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份子钱,谁没头疼过呢!每当旺季来临,婚礼、满月、乔迁接连不断,年轻人总免不了被一串串请帖包围。可是现在,情况跟从前好多了。以前那种靠份子钱维系的人际关系,现在越来越站不住脚了,变味的东西多了,原本的热闹也少了,反而压力横在路上,令人踌躇。
份子钱,谁没头疼过呢!每当旺季来临,婚礼、满月、乔迁接连不断,年轻人总免不了被一串串请帖包围。可是现在,情况跟从前好多了。以前那种靠份子钱维系的人际关系,现在越来越站不住脚了,变味的东西多了,原本的热闹也少了,反而压力横在路上,令人踌躇。
大多数人家里最低限度的规矩还在,逢事就得随个分子,少了伤感情,多了伤钱包。这话谁都明白,就是不敢说出口而已。这种尴尬,常常在朋友圈里自嘲两句,但真要有人敞开来说,场面一下就复杂起来,长辈嗓门还大。有时候你说不随分子,他们就瞪你,不讲人情世故。可是,“情面重要,自己也重要”,这句话也不是没人喊。
眼下的年轻人嘛,更愿意相信自己。过年回家,听表哥讲,去年份子钱破了家里的支出记录,还为此差点闹翻。年轻人不白干活?自己的辛苦钱凭什么全给了流水席?外头也有分析,根据腾讯今年6月初的数据,年轻群体28%明确表达“份子随力走”,而高频段上浮到42%的“克服困难也要送”群体正以平均6.6%速度下滑。这样的数据放两年前,可真没人信。
风气转了。这跟网络、微信红包什么的没两样,习惯了数字化生活,连分子的形式都大变样。再怎么说也不想手拎一袋酒,一沓红包跑两头,点对点发红包简单直接。还有人找个由头,干脆转账,谁愿意谁接。残酷是,不少人甚至摆明不想来,红包一发了事。冷冷清清,但省力省心。
礼物又是另一种玩法。不是人人都爱数钱,有些年轻人更偏向送些稀奇古怪的东西——定制马克杯、二次元手办、文创摆件,各式各样,谁收到都能记住这份心意。他们觉得只要代表祝福,不差钱多钱少。但话说回来,要真碰上那种碍面子的局,单纯不送钱大概率还是会拉黑你,礼物也替代不了人情这口锅。
讲起这层关系,有的人觉得,份子钱没啥必要了,聊表心意最好,剩下靠真心来维持交情。不对,认为面子不能扔的,大有人在。支持还是反对,说到底就一条路,觉得自己值不值,但谁又敢直接拒绝?有位网友说自家被亲戚套牢六回,结果一场婚礼一大半收入打了水漂,还不敢吱声。这些算不上大事,却在慢慢改变很多人的选择。
不少小镇、农村还有人把分子式过度消费看作面子比拼,谁出了大头豪爽,谁就是这个“圈”里的顶梁柱。他们不是不知道累,反而觉得守着传统有种说不清的归属味道。但年轻人可理性了,觉得日子本来就不宽裕,凭什么要为不想要的热闹搭钱?总有几拨声音吵起来,最后谁也说不服谁。
份子钱的演变就像是人情社会的一面镜子,城市和乡村两副面孔同步拉锯。有些年轻人早已经把自己的想法写在朋友圈——不能因为别人结婚、添娃、搬家,就都要自己买单。可是,到递请帖那一刻,有几个敢拍胸脯说真的不随?一方面想着断掉这条“馈赠—回收”的无形链,转头还是乖乖掏出手机点两下,感觉踏实又鸡肋。
所以有人说,份子钱有点像在现代社交里戴的面具。谁能保证如果你彻底跟这套规矩说拜拜,朋友圈还能稳住吗?直播平台上一条弹幕,一半刷“人情债别乱欠”,一半喊着“情分都快磨光了”。谁能给个标准答案?
有声音主张,把份子钱看成一种社交货币,用来保人脉,保机会。研究更指出,2023年全国年轻白领平均人情消费已经占到年度收入的11.8%,高过娱乐和服饰支出。花了不少,可真正的人情热络了多少?钱变成朋友的概率,比去隔壁楼下吃烧烤还低。有人觉得无奈,有人见怪不怪。你会发现,没人愿意光明正大地打破这份虚假的安稳。
可奇怪的是,上一秒你还在吐槽分子钱的虚伪与麻烦,下一秒微信就收到了三十块的红包,新婚的表妹发来的。你点开,照收不误。嘴上说着想摆脱礼节的束缚,可真的撕破脸了,谁又不是先退一步?
送礼方式的数字化,与所谓的感情淡漠也没全然挂钩。看着家中长辈翻着通讯录,仔细记录收送礼金的账本,这成了一种近乎执拗的仪式。有人严格记账,将来“回份子”不用犯难。有人一笔带过,“能随随,不能算了”,不像老一辈那么较真。时代的习惯,侧面看其实是无数家庭经济与心理分界的缩影。这世道谁不想自家独立点呢。
而有些人却反过来了,觉得份子钱是少数能一辈子被记得的“投名状”。小时候你家随了别人,一晃十几载,又轮到一家家地跑场子。有些感情居然还靠这笔钱牵着。你不随,他们真有可能疏远你?也不一定,谁说得准?
也不是没人试过打破这套传统。几年前北京某高校社团,公开倡议社团活动婚礼不收份子,结果确实清爽了,可热闹降温也是真的。有成员觉得没了份子钱,层级淡了,反而大家各忙各的,没话找话的机会都少了点。这场实验也没维持多久。风头过了大家又回归老路。
谁能说清,份子钱到底能不能离开现代人的生活?好像也不是那么简单。不是所有地方都能把传统甩在脑后,特别是在社交圈层还依赖某种规则的时候,年轻人敢不敢全盘推翻,有点难办。可是有的人就直接退出了“人情往来”的局,完全自洽。最多换个新群聊,张口闭口都跟份子无关。
类似的争议这几年反反复复。前段时间某地某村集体呼吁份子钱上限不得超百元,被全网热议。有人拍手,有人讥讽,声音都挺大。两极分化越来越明显,无非是各人站各人的山头。
其实份子钱这事,有时候还能意外带来新的社交乐趣。几个朋友在网上合伙给新人刷同一个红包,屏幕截图后再二次分享,气氛倒也轻松。观念一代一代变,交往的门道也变。只是不知道这些新鲜的互动,能不能搅动沉闷的传统。
有人坚信未来份子钱会消失,但现实里它的花样反倒越来越多。比如某地“份子金银行”,你充值,我抵扣,将人情变成了流水账单,甚至可以查余额。看似理性,实则让人更难自拔。缺了感情,多了一份死板。也许,这才是新痛点。
总结下来看,份子钱既是传统包袱,也是现代人情的“润滑剂”。年轻人早就不愿再无脑跟风,也未必真敢割断与老规矩的联系。各地玩法渐渐拉开距离,未来什么样,说不好。大家只能在变与不变间自由挣扎。
所以,份子钱还会死守老一套,还是彻底变样?谁敢说准。生活嘛,总归是要让自己舒服点才成。
来源:云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