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历史,不忘国耻:川军抗日,是这次甘孜州军休干部的党课…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02 06:53 1

摘要:成都是一座公园城市,大大小小的公园星罗棋布,比比皆是。要说最古老的公园,非人民公园莫属;要说最有特色的公园,人民公园当仁不让。人民公园始建于清朝宣统三年,也就是公元1911年,是四川最早建立的公园,也是中国近代最早的公园之一。人民公园旧称少城公园,1949年1

军休干部眼里的川军抗日

冯正荣

成都是一座公园城市,大大小小的公园星罗棋布,比比皆是。要说最古老的公园,非人民公园莫属;要说最有特色的公园,人民公园当仁不让。人民公园始建于清朝宣统三年,也就是公元1911年,是四川最早建立的公园,也是中国近代最早的公园之一。人民公园旧称少城公园,1949年12月成都解放,次年更名为人民公园。这座具有厚重历史的公园,不仅有小桥流水、湖波荡漾、园林花木、亭榭楼阁、百年茶社、游乐设施,而且有辛亥秋保路死事纪念碑、日寇飞机轰炸成都纪念墙、川军抗日雕塑、川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等等。

2025年8月29日,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甘孜州军队离退休干部第三党支部在成都市人民公园开展了“铭记历史,不忘国耻”的主题党日活动。

上党课。作者冯正荣(左四),文中出现的党支部副书记程丛贵(左五)、支部委员扎西泽仁(左三)

我作为党支部书记,和副书记程丛贵、宣传委员扎西泽仁、纪检委员刘洪颜及支部党员参加了主题党日活动。

在这个主题党日活动中,我给大家讲了一堂“铭记历史,勿忘国耻”的党课。我回顾了中国人民14年艰苦卓绝的抗战历史,特别强调,铭记历史,勿忘国耻,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和使命。勿忘国耻,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警醒未来。以史为鉴,方能开创更美好的明天。

我在上党课的时候,还阐述了两个基本概念。

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八年,还是十四年?

我们上小学的时候,教科书上的抗战是八年,现在的教科书上的抗战已经改成了十四年。综合各方面的情况来看,过去讲“八年抗战”,后来讲“十四年抗战”,都是基于不同历史分期标准来表述的。

“八年抗战”精准地概括了自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后,中华民族在统一战线下进行的全面的、全国性的抗战阶段。它强调的是战争的升级和民族的总动员。

“十四年抗战”则提供了更宏大、更完整的历史视野,将反抗日本侵略的战争追溯到1931年“九一八事变”,涵盖了从局部抵抗到全面抗战的整个过程。从1931年到1937年,这六年的抗日战争,虽然是局部的、分散的,但无疑是反抗日本侵略者的重要组成部分。“十四年抗战”确定了抗日战争的连续性和长期性。

两者描述的是同一场宏大战争的不同发展阶段。“八年全面抗战”是“十四年抗战”之中的关键核心阶段。后来官方选择“十四年抗战”作为权威表述,是基于对历史完整性的追求、对早期抗战功绩的肯定,以及在新时代加强国民历史认知和爱国主义教育的现实需要,现在最准确和权威的答案是“十四年抗战”。

日本投降纪念日是8月15日,还是9月3日?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广播《终战诏书》宣布停战,但这只是口头宣告,缺乏具有法律效应的投降文书签署,而且8月15日以后,零星战争不断,实际上没有完全停战。同年9月2日,日本代表在停泊于东京湾的美军“密苏里”号军舰上,正式签署无条件投降书,这一行为才标志着日本在法律意义上的投降。

1945年9月3日,当时的国民政府下令举国庆祝3天,并于1946年把9月3日定为抗战胜利纪念日。

全国解放后,1951年政务院通告将抗战胜利纪念日改定为9月3日,1999年国务院修订放假办法延续此规定。所以,把9月3日定为抗战胜利纪念日更符合历史,也能体现抗战胜利的正式性,更具有国际法律依据。这不仅体现了我国对历史的尊重,同时也在提醒着所有的中国人都要铭记历史,珍惜和平。

成都的天气这几天阴雨不断,党支部组织党员冒雨参观了人民公园的几处川军抗日纪念景点。

党员们来到了成都大轰炸纪念墙前,志愿者讲解员讲述了成都大轰炸的历史。1938年至1941年的3年时间,日寇对成都进行了22次空袭,出动飞机532架次,投弹1763枚,造成3532人死伤,给成都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在成都大轰炸遇难同胞纪念雕塑前面,有一个遇难同胞名单,年龄最小的遇难者只有1岁啊!这些冰冷的数字、惨烈的历史事实深深地刺痛了党员们的心。

作者冯正荣(右四),文中出现的党支部副书记程丛贵(左二)、支部委员扎西泽仁(左三)

参观成都大轰炸纪念墙。

如此密集惨烈的轰炸,并没有炸垮四川人民的抗战意志,更加激起了四川军民的抗日决心,川军将士纷纷表示,出川抗日,打败日本侵略者。

党员们怀着沉痛的心情来到了川军抗日雕塑群。一个个栩栩如生的雕塑吸引了参观者。

参观川军出川抗日雕塑

一组叫“难舍难分”的雕塑看着让人眼眶湿润。1937年的四川乡下,与奶奶相依为命的二娃,穿上军装就要告别奶奶随军出川抗日,奶奶想到孙子这一走,以后可能再也见不到他了,心里十分难过,拖着虚弱的身体艰难地挪到门口,一手扶着门框,一手招呼着,二娃转身向奶奶告别,望着一手将自己带大的奶奶,两眼含着泪花,难舍难分……看着这个感人至深的雕塑,党员们的眼睛湿润了。

另一组感动人的雕塑叫“送别”。一位勤劳贤惠的、刚做母亲不久的妇女,背着几个月大的孩子,前来送丈夫上战场,他紧紧拉着丈夫的手,依依不舍,一脸忧伤,望着即将离别的丈夫,有一种说不出的伤感。但她的眼神里却充满着坚定:家里有我,好男人应该出川打日寇……

还有一组叫“壮行”的雕塑给人以激情和力量。部队即将开赴前线,临行前,出川将士面对前来送行的老百姓,端上一碗壮行酒,面对父老乡亲,相视无言。喝下这碗酒,大有壮士一去不复返的气概………

人民公园的这一组川军出川抗日的雕塑,充分体现了川人在国家危难时刻,深明大义,舍小家为大家的家国情怀和无私奉献精神。

参观川军出川抗日纪念墙。作者冯正荣(左一),文中出现的党支部委员扎西泽仁(右一)、刘红颜(右二)

党员们来到了川军出川抗日纪念墙前,一幅幅照片、一段段文字充分反映了川军抗日的真实情况。纪念墙上一个巨大的“死”字震撼了大家的心。

1937年的“七七事变”,激起了包括川军将士在内的四川人民极大的民族义愤和抗战爱国热情,迅速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当时,四川省安县曲山镇的小学教师王建堂毅然投笔从戎,组织了170多名青年志愿者加入了川军,部队出征前,年迈的父亲王者成托人送来一个包裹,王建堂打开,发现里面是一块五尺白布做成的大旗,正中大书一“死”字,右边题写“我不愿你在我近前尽孝,只愿你在民族分上尽忠”;左边题写“国难当头,日寇狰狞,国家兴亡,匹夫有分;本欲服役,奈过年龄,幸吾有子,自觉请缨;赐旗一面,时刻随身,伤时拭血,死后裹尸;勇往直前,勿忘本分”。这面“死”字旗,是四川人民抗战精神的符号,也是川军抗日的一个生动案例。

在这个纪念墙上还镌刻着1945年10月8日《新华日报》发表的社论,题目是“感谢四川人民”,这篇社论充分肯定了四川人民为抗战胜利做出的巨大贡献。

紧接着党员们来到了川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前回顾川军抗战历史,了解这座非同寻常的纪念碑。

川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又名无名英雄纪念碑,位于人民公园东大门入口处。这座纪念碑坐西南朝东北,由基座、碑体、塑像三部分组成。纪念碑塑像造型是一位国民革命军人,身背大刀、斗笠、背包,身着短裤,扎绑腿,穿草鞋,手握步枪,跨步向前,是一个准备冲锋的形象。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川军将士主动请缨投身抗战,当年9月5日,四川省在成都少城公园(现人民公园)举行了“四川省各界民众欢送出川抗敌将士大会”,川军七个集团军共40余万人即可奔赴前线杀敌。抗战期间,四川籍将士350余万人加入国民革命军等部队出川抗日,伤亡达64万之众,伤亡人数约为全国抗日军队伤亡总数的五分之一,居当时全国各省之冠。如此伤亡,触目惊心,闻者流泪,于是有了“无川不成军”的说法。

1940年,为纪念川军将士血染疆场,各界呼吁和发起了募捐运动,修建一座“无名英雄纪念碑”。这座纪念碑由雕塑家刘开渠设计,取名为“川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选中当时的川军班长张朗轩为原型,雕塑完成后,于1944年7月7日,也就是全面抗战7周年纪念日落成于成都市老东门街心正中。“文革”期间被毁。1989年8月15日,成都市政府按照原样修建并重立于万年场二环路口。2007年8月15日迁址于人民公园东大门前。2013年被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20年被公布为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

如今,川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不仅成为了成都的一处旅游景点,更是中国人民永恒的记忆。铭记历史,勿忘国耻,这座非同寻常的纪念碑提醒着每个中国人,珍惜和平,砥砺前行,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努力!

参观川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

作者简介:

冯正荣:甘肃省酒泉市人,1954年2月出生,1972年12月入伍,入伍后就成了川藏线上的一名汽车兵。曾任连队文书,营部书记,连队副指导员,指导员,副教导员,宣传股长,兵站站长,宣传科长,大站政委,干休所政委。曾四次荣立三等功。在部队退休后,一直在川藏兵站部机关帮助工作到2021年。

来源:雪域情怀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