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果有人把目光投向唐朝的豪门大院里,偶尔能看见一道并不寻常的风景:几个皮肤黑亮,身材魁梧的异乡人,身着唐风粗布,看不出表情。这些人,唐人叫他们“昆仑奴”。可究竟有多少现代人明白,他们的身世,到底藏着什么秘密?被当作长工来使唤的昆仑人,真正的来历,生活的细节,和
如果有人把目光投向唐朝的豪门大院里,偶尔能看见一道并不寻常的风景:几个皮肤黑亮,身材魁梧的异乡人,身着唐风粗布,看不出表情。这些人,唐人叫他们“昆仑奴”。可究竟有多少现代人明白,他们的身世,到底藏着什么秘密?被当作长工来使唤的昆仑人,真正的来历,生活的细节,和“盛唐”背后那些藏不住的冷雨,又有几人细想过!?
电视剧镜头里不缺英俊的唐朝公子,却很少深究那些沉默的异族面孔。根据2022年中国社科院新近整理的唐代墓志、出土家谱和外籍奴仆买卖文书,越来越多证据显示,所谓“昆仑人”,其实绝不简单是遥远非洲的来客。绝大多数都源自两地:一是南海诸国,今东南亚部分,甚至包括爪哇、占城等地;还有一部分,确实来自西非,可能是东南非沿海被迫远航至南亚、再转东的黑奴。许多学术论文与考古纪录反复提到,昆仑奴皮色深褐偏灰,有东南亚特有的浅金肤质,却未见非洲式的纯黑亮泽。这么一看,大家都搞错了?
某些人喜欢追溯黑人奴隶的故事,是因为非洲黑人的身体特征在影视形象中太突出。可当年的唐人,用“昆仑”一词泛指域外蛮夷。也许在大明宫里,主人一句“把茶斟了,昆仑!”说的是海南来的苦力,也未可知。很难说清楚,谁是自愿,谁又绝望。谁走错了路。昆仑奴的由来就此复杂起来。
如果要追根溯源,还要提到海上贩奴的繁盛年代。有考据直接用敦煌遗书里的行船登记账目对照,东南亚的商人以“贸易”为名,实则掠卖乡人。唐朝商队,走的最繁华路线有广州、泉州、扬州三路。有人推测,唐玄宗年间广州一带,外籍人口已超六万,其中大半皆为各色“昆仑奴”。以今天的眼光,此规模相当惊人。说实话,不一定都心甘情愿吧!
传说总是变得夸张。有人讲,某位唐商船一直漂东至室利佛逝(今印尼),在暴雨里见一帮力大无穷的岛民在田头劳动。最后,商队买通头人,用布匹、盐巴换回整队“劳动力”,一船一船往北送。实际历史多半远不如传说精彩,大部分的昆仑人,是在本地欠下债务,或被质押、转卖,随行商队离乡。他们未必都愿走,也有传记里讲,有人自幼在南方港口为奴,后来被大唐商人买到长安。几年后,竟还能靠勤谨换来一纸自由身?这谁信。
富贵人家到底为什么愿意买昆仑奴?再细说也绕不开一点:强壮便宜。唐朝人口多,尤其北方大族,一年四季要耕种、养马、打理园林,那点家仆远远不够。昆仑人,肌肉硬朗,视野开阔,不少有独特技艺。唐书有载,某户宦官买下两名昆仑人,食量大到一天三斗米,但出活顶三人!没人敢小看。
也不是本地仆人不行,只是昆仑奴对主家没依靠、生地不熟难结同盟,遇事向来唯命是从。谁让他们“死心塌地”?多半还是出于生存压力。毕竟,背井离乡,无依无靠的人更明白“熬过今天”,不值得冒险。
可是,也别太相信忠心。事实上,昆仑人也有逃跑、有反抗。2018年南昌出土的新墓记提到,有昆仑奴偷取主家金银,夜奔港口,被捕处死。这证明奴隶内心并非完全绝望,他们也有野心,也幻想自由。可惜,大部分人连名字都没留下,最后只成账目上一行欠账。谁会记得?
唐人对昆仑奴的看法有变化。《新唐书·方技传》载,有富商花大价钱买下一队昆仑人,后来专门训练他们掌舵、操作风帆,甚至派他们押运商货。昆仑奴擅长水上生存,这点在史实文献也能找到证据:扬州港一带,每年溺水事故最少的往往是昆仑人。很多唐人见过之后起敬,甚至有人夸,若不是奴隶身份,他们该是“最勇敢的唐人”?
不过传说也有偏差。有人说昆仑奴和汉人不许通婚,不全对。有一份河南洛阳的唐代墓志里,短句记下,家主去世后,家中昆仑女奴嫁给看门官仆,生了一子。只是没有多少人真的注意到他们的后裔。再加上经历唐末之乱,外来仆役流离失所、混入市井,最后烙印全无。所谓昆仑奴后代,如今已找不到直接证据。
说昆仑奴没有后裔吧,其实不实。有专家实地调查广东沿海村落的姓氏与体貌,极少数家族体态偏黑、骨架宽大,贫苦得出奇。民间传说倒是挺多,说自家祖先“是大唐留下来的洋仆”。谁知道是真是假?搞不好,是后人自我安慰的一种方式。
奴隶买卖到底盛行到什么地步?美国康奈尔大学80年代搞过大规模史料比对,发现在唐代最富的广州,每三年能输入外籍仆役三千人次。而按故宫博物院2023年公布的文物数据,被“解放”的昆仑人仅占十分之一,绝大多数终老唐土,却没几人能回家。他们一辈子的命运早被决定。又能怎样?
当然,这些细节很难全说准。比如昆仑奴是男子多?还是女仆居多?现存的供养清册,男女都有,不好一概而论。冷眼旁观,昆仑奴也许并没想象得那么“骁勇善战”,更多是旧社会劳苦大众的一种缩影罢了。换句话说,奴隶制度无论包装得多华丽,其实骨子里没什么荣耀。
有人觉得唐人的“胸襟”伟大,对昆仑人宽容,甚至让他们担任护卫,贴身服侍。可查账时,几乎所有昆仑奴都登记在簿册末尾,与牛马同类,价廉物贱。这种尴尬在各种墓志、家族文献里处处可见。那种所谓“家主与奴仆情同手足”,更多是书里写的故事,现实哪有那样。
有人说没有昆仑奴的后裔是因为不许通婚,也有人说其实通婚留下了痕迹。风雨八百年,历史很难留下清楚证据。或许大多数人一辈子无名无姓,有的昆仑人甚至在杨玉环宫中做事,到了极盛时,贵妇都愿意收昆仑人为贴身仆役,甚至出宫带走,可转瞬之间,换了主人,名字都没了。
普通人的命运,常被写进账本,最后成了财产清单的一部分。无人问及。
数字里的昆仑奴,是几千几万,不过,真相没人愿意再深寻。有观点说他们“忠诚可靠”,又有资料表明,逃跑、自杀、反抗的记载并不少。如何评价他们?谁都说不出一个标准答案。甚至有人怀疑,后来的唐人并不觉得“昆仑”这个词里带有恶意,他们觉得这只是一个异乡人的代名词。此外,考古现场发掘出的带有“昆仑”字样的铜牌,证明这些人身份低微,却也见证曾经大唐的开放——表面繁荣,背后有多少眼泪无人理会。
唐朝的盛世曾如此辉煌。可是浮华背面,总有皱折。昆仑奴的故事,未必只有屈辱和悲哀,还有偶尔的坚忍、细小的希望。或许他们从未奢望成为主角,但历史的舞台,因为他们的存在才更复杂。
也许很多人已不再思考这些问题,但每一个名字被埋藏的命运,都曾是活生生的噩梦。
昆仑人的故事,不会只有一种讲法,谁能全部说清?
来源:在茶舍中静享茶香的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