机遇 三重红利协同共振
作为峰会举办城市,天津的独特禀赋与发展潜能成为国际瞩目的焦点。马晋龙分析认为,峰会给天津带来显著“三重红利”——政策红利:峰会共识为天津绿色技术搭建起畅达的国际输出通道;市场红利:上合组织国家对新能源、环保基建需求强劲攀升,天津风电、光伏全产业链迎来爆发风口;平台红利:天津展示的绿电稳定供应与智能电网技术实力,成为“可持续发展”的最佳国际名片。
而峰会期间习近平主席郑重宣布“未来5年,在成员国建设10所‘鲁班工坊’,提供1万个人力资源研修培训名额”,更为天津增添了一张闪亮的“人才赋能”名片。教育部鲁班工坊建设专家委员会主任吕景泉倍感振奋,他强调:“‘鲁班工坊’是天津原创、首创并率先推动实施的职业教育国际品牌,是搭建民心相通的坚实桥梁。共建‘鲁班工坊’是习近平主席亲自关心推动的国家重要合作项目。”这一平台已为中亚等地区国家培养大批专业技术人才,助力其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进程,成为服务“一带一路”倡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国家行动和国际公共产品。
依托“鲁班工坊”发源地的深厚根基、中欧班列关键枢纽的物流优势以及雄厚的科研教育资源,天津正加速构建面向欧亚的跨境合作战略支点。葛顺奇建议:“天津应乘势而上,推动建设上合绿色技术转移中心,设立专项产业基金,全力支持新能源企业拓展成员国市场。”
渤海潮涌,风正帆悬。
从天津再出发,上合命运共同体理念日益丰满坚实;从安全互助的根基到发展共赢的繁茂,“上海精神”历久弥新。(记者 孙启明 史莺)
上合ABC
来源:京津冀消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