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注: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问诊!
文|小鱼儿
编辑|小鱼儿
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有些人看起来挺健康,突然就被脑梗击倒了?哈工大一项长达三年、涉及450名脑梗患者的调查研究给出了让人吃惊的答案。
研究发现,脑梗患者身上存在8个共同特征,而这些特征在发病前几年就已悄悄显现。
这些"定时炸弹"是如何一步步走向爆发的?让我们揭开这个谜底。
现在很多人都觉得脑梗是老年人的事,年轻人不用担心。真实情况却大相径庭!
哈工大在450名调查对象中,有57人年龄不到50岁!这个数字触目惊心。
以往我们印象中,脑梗患者大多是六七十岁的老人,现在却有大量"80后"甚至"90后"加入了这个行列。
研究中有一个典型案例:老张和老余,高中同学,在同一单位工作,住在同一小区,都在50岁时患上脑梗并半身不遂。
他们年富力强,正是事业和家庭的顶梁柱,突然就倒下了。
更令人担忧的是,年轻患者的出院率越来越低。
与老年患者相比,虽然年轻患者的恢复能力较强,但因为发现晚、重视不够,往往错过最佳治疗时间,导致后果更加严重。
脑梗并非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哈工大研究团队将脑梗的发展过程分为四个阶段:潜伏期、累积期、触发期和发病期。
潜伏期通常在发病前几年就已开始,此时身体已经出现一些警示信号,如血压升高、血脂异常等,但因为没有明显症状,很多人选择忽视。
累积期是各种危险因素不断叠加的时期。
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问题如果不加以控制,会逐渐损伤血管壁,形成动脉粥样硬化。
就像一根水管长期积累水垢,最终会导致水流不畅。
触发期往往有明显的诱因,如情绪激动、过度疲劳、天气骤变等。
研究发现,70%的患者在发病前都经历过强烈的情绪刺激。
发病期则是血管彻底堵塞的阶段,此时患者会出现口眼歪斜、言语不清、肢体麻木等典型症状。
如果在3-6小时内得不到及时治疗,脑细胞将大量死亡,造成不可逆转的损伤。
哈工大研究发现,450名脑梗患者身上有8个惊人的共性特征。这些特征就像血管在不断"哭诉",可惜很少有人听见。
血压问题是第一大信号。超过70%的患者有高血压史,但从不规律服药。
他们要么认为"偶尔高一点没关系",要么"感觉不舒服才吃药"。殊不知,高血压会持续损伤大脑靶器官,是脑梗的最大"帮凶"。
血脂异常是第二大警示。接近90%的患者有血脂偏高问题,但很少有人通过饮食调整或运动来控制。
高血脂会使血液黏稠度增加,加速血管内斑块形成。
生活习惯不良是第三大危险因素。60%的男性患者有20年以上吸烟史,40%的患者有长期饮酒习惯。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些人往往疏于体检,错过了早期干预的机会。
睡眠质量差是第四大特征。55%的患者有长期熬夜或睡眠不足的问题。睡眠不足会导致交感神经兴奋,血压升高,加速血管损伤。
血糖控制不佳是第五大问题。
将近一半的患者有糖尿病史,但血糖控制不理想,忽高忽低。高血糖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加速动脉硬化进程。
情绪管理是第六大挑战。70%的患者性格急躁,容易发脾气,工作和生活压力极大。
研究表明,情绪激动时血压会短时间内飙升,可能成为脑梗的"导火索"。
运动缺乏是第七大特征。超过80%的患者缺乏规律运动,60%的人每周运动次数少于3次。
长期久坐不动会导致血液循环减慢,增加血栓形成风险。
饮食不当是第八大问题。近90%的患者饮食重油重盐,72%的人爱吃加工食品。高盐饮食会导致血压升高,高脂饮食则加速血管斑块形成。
脑梗的发生并非像玻璃杯摔碎那样突然,而更像是橡皮筋日复一日地拉伸,最终断裂。
哈工大研究团队通过详细分析发现,脑梗是多种危险因素长期协同作用的结果。
高血压是最主要的罪魁祸首。它就像持续对血管施加的压力,时间一长,血管壁就会变硬、增厚,失去弹性。
研究显示,即使是轻度高血压,如果持续10年以上不治疗,脑梗风险也会大幅增加。
高血脂则像是在血管中形成的"垃圾"。血脂过高会导致血液黏稠度增加,同时在血管壁上形成斑块。
这些斑块一旦破裂,就会形成血栓,堵塞血管。研究中有患者血脂高达7.8mmol/L,是正常值的近两倍。
糖尿病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加速动脉硬化进程。更危险的是,很多糖尿病患者同时伴有高血压和高血脂,这"三高"叠加,风险倍增。
情绪激动是很多患者发病前的共同特征。
一次激烈争吵可能导致血压短时间内飙升到200mmHg以上,这对已经脆弱的血管来说,无异于"最后一根稻草"。
面对脑梗这个静悄悄的"杀手",我们并非束手无策。哈工大研究团队总结出五大关键防护措施,每个人都可以立即开始行动。
规律用药是高血压患者的必修课。
研究显示,那些坚持每天按时服药的高血压患者,脑梗发病率比不规律服药者低60%。
血压需要全天候控制在目标范围内,而不是"感觉不舒服才吃药"。
定期体检是发现问题的关键。建议每年至少做一次全面体检,重点检查血脂、血糖、血压和颈动脉超声。
颈动脉超声可以早期发现血管斑块,为干预提供重要依据。
生活方式调整刻不容缓。戒烟限酒是基本要求,同时饮食要少盐少油。
研究推荐DASH饮食模式,即增加蔬果、全谷物摄入,减少红肉和加工食品消费。
研究特别提醒,如果符合8个特征中的超过3条,就应该特别警惕,及早干预。脑梗往往不会给第二次机会,预防远比治疗更重要。
哈工大450名脑梗患者的研究告诉我们,那些看似无关紧要的生活细节,恰恰是健康的分水岭。
血管是有记忆的,每一次的熬夜、暴饮暴食、情绪失控,都在血管壁上留下痕迹。
健康不是一蹴而就,而是细水长流的坚持。如果您符合三条以上的危险特征,请立即行动起来,给血管一个友善的环境,让脑梗远离您的生活。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信息来源:
中国卒中学会官方网站、《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国家心血管病中心研究报告、世界卫生组织脑卒中预防指南、《中华医学杂志》脑血管病专刊。
孔佑象物理治疗2023-10-25《容易脑梗的人,都有4个“共性”问题?早知早受益!晚了真来不及》
39健康网2022-02-03《柳叶刀:中国人或是脑梗高危体质!40岁后有这8个共性,风险上升》
医联媒体2018-06-08《这6类人群更容易得脑梗塞,其实是能避开的,别不以为然》
2024-07-30 ·王医生健康科普《医生解剖1500名脑梗死者后发现:易患脑梗的人,都有这7大共同点》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来源:在雨中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