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唐朝,一个原本被后世赋予极致荣光的符号,时至今日,谁家没有点唐装元素?往深了说,是不是大家都在模仿唐那种盛世气象,却没人能说清他们的真实人生?这些皇帝,个个被历史标签为开国、贤明、昏庸,反而细究起来,没人是一本舒服的教科书,每个人的故事都一言难尽!
唐朝,一个原本被后世赋予极致荣光的符号,时至今日,谁家没有点唐装元素?往深了说,是不是大家都在模仿唐那种盛世气象,却没人能说清他们的真实人生?这些皇帝,个个被历史标签为开国、贤明、昏庸,反而细究起来,没人是一本舒服的教科书,每个人的故事都一言难尽!
李渊,起点很高,关陇贵族,父兄在隋朝也混得不错。隋末乱局,他太原起兵,表面是替朝廷平叛,私底下全是算计。他与突厥勾结,却又巧妙脱身,最终夺了长安,占据上风。别说是顺水推舟,也有点暗度陈仓的意思。隋炀帝惨死,他无处不沾,最后靠推选杨侑那一招人设,才站稳脚跟。即位后各地军阀都得收拾,一仗接一仗,手下能人用得顺。李渊晚年没处理好子嗣之争,玄武门血案爆了雷。历史里他说是太上皇,实际上权力早就转移了。是不是权谋大佬,还是只是被时代推着往前走?这事谁也说不清。
李世民,大家都夸他贞观之治,有理也有点夸。兄弟阋墙,一朝动手,就是刀剑无情。玄武门之变那天,他不是没犹豫,最终拿下位置之后,反而变得越发仁厚了。征伐四方,东突厥灭了,国号“天可汗”传到外面。对内,却又能听得进逆耳忠言。节俭也好,兴农桑也好,都是务实路子。他本人既爱诗书,也懂军事。可是后人想象的圣主,总归还是理想化。“贞观之治”那么盛,真能还原初唐万象?其实唐开国几十年,老百姓日子也悬,诗与远方未必属于底层。
再到李治,名声不如父兄,但他前半段稳重,永徽之治算得上安定。后期身体虚弱,武则天横空出世。宫廷里各路大臣与后宫权力交织,政权逐步旁落。他善于任用文臣,可惜晚年反而广建宫殿,劳民伤财。一方面扩张版图,灭高句丽、百济那几年可谓大唐巅峰。另一方面西域版图又陆续被蚕食,藩镇问题才刚刚露头。杀可汗、失民心,朝局骤变。是不是中庸之主?又被很多人理想成治世模范,矛盾得很。
李弘这个太子,年少仁德,实权没几天就病死了。有人说他是天不假年,也有人暗指其中不无武后疑云。他关怀百姓,做了不少好事。可是死因疑点重重,享年不过二十四岁。即使厚葬,庙号,还是补不回一条性命的可惜。
李显(中宗),权力就像玩笑。两度为帝,身不由己。朝堂上都是宦官、女人、亲信交织,自己根本做不了主。政变、废黜、软禁,一环扣一环。韦皇后和安乐公主毒死他,这种家族自相残杀,不就是唐朝特色?他在位时能放宽赋税,搞点改革,平衡边疆,可惜私情和宠信害了自己。诗文留了几首,政治上总归是乱哄哄的。
唐隆政变,这里面太多人物,李隆基、太平公主你方唱罢我登场。每次权力换手,都是血流成河。李旦,三次禅位,每次退让,实际还是在掌控。他说自己恭俭,避祸有方,但又被时代裹挟。有些人评价他“姚宋当国,邪不如正”,可是他真正掌权的日子太少。诗书也有,不如政绩流传广。
李隆基(玄宗),开元盛世的创造者,能用贤臣,与边疆民族谈判得人心。但后半段宠信杨贵妃、李林甫、安禄山,竟然酿成安史之乱。盛世到乌烟瘴气,其实只在一念之间。政策不稳,多重用塌陷型宦官,大唐气象遮掩了深层危机。民生风发,国力鼎盛,这都会藏着隐患。玄宗晚年回头想,或许后悔也有,但没法改变现实。是不是顶级政治家,还是天真的艺术家?其实都说得通。
肃宗李亨,安史之乱里临危受命,中途被拥为天子。他机敏果断,靠宦官亲信和几位干将才收复两京。不厚道讲,他又纵容宦官专权,朝堂分崩离析。后来张皇后干政更甚,内忧外患不断。权力分配失调,宦官人人皆兵。本人作诗,政局却一团糟。是不是也像今人说的“成于乱世,病于内斗”?说多了这类话就俗了,可他的人生多少有点讽刺。
代宗李豫,表面仁孝温恭,实际处事还算老练。他诛杀权宦,平定吐蕃、藩镇之乱,能启用能臣,安定社会。但藩镇逐渐坐大,中央实权日损。到大历末年,割据势力把朝廷当傀儡看。李豫只是保持了小康安稳,一切危险都在表面下面慢慢涌动。
德宗李适,为了中兴,用了杨炎,改革税制。两税法缓解了财政,强化中央集权。这一招其实很顶。但他后来加税,频繁用间架、茶叶等杂赋,百姓的负担又加重了。削藩乱打乱撞,演变成全国兵变。靠宦官、大将才保住帝位。说他有文治之志,实际也是刚柔并济之间左支右绌。
顺宗李诵,短暂一朝,王叔文改革,一些守旧文臣联合宦官反击,失败收场。二王八司马外放,永贞革新成了小插曲。他个人宽仁却无力改变政局。宦官权力,朝堂旧习,一点都没被撼动,还是没能逃出唐中后期的魔咒。
宪宗李纯,裁藩镇,推税制,晚年却沉迷丹药,性情越来越躁。反复起用直臣,好坏极端。生前大力整饬朝政,晚年却被宦官谋杀。他并不完全是改革英雄,也不是昏庸之主。故事总是两面,功过不易定。
穆宗李恒,长庆年间裁兵养息,结果引发社会动荡。兵士没出路,民心渐失。消兵政策,他信自己能稳,却搞砸了大半。边境用和亲、会盟保住安定,国内钱轻物重,百姓苦不堪言。服丹而死,传为笑谈。
敬宗李湛,仅十八岁,迷恋娱乐,不理政事。他懂得识别能臣,但沉迷游乐失了大体。臣子专权,权阉乱政,自己成了傀儡帝王。最后被宦官杀害,成为权力斗争牺牲品。
文宗李昂,也是仁孝一面,但任用李训等不适之人,甘露之变失败,依然被软禁致死。改革志向远大,实际政务千疮百孔。他让步裁员、复兴文教,变革未果。宫廷、宦官、藩镇三方势力角力,根本容不下理想主义者。
武宗李炎,抑宦官、兴文教、打击佛寺,施政果敢。会昌法难,他将寺庙扫荡,没收良田。短期巩固了集权,但引发佛教危机。晚年又服丹药性情急躁,死因多疑。他凶狠中不无正义,故事流转,影响后世。
宣宗李忱,稳重整顿吏治,对宦官、藩镇都有限制。“大中之治”名声在外,却也有人质疑他只懂小节,不识大节。安定不过是暂时,内忧外患并没有真正解决。他诗文流传,但政局混乱始终难脱。
懿宗李漼,腐败弄权,地方苛刻,民变四起。起义蔓延,是他执政时期的常态。对内追逐名利,对外毫无建树,最后引发裘甫、庞勋起义,将大唐王朝推到崩溃边缘。
僖宗李儇,少年即位,宦官田令孜掌权。全国大乱,王仙芝、黄巢起义席卷中原。长安失守,逃亡蜀地。各地节度使割据,唐朝分裂。自己成了政局牺牲品,终年仅二十七岁。
昭宗李晔,算是勉力维持中央权威。努力削弱藩镇、消灭田令孜。却又无力应对朱温崛起。禁军耗尽,兵力不足,终被弑。朝堂被外部势力彻底左右,亡国之兆明显。
哀宗李柷,说是皇帝,其实是朱温傀儡。政事全在朱温,毫无主见。天祐四年,被迫禅位,唐朝灭亡。朱温代唐,李柷被处死,帝位完全名存实亡。
这些皇帝,贯穿大唐二百多年,他们有开创盛世的豪迈,也有权力失控的无力。他们的个人好恶、身体疾患、家族恩怨,最后都变成了一串冷冰冰的历史节点。唐的兴盛靠的是数代君主的努力,衰败却也因权力、争斗与私欲,一步步走到尽头。
其实,历史不是一种稳健的阶梯,而更像是颠簸的河流。大唐的每段故事里,都埋藏着权谋、忠诚、猜疑、妥协——每个人既有值得称道的高光,也有难以言说的遗憾。盛世和衰落,有时只在一线之间。
盛唐已是往事,人们在唐朝皇帝的身上找到复杂的镜像,也许,今天还可以从这些人的命运里寻找生活的答案。唐帝王不是完美的圣贤,他们脱离不了时代的宿命,更脱离不了自己的选择。至于这盛世是否能复制,谁敢打包票呢?
来源:阿侯好物