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早上送娃到幼儿园门口,又看见熟悉的“崩溃名场面”:有个妈妈蹲在地上,一边给孩子擦眼泪,一边自己红着眼眶说“妈妈下午第一个来接你”;旁边的小男孩更夸张,抱着爸爸的腿不肯放,老师想拉他一把,他直接躺在地上打滚,哭声差点盖过幼儿园的广播。
早上送娃到幼儿园门口,又看见熟悉的“崩溃名场面”:有个妈妈蹲在地上,一边给孩子擦眼泪,一边自己红着眼眶说“妈妈下午第一个来接你”;旁边的小男孩更夸张,抱着爸爸的腿不肯放,老师想拉他一把,他直接躺在地上打滚,哭声差点盖过幼儿园的广播。
图片来自网络
可转头就看见个“小淡定”——穿蓝色背带裤的小男孩,自己背着书包走进园区,还回头跟妈妈挥挥手说“晚上给我带草莓”,全程没皱一下眉。同样是第一次入园,为啥有的娃哭到缺氧,有的却能笑着走进教室?
其实孩子入园哭不哭,根本不是“胆子大小”的问题,而是家长有没有提前给孩子“搭好台阶”。我观察了身边10个入园没哭的孩子,发现他们的家长都做对了3件事,尤其最后一件,90%的家长都忽略了。
图片来自网络
很多家长送娃时,总爱说“幼儿园里有很多玩具,别怕”“老师会喜欢你的”,可这些话在孩子听来,全是“听不懂的空话”——他怕的不是“没有玩具”,而是“妈妈走了会不会不回来”。
小区里的朵朵入园没哭,她妈妈的做法特别聪明。每天送园前,妈妈都会和朵朵做“三件小事”:
1. 一起看幼儿园的“时间卡片”,告诉她“现在是8点,妈妈送你进去,等这个卡片转到‘4点’,妈妈就站在门口的大树下等你”;
2. 给朵朵口袋里放一颗“约定糖”,说“想妈妈的时候就摸一摸,这颗糖会帮你记住,妈妈一定会回来”;
3. 告别时只说一句话“下午见,记得跟老师学新儿歌哦”,说完就转身走,不回头。
图片来自网络
后来朵朵妈妈说,刚开始朵朵也会有点舍不得,但因为“时间卡片”和“约定糖”是具体的东西,孩子能感受到“妈妈的离开是有期限的”,比说10句“别怕”都管用。反观有些家长,告别时反复回头,嘴里不停说“妈妈再陪你一会儿”,反而让孩子觉得“离开是件可怕的事”,越哄越哭。
很多家长等到入园前一周才开始准备,其实已经晚了。真正聪明的家长,会提前1-2个月,用“游戏”帮孩子适应“分离”。
我同事夫妻俩都是上班族,没时间天天陪娃,但他们从孩子2岁半开始,每天都会玩10分钟“假装上班”的游戏:
图片来自网络
- 爸爸拿着公文包说“爸爸要去‘上班’啦,要等钟表的小针指向‘10’才回来”,然后走进书房关上门;
- 妈妈陪孩子玩积木,期间孩子会问“爸爸去哪了”,妈妈就说“爸爸在‘上班’,等时间到了就会出来陪你玩”;
- 到点后爸爸准时出来,还会带个“小礼物”(比如一颗小饼干),说“爸爸回来啦,今天有没有乖乖玩?”
刚开始孩子会追着爸爸哭,可玩了半个月后,再听到“爸爸要上班”,孩子会主动说“爸爸再见,记得带小饼干”。等到真正入园那天,孩子以为“去幼儿园也是玩游戏”,不仅没哭,还主动跟老师说“我等妈妈来接我”。
图片来自网络
其实孩子对“分离”的恐惧,大多来自“未知”——不知道妈妈什么时候回来,不知道幼儿园里会发生什么。而“分离游戏”能让孩子在安全的环境里,一次次确认“妈妈会回来”,慢慢就不怕了。
我见过最可惜的案例,是小区里的浩浩。入园前浩浩一直很期待,还主动说“要去幼儿园认识新朋友”,可入园当天,浩浩妈妈红着眼眶拉着老师说“他从来没离开过我,你多看着点他”“他不吃青菜,千万别逼他”,絮絮叨叨说了10多分钟。
图片来自网络
结果浩浩本来没哭,看到妈妈的样子,突然“哇”地一声哭了,说什么都不肯进教室。后来老师说,那天浩浩在幼儿园一直问“妈妈是不是不想要我了”,因为他从妈妈的表情里,读出了“焦虑”和“不舍”,以为“去幼儿园是件不好的事”。
其实孩子的情绪就像“镜子”,会照着家长的样子走。如果你送园时笑着说“下午见”,孩子会觉得“幼儿园是安全的”;如果你哭丧着脸,孩子再勇敢也会慌。
我身边入园没哭的孩子,他们的家长都有个共同点:送园时不拖泥带水,告别后不偷偷在门口偷看。有个爸爸说,其实他也很舍不得,但他知道“如果我表现出焦虑,孩子只会更害怕”,所以每次都假装淡定,等走出幼儿园大门,才偷偷拿出手机看老师发的视频。
图片来自网络
很多家长把“孩子入园不哭”当成“成功”,把“哭”当成“失败”,其实没必要。每个孩子的适应速度不同,有的孩子第一天就适应,有的孩子需要一周,甚至一个月,都很正常。
但提前做好这3件事,能让孩子少受点罪:用“具体约定”给孩子安全感,用“分离游戏”帮孩子适应,用“稳定情绪”给孩子信心。毕竟孩子入园不是“单打独斗”,而是家长和孩子一起,迈过成长的第一道小坎。
图片来自网络
你家娃入园时哭了吗?如果还没入园,不妨试试这3个方法,说不定会有惊喜。
来源:花好多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