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AI搭建的“人机对话”模式,正让影视创作悄悄变成一场高度理性的“提示词工程”。过去靠直觉、经验和灵感驱动的创作,如今要求创作者把这些感性的“创作素材”,掰碎了转化成精确、有逻辑的专业语言,才能让AI听懂并生成想要的内容。这一“理性主导”的转变,让不少人犯了嘀咕
AI搭建的“人机对话”模式,正让影视创作悄悄变成一场高度理性的“提示词工程”。过去靠直觉、经验和灵感驱动的创作,如今要求创作者把这些感性的“创作素材”,掰碎了转化成精确、有逻辑的专业语言,才能让AI听懂并生成想要的内容。这一“理性主导”的转变,让不少人犯了嘀咕:AI掺和得越来越多,人类独有的艺术知觉会不会被压制,甚至拖慢艺术发展的脚步?
一、“技术假体”:AI是创作“神助攻”,还是能力“绊脚石”?
法国技术哲学家贝尔纳·斯蒂格勒的“技术假体”理论,恰好能解答这个困惑。他认为,技术从来都是“双刃剑”,既是解决问题的“解药”,也可能带来新的“毒药”。把AI看作数字时代的“技术假体”,确实有道理——它能极大提升创作能力,帮创作者实现过去想都不敢想的视觉效果。但就像斯蒂格勒警告的:“技术记忆(体外记忆)太发达,可能会让个人的记忆和创造力变弱。”
依赖AI生成内容,虽然能帮行业降本增效,也能圆创作者的“视觉梦”,可长期下来,创作者打磨基本功、培养艺术知觉的过程会被削弱,艺术知觉被压制的风险,其实一直藏在背后。
二、AI造的“虚拟世界”,藏着真实与虚幻的拉扯
1. 感知疆域被拓宽,边界却越来越模糊
AI的“空间重塑”能力特别亮眼:能让老照片“动”起来,能把文字描述变成看得见的虚拟场景,一下子把人类的感知和创作边界拉宽了不少。比如用AI复原消失的历史街区,让古画里的人物“活”过来,带来的沉浸式体验,仿佛能打破时间限制,让历史有了新的生命力。但这份便利背后,也藏着绕不开的问题:虚拟和真实的线该怎么划?边界越来越模糊,会不会让我们搞不清“现实”到底是什么?
2. AI复原的“历史”,和真历史不是一回事
AI复原的“历史场景”,看着像那么回事,其实是靠算法和数据拼出来的“理想化版本”。它可能符合逻辑,却未必是历史的真实模样——里面混着现在人的想象、当下的审美,还有技术本身的局限,说到底是对历史的“重新构建”,而不是“原样重现”。
反观那些原始、模糊甚至有点残缺的历史影像,比如老战地照片、早期纪录片,反倒因为没法篡改的真实性和“在场感”,变得越来越珍贵。它们记录着历史发生时的“那一刻”和“独一份”,这是AI算法永远模拟不出来的。AI造的“完美历史”越多,这种带着“粗糙感”的真实历史影像,价值就越突出。两者不是“非此即彼”,而是在“再现与本源”“想象与真实”之间,形成了一种相互拉扯的张力。
3. 缺了“灵光”,AI作品难比传统影视
为啥话剧票比电影票贵不少?说白了,话剧是真人现场演,每场都不一样,没法复制传播;电影是拷贝出来的,能反复看、广泛传,“稀缺性”差了点。德国哲学家瓦尔特·本雅明早就说过,摄影、电影这种“机械复制”,会让艺术作品的“灵光”(Aura)消失。这里的“灵光”,指的是作品独一无二的原地性、在场性、真实性和权威性。
话剧的魅力就来自这份“灵光”:演员“当下”的表演,每一次呼吸、每一个动作都是唯一的。把这一点用到影视创作上也一样:传统影视作品,哪怕只是镜头记录的那一瞬间,演员的表演也带着当下的情感和独一无二的肢体表达,有“灵光”在;可AI生成的影视内容,是电脑虚拟出来的,连这仅有的“灵光”都没了,本质上只是算法对“表演”的模仿,没法传递真实的情感。
三、创作者不会成“提示词工具人”,“独特性”才是核心竞争力
说到底,就算未来AI生成影视的技术再成熟,创作者也不会变成只会输提示词、挑结果的“工具人”。反而,AI越能高效产出“完美内容”,传统影视作品的“稀缺性”就越明显,价值也会跟着涨,创作者的“不可替代性”反而会更强。
毕竟,真正的创作者能给作品注入独特的灵魂、深刻的思想、惊艳的创意和真挚的情感,他们不是简单的“内容生产者”,而是实打实的“艺术家”。这份能赋予作品“温度”和“深度”的能力,才是AI拿不走的,也是创作者在AI时代站稳脚跟的关键。
来源:说似一物即不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